摘要:做外贸的王总,在建材圈摸爬了8年,靠着一批老客户把公司撑到年营收3000万,却始终卡在“小作坊”阶段。前阵子他跟我诉苦:“去年挖来的外贸经理,帮我打开了欧洲市场,三个月就签了500万订单,可我实在留不住他,现在人走了,订单也黄了一半。”
小公司做不大的死穴:容不下高智商的人,就撑不起大格局。
做外贸的王总,在建材圈摸爬了8年,靠着一批老客户把公司撑到年营收3000万,却始终卡在“小作坊”阶段。前阵子他跟我诉苦:“去年挖来的外贸经理,帮我打开了欧洲市场,三个月就签了500万订单,可我实在留不住他,现在人走了,订单也黄了一半。”
细聊才知道,那位外贸经理不仅能谈客户,还懂跨境物流、海外合规,甚至能帮工厂优化包装降低运输损耗——典型的“高智商人才”。可王总总觉得“他太能了,迟早要单干”,不仅没给承诺的提成,还故意安插亲戚做助理“盯着他”;经理提出“用数据选品替代凭经验进货”,王总直接怼回去:“我做了8年建材,还不如你个刚毕业的?”最后经理忍无可忍,跳槽去了同行公司,还带走了两个核心客户。
王总的困境,是无数小公司的缩影:不是缺市场、缺资金,而是缺“容纳高智商人才”的土壤。这种“容不下”,不是明着赶人,而是藏在老板的心态、制度的缝隙里,一点点把能干事的人逼走。
1. 老板的“权威焦虑”:怕被“比下去”,就先“压下去”
小公司老板大多是“从0到1”拼出来的,习惯了“我说了算”,可高智商的人有自己的专业判断,不会盲目服从,这恰恰戳中了老板的“权威软肋”。
我之前合作过一家设计公司,老板老陈是美工出身,早年靠接小单起家。后来招了个留洋回来的设计师小吴,小吴不仅能做视觉设计,还懂品牌策略,给客户出的方案里加了“用户画像分析”“竞品差异化建议”,客户特别满意,几个大单都指定小吴负责。
可老陈却越来越别扭:小吴跟客户开会时,讲的“品牌定位理论”他听不懂;团队讨论方案时,小吴指出他的设计“不符合目标用户审美”,他觉得“丢面子”。后来老陈故意“穿小鞋”:把小吴的核心客户转给新人,还在会上说“设计别搞那些虚头巴脑的,能看就行”。小吴没撑三个月就走了,跟着他走的,还有三个长期客户——客户要的是“懂策略的设计”,老陈给不了。
“高智商人才的‘威胁’,不是抢老板的位置,是戳破老板的‘认知盲区’。”做企业咨询的张姐说,她见过太多小老板:自己不懂数据分析,就说“数据是骗人的”;自己不懂新媒体,就说“直播是瞎折腾”;最后把提出专业意见的人逼走,自己守着“老经验”慢慢被市场淘汰。
2. 利益的“短视算计”:只愿给“工资”,不愿分“价值”
高智商人才的核心价值,是“创造超额收益”——比如帮公司打开新市场、降低成本、优化流程,可很多小老板只愿付“基础工资”,不愿分享“增量收益”,本质是把“人才当工具,不是合伙人”。
我认识个做电商的老板老杨,前年招了个运营总监老林,老林一来就重构了店铺流量逻辑,把月销从80万做到200万,还谈下了两个知名品牌的代运营。按当初的口头约定,老林能拿“增量利润的15%”,可到了年底,老杨只给了5000块“年终奖”,说“店铺起来是我供应链硬,你只是顺水推舟”。
老林没争辩,默默收集了自己做的流量报表、代运营合同,转身去了另一家同行公司。三个月后,老杨的店铺流量断崖式下跌——核心的引流策略是老林设计的,老林走后没人能接上;更糟的是,老林把那两个代运营品牌也拉到了新公司,老杨的月销直接跌回50万。
“小老板总觉得‘工资给够了’,却忘了高智商人才要的不是‘糊口钱’,是‘价值认可’。”老林后来跟我说,他不在乎底薪少几千,在乎“自己创造的200万增量,连一句认可、一份分成都没有”。反观那些能做大的小公司,老板都懂“分利”:有个做建材的老板,给带新市场的销售总监开“利润30%分成”,总监帮他把年营收从500万做到2000万,自己也赚了450万,反而更不愿走——“钱给到位,人才才愿意把‘本事’变成公司的‘收益’”。
3. 制度的“粗糙陷阱”:靠“人情管”,不用“规则留”
小公司初期靠“人情”凝聚人心,可高智商人才更需要“明确的规则”——比如清晰的晋升路径、公平的考核标准、足够的决策空间,可很多老板把“人情”当“筹码”,最后变成“任人唯亲,逼走能人”。
张姐接触过一家机械加工厂,老板老郑的侄子在车间当主管,技术差还爱摆谱;后来招了个资深工程师老周,老周能把设备故障率从15%降到3%,可老郑觉得“侄子更贴心”,不仅不给老周涨薪,还让他“多带带侄子”。
有次设备出了大故障,老周熬夜修好了,老郑在会上却夸“侄子监督到位”;老周提出“更新设备提高效率”,需要50万预算,老郑拖着不批,转头给侄子换了辆20万的车。老周彻底寒心,跳槽去了竞争对手那里,不到半年,老郑的工厂因为设备老化、故障率飙升,丢了两个大订单,营收直接砍半。
“人情能留住‘听话的人’,留不住‘能干事的人’。”张姐说,高智商人才在意的不是“老板请吃几顿饭”,是“能不能凭本事拿到回报,能不能放开手做事”。那些能做大的公司,早在小阶段就立了“规则”:业绩看数据,晋升看能力,奖金看贡献,哪怕是老板的亲戚,没业绩也得靠边站——这样才能让高智商人才觉得“有奔头,没委屈”。
真正的“大公司胚子”:老板敢“低头”,人才愿“扎根”
其实小公司能不能容纳高智商人才,关键看老板的“格局”——不是要老板“放下架子”,而是要明白“人才不是来‘挑战你’的,是来‘帮你把蛋糕做大的’”。
张姐有个客户,做SaaS的李总,创业初期就招了个比自己懂技术的CTO。李总不懂代码,却敢放权:让CTO牵头组建技术团队,预算自己定;CTO提出“先做垂直行业版本,再做通用版”,和李总的“先做通用版”冲突,李总没反驳,说“你拿数据说服我”,最后CTO用行业调研数据证明了自己的判断,产品上线后半年就占领了细分市场。
更关键的是,李总给了CTO 15%的股份,说“公司是我的,也是你的,蛋糕做大了一起分”。现在公司年营收破亿,CTO不仅没走,还拉来了两个顶尖的技术专家——“老板愿意听专业的,愿意分利益,我们才愿意把这里当成自己的事业”。
容不下“高人”,就守不住“大业”
小公司做不大的真相,从来不是“市场小、资金少”,而是老板的“心太小”——怕被比下去,就打压人才;怕分多了,就克扣收益;靠人情管,就冷落能人。可高智商人才就像“放大器”,能把公司的3000万营收变成3亿,也能因为“容不下”,把3000万变成300万。
就像王总,失去外贸经理后才明白:“我以为自己能掌控一切,最后才发现,我掌控不了的不是人才,是自己的‘小气和焦虑’。” 那些能从“小公司”长成“大企业”的,都有一个共同点:老板敢“承认自己的不足”,敢“把舞台让给能人”,敢“把蛋糕分给功臣”。
毕竟,一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撑不起一家公司;一群高智商的人一起干,才能把“小生意”做成“大事业”。
来源:极度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