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个癌症晚期的父亲,整整花了 15 年,几乎用尽全部力气,就为再见曾丢失的儿子一面。可当他满怀希望找到儿子,面对的却是冷若冰霜的表情,甚至是避之不见。
一个癌症晚期的父亲,整整花了 15 年,几乎用尽全部力气,就为再见曾丢失的儿子一面。可当他满怀希望找到儿子,面对的却是冷若冰霜的表情,甚至是避之不见。
“我很烦,你们不要再联系我了。”
他亲生儿子的这一句回应,如尖刀般刺痛他的心。
这到底是为啥?烧灼这个家庭的,难道不是金钱的阴影,而是另有更复杂的真相?
这一年,丈夫的身体彻底垮掉。平日里只是胃疼,可随着时间推移,疼痛愈发频繁,几次忍不住去了诊所,这才知晓情况远比想象中严重得多——胃癌晚期。
医生的话犹如一记重锤猛砸在头上,“最多也就几个月了。”三根手指比划的时间,就将他的希望深埋进了坟土。
王窈窕整个人瞬间呆住,接着便是失声痛哭。陈正喜反倒意外平静,似乎早就接受了这个结果,甚至比起自身病情,他更牵挂的是他们失散的儿子。
“我就一个愿望,”他说道,“要是死了还见不着他,我真……真的死不瞑目。”
这句话似刀,捅得人心淌血,陷入一种无力感中,既无法否认又无法逃避,王窈窕只能瞪着哭肿的眼睛点头。
可再联系孩子,这事究竟要不要做,做了会怎样,不做会不会让陈正喜带着遗憾离开,她无数次被这些问题困住。
上次见面之后,孩子一句“我很烦,你们别再联系我了”,差不多把所有路都堵死。
然而……丈夫活生生躺在眼前,他带着钝痛声一遍遍嘟囔:“我只想看他一眼,叫我爸就行,不叫爸也行,他叫我名字,我就满足了!”
医院里,他越来越瘦,骨头都快戳破皮,虚弱得几乎连话都懒得说,可唯独谈到儿子时,眼神能亮几分。“窈窕,你不是跟那节目组有联系嘛,再找找,再试一次,就一次!”
眼底的祈求和脸上近乎绝境的病容让她无法拒绝,也不敢拒绝。
最终王窈窕还是联系了节目组!
陈正喜走进直播的演播厅,双手不停地搓动,额头布满细汗,面对镜头时表情僵硬,可开口说话时声音竟颤抖得厉害:“我只求再见他一面,不为别的,就为圆了心里这个梦,哪怕就一小会儿……”
全场鸦雀无声。那一刻,陈正喜低垂的头仿佛承载了一生的重压。
节目组费了好大劲才找到小陈。可小陈冷淡的态度,犹如迎面泼来一盆冷水。
“我很烦,你们别再联系我了。”
这话一字一句传到陈正喜耳中,他身子猛地一晃,险些摔倒在地。
一旁的打拐民警蒋警官轻轻鼓励他们,说孩子能不能来,得看他自己选择,这是他权利。王窈窕点头。
时间慢慢过去,父亲特别焦虑,仿佛每一秒等待都在考验他身体。他不断调整坐姿,还时常转过头看妻子,眼神透着期盼与不安。
身边工作人员拿来水杯劝两人喝点缓解,可他们谁也没动杯子,目光一直没离开那道门。
“请开门吧,”主持人缓缓说,声音刚落,全场瞬间静默,只剩挡门机械缓慢转动声。
门开了,心却凉了,台下的人屏住呼吸,可门后的空无一人让所有人脸上都露出失望神色。王窈窕忍不住颤了一下,眼圈红了,却硬忍住没让眼泪掉下来。
丈夫靠在椅子背上,仰着头深吸一口气,“他终究还是不愿意来啊……”
那么为什么自己的亲生儿子,连自己的最后一面都不愿意见呢?
事情还要从1999 年说起,此时的陈正喜的生活本应充满希望。他与妻子汪窈窕带着两岁的儿子小陈,从农村来到城里,虽说日子紧巴,可一家人团聚,再苦也有盼头。
然而,这一切于那个冬天骤然停止。那天,陈正喜如往常去工地干活,汪窈窕在出租屋照顾孩子。
临近中午,她发觉家里没米,就带着小陈去附近店里买。路上,她碰到一位操着湖南口音的“老乡”,对方热心帮她提东西,还陪她回了家。
汪窈窕对这位“老乡”心怀感激,甚至邀他下次来家做客。
这个“老乡”果真又来了。他提议带小陈去买糖果,汪窈窕因忙着做家务,想着小卖铺离家不远,就同意了。
小陈一听有糖吃,高兴极了,跟着“老乡”出门。可这一走,孩子再没回来。等汪窈窕察觉不对,跑去小卖铺寻找,哪还有儿子影子?
小卖铺老板提醒她,那人不像老乡,倒像人贩子。汪窈窕瞬间慌了,赶忙通知陈正喜,两人一同报警,却已太晚。人贩子早有谋划,警方只能推测孩子或许被卖到附近省份。
从那天起,夫妻俩生活完全变样。崩溃、绝望、疯狂,一股脑涌上来。那年正值春节,别人家张灯结彩,她的家却冷清似空壳。
哭喊着、寻找着,每个街口、每条小巷,她的脚步从未停。亲戚朋友们边劝边帮,却始终无果。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一件件被当掉,换成路费、传单和希望。
到新年正月,她终于明白,仅靠这样努力,没法永远撑下去。
“去收废品吧,能问更多人,也能活下去。”丈夫跟她这么说时。他们一页页打印寻人启事,一张张张贴、一声声询问。
就这么拖着破旧人力车走街串巷,累了就和衣睡车上,醒了接着奔波。王窈窕说,那时,他们的家,只剩一口锅、两间漏风屋。但只要有一丝希望,就绝不能放弃。
日复一日,丈夫的健康逐渐垮掉,他付出的不只是体力,更多是心力。他的胃开始疼,最后竟成癌症晚期。
他们还是不愿放弃,哪怕路人随口一句“可能在哪儿见过一个像的孩子”,都能成为出发的理由。
汪窈窕一直记得那人操着湖南口音,于是把寻找范围定在周边村镇。15 年里,他们走了无数地方,吃尽苦头,终于有了孩子的消息。
找到儿子2014 年,陈正喜接到一个电话,那头是警方,说发现个男孩,年龄和体貌特征都跟他失散多年的儿子相符,更要紧的是,这男孩愿意配合做 DNA 鉴定。
听到这消息,陈正喜和汪窈窕激动得没法说话,15 年苦苦寻找,总算有了希望。他们立马赶到警局,采集血液样本。
等待结果的那些日子,夫妻俩心情复杂又忐忑,期待又害怕,就怕这又是一场空欢喜。
几天后,DNA 鉴定结果出来,男孩正是他们的儿子小陈。听到这,陈正喜和汪窈窕抱头痛哭,15 年的煎熬总算有了答案。
“找到了!真的找到了!”心口压了这么多年的沉重,总算挪开了一部分。警方安排双方见面时间,夫妻俩提前一天就到了见面地点,激动得一夜没睡。
2014年8月的一天,小陈出现在他们面前,陈正喜和汪窈窕再也控制不住,泪流满面。
他们见到孩子时,男孩已长成高挑少年,眉宇间竟多了几分像父亲的神态。不出所料,孩子眼神躲闪,不安地站在养母身后,固执地保持一段安全距离。
他们紧紧抱住儿子,嘴里不停喊“小陈,我的儿啊”,眼泪落在小陈肩膀上。
可小陈的反应让人意外。他站在那,身体发僵,表情冷漠,甚至有点抗拒。他不回应父母的拥抱,也没流露啥情感。
陈正喜觉得儿子是太久没见,心里不适应,就试着拉他的手说话,可小陈只是低着头,偶尔点下头,几乎不主动开口。
汪窈窕想给儿子递带来的家乡特产,小陈接过随手放一边,脸上还是没任何表情。
“我不想回去,我在这里过得很好。”他声音低低的,却透着坚定。养母默默握住他的手,充满保护欲,让夫妇俩难以靠近。
“不回来没关系,只要见一面就好。”王窈窕忍不住,颤着声挤出这么一句像安慰自己的话,
第一次见面,时长短得几乎可用“仓促”形容。夫妻俩的激动和儿子的冷漠对比鲜明。陈正喜心里虽说有点失落,但他宽慰自己,孩子可能是突然面对亲生父母,心里一时接受不了。
他想着,只要多相处几天,儿子肯定会慢慢感受到他们的爱。可他没料到,事情没朝他期望的方向发展。
儿子的冷漠小陈那冷漠的态度,让陈正喜和汪窈窕心里是各种滋味都有。
见面后的几天,夫妻俩想着跟小陈多交流交流,带他去熟悉的地儿,给他讲过去的事儿,还给他准备了他小时候爱吃的菜。
可小陈一直跟他们保持着距离,话少,眼神还到处乱瞟,好像对这所有的一切都不在意。每次父母想靠近,他就找借口走开,哪怕在家也显得跟这环境不搭。
陈正喜心里有点不安,但不想多琢磨,觉得时间能改变一切。
可没想到,事情的发展让人想不到。就在认亲后的第三天,小陈突然就走了,连招呼都不打,只发了条短信:“我很烦,你们别再联系我了。”
这短短几句话,就像晴天里的大雷,把陈正喜和汪窈窕的心都给炸碎了。他们搞不明白,苦苦找回来的儿子为啥这么抗拒?是对他们陌生,还是有别的原因?
夫妻俩深深陷进困惑和无奈里,心里全是问号。
小陈的离开,让这个家又安静下来,陈正喜和汪窈窕只能默默忍受这份失落。就算他们心里有好多话,也没地方说。
小陈冷漠态度的背后,原来也有他自己的顾虑
真相揭晓在电视台的帮助下,小陈不愿认亲的真正原因慢慢显现出来。当年小陈被拐后,很快就被带到外省,可人贩子还没来得及把他卖掉就被警方抓获。
由于当时各地系统没联网,警方没法确定小陈的身份,只能把他送到附近的一家福利院。那时小陈才两岁多,对自己的亲生父母几乎毫无记忆。
幸运的是,小陈在福利院没待多久,就被一位富裕的单身养母领养。据说,这位养母事业有成,经济实力强,虽没成家,但一直喜欢孩子。
小陈一来,她就倾注了所有的爱。从小到大,小陈过着优越的生活,有着优越的教育资源,生活照料也细致入微。
不管是生病感冒,还是学业、兴趣培养,养母都亲自操办,小陈成长中几乎没啥缺憾。这样的环境,使他把养母当作自己唯一的亲人。
后来,电视台工作人员透露的细节引人深思。小陈在节目里说,他养母的爱不只是生活富足,更是一种精神依赖——绝对的尊重和信任。
他讲:“她很疼我,她觉得跟她在一起的日子,是我最快乐的日子。”失散 15 年的亲情,对陈正喜夫妇是重获新生的希望,对小陈却太陌生甚至沉重。
他坦言,第一次见面时亲生父母就哭着抱住他,让他感觉“不舒服”,甚至用“超无语”形容自己的感受。
也许,这不只是彼此陌生,还因为他没法割舍对养母的深深感激——在他心里,不管过去还是将来,养母永远是他生活与情感的核心。
节目后台相见虽然节目开门的那一刻,小陈没有上台与夫妻两人相见,但还是通过蒋警官诉说了自己的担忧。“孩子告诉我们,他心里很怕这样场合,他不想让养母为难,也不想自己太累。他有自己理由。”
主持人轻声转达孩子信息,说他承担养母一切,觉得自己得守在她身边。“他也希望父母能够理解。”这几句话像刀子扎进两人心。
王窈窕轻轻拍陈正喜的肩膀,转头对主持人讲,“孩子还好就行,只要他过得好,真没啥可牵挂了。”这句话像是安慰丈夫,更像是安慰自己。
工作人员扶父亲去休息室,临走时,他转头看那道门,眼里满是不甘,但到底没再说话。
没多久工作人员轻手轻脚走向后台,把孩子的决定告诉了节目组,接着一家人的命运又有了一丝转机。
“他会见的,只是……不想公开。”工作人员的话让王窈窕呆住。她抓住丈夫的手,激动地嚷道:“他说愿意见了吗?真的愿意见!”眼眶几乎一下子被泪水填满,忍不住向工作人员求证。
“不在这里,在幕后。”短短几个字,让夫妻两欣喜如狂。她转头看丈夫,发现他眼眶湿润但不失沉重,坐在那里好像连站起身的力气都没了。
可他还是艰难地点了点头。“去吧,他说见,咱们就去。”
父亲缓缓迈进门,少年用余光偷瞧两人,嘴巴微张,却没出声。
母亲终于忍不住走过去,几乎是带着乞求般弯下腰,“好久不见啊……”
她低声说道,眼睛里满是复杂的情感,她甚至伸手想碰他的胳膊,却在快碰到时硬生生停下,只是喃喃重复,“你好了就行,你能让我看一眼就……就够了。”
少年一直低头不说话。空气里一时绷得紧紧的,两端各自承受着难以言说的沉重。
终究,这一趟会面留下的,是没解开的情结,还有等着解开的沉默。
结尾或许看到最后很多读者会有个疑问,为什么被拐的儿子,夫妻两不能要回来呢?
原来此时的小陈已经17周岁了,根据规定,未满16周岁的被拐儿童应被返送亲生父母身边。16~18周岁的孩子有选择跟养父母或者亲生父母生活的权利。
所以小陈有自己选择的权利,这个结局,或许不完美,也并非彻底失望。父母见到孩子了,哪怕只是短暂一面,仿佛就圆了点小心愿。
来源:书史望今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