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就以为是平常感冒,但没想到会这么严重。"这是一位孩子家长的感慨,她的孩子仅1个多月大,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以下简称RSV)发展成肺炎,不得不入院治疗。
"就以为是平常感冒,但没想到会这么严重。"这是一位孩子家长的感慨,她的孩子仅1个多月大,因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以下简称RSV)发展成肺炎,不得不入院治疗。
近期,全国多地医院儿科诊室里,因咳嗽、喘息、发烧的患儿增多,其中很多被诊断为RSV感染,住院患儿中RSV阳性率已高达40%。
往年RSV的流行期通常从10月中旬开始,但今年立秋后病例就开始增多,流行期明显提前,预计今年的流行周期可能会比较长。
面对这一情况,除了做好基础防护,多项指南及研究均指出,中医药在RSV的预防和辅助治疗方面有着独特优势。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一种RNA病毒,通过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经污染的手和物体表面传播,它具有高度传染性,传播力约为流感的2.5倍,各年龄段人群均可感染,其潜伏期通常为2-8天,感染后向体外排毒可以持续1-3周。
婴幼儿,尤其是6个月以下的小婴儿,老年人以及免疫功能低下人群,感染后更易发展为重症,可能出现肺炎、呼吸衰竭等严重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几乎所有婴幼儿在2岁前都会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严重的RSV感染,与儿童期乃至成年后反复的喘息和哮喘发作密切相关。
中医药预防和辅助治疗RSV并不是空穴来风,多项研究表明,不少中药及其有效成分具有明确的抗RSV作用。
中医认为RSV感染多属“外感风寒”或“风热犯肺”等证型,需根据症状选择对应中成药,若不分寒热随意用药,可能适得其反。(注:所有中成药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风寒感冒型适用于初期风寒侵袭,症状偏寒:鼻塞流清涕(无黄稠涕)、咳嗽痰白清稀、咽喉痒(无明显疼痛),多伴随怕冷、无发热或低热(体温<38.5℃)。
代表药物有:通宣理肺丸(口服液)、风寒感冒颗粒。其核心作用是解表散寒、宣肺止嗽,通过温散风寒、通畅肺气,缓解风寒引起的鼻塞清涕、咳嗽痰稀
风热感冒型适用于感染中期,症状偏热:鼻塞流黄稠涕、咳嗽痰黄黏(不易咳出)、咽喉肿痛(吞咽时疼痛明显),多伴随发热(体温≥38.5℃)、口干、咽喉灼热感。
代表药物包括:小儿豉翘清热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这些药物能清热解毒、宣肺泄热,通过清除体内热邪、缓解炎症,改善风热引起的发热、咽痛、黄涕黄痰。
痰热壅肺型适用于咳嗽痰多,痰热明显,症状见:咳嗽频繁、痰多色黄(黏稠难咳)、胸闷气喘(活动后加重),部分人群可能伴随咽喉痰鸣(呼吸时可听到痰音)。
常用药物有: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颗粒)。这类药物能清热化痰、宣肺止咳,通过清除肺内痰热、缓解气道痉挛,改善咳嗽痰多、气喘症状。
肺脾气虚型适用于恢复期,体质虚弱,症状见:咳嗽减轻(偶有轻咳)、痰少(稀白易咳)、鼻塞缓解,但仍有轻微气短(活动后明显),精神疲惫、食欲差、易出汗。
代表药物为:玉屏风颗粒、小儿健脾补肺口服液。它们能益气固表、健脾补肺,通过增强肺脾功能、提高抵抗力,促进恢复期体质恢复。
使用中成药预防或辅助治疗RSV感染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以确保安全有效。
辨证用药,不随意替换。应明确症状证型(如风寒vs风热)后选择对应药物,如流清涕用通宣理肺丸,流黄涕用小儿豉翘清热颗粒,避免“凭经验用药”。
优先单药,避免联用。轻症(如仅鼻塞咳嗽)优先用一种中成药,避免多种药物联用(如同时服用连花清瘟胶囊+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可能加重胃肠道刺激)。
婴幼儿用药需谨慎。所有中成药均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避免自行按成人剂量减量(如不可将成人连花清瘟胶囊掰开给婴幼儿服用),优先选择儿童专用剂型(如口服液、颗粒剂)。
服药期间可适当多喝温水,促进痰液稀释排出,同时避免食用生冷、油腻食物,注意保暖。
规范用药2-3天后(急性期发热、咽痛可能1-2天缓解,恢复期体质改善需5-7天),若出现以下变化,说明药物方案适配症状,调理有效。
呼吸道症状缓解:鼻塞减轻、鼻涕从黄稠转为清稀或消失,咳嗽频率降低,痰液从黄黏变为稀白、易咳出。
全身症状改善:发热者体温降至正常且无反复,咽痛者吞咽时疼痛减轻,烦躁、口渴症状消失,精神状态好转。
恢复期表现:恢复期人群出汗减少,食欲恢复,气短症状减轻。
若用药3天症状无改善(如发热不退、咳嗽加重、喘息明显),或出现新症状(如呼吸困难、精神萎靡、拒食),需立即停药并就医,排查是否发展为肺炎、毛细支气管炎等并发症。
来源:GaySpot乐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