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几天在街道残联服务窗口帮忙,碰到一对夫妻带着听力障碍的孩子咨询:"听说残疾人有不少政策照顾,可具体能享啥?咋申请?总怕漏了该得的权益。"其实这不是个别情况——很多残疾人及家属对"法定权益"只知大概,不清楚哪些是法律明确的、该咋落地兑现,白白错过保障。
前几天在街道残联服务窗口帮忙,碰到一对夫妻带着听力障碍的孩子咨询:"听说残疾人有不少政策照顾,可具体能享啥?咋申请?总怕漏了该得的权益。"其实这不是个别情况——很多残疾人及家属对"法定权益"只知大概,不清楚哪些是法律明确的、该咋落地兑现,白白错过保障。
今天结合《残疾人保障法》《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残疾人就业条例》等现行法律(截至2024年5月),用大白话拆解残疾人的5项核心法定权益。这些不是"特殊照顾",是法律赋予的基本权利,从医疗、就业到生活便利全覆盖,还会说清每项权益的申请条件和流程,不管是残疾人本人还是家属,看完都能照着办。
一、权益1:免费或优惠的残疾评定,拿证是享受福利的基础
要享受残疾人权益,第一步得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简称"残疾证"),而办残疾证的核心是"残疾评定"——这项服务在法律上明确了"免费或优惠",不用花冤枉钱。
1. 法律依据
《残疾人保障法》第二十四条规定:"残疾人联合会应当组织开展残疾评定工作,为残疾人免费提供咨询和服务。"各地也明确,残疾评定费用由财政补贴,个人不用掏钱或只掏少量工本费。
2. 具体保障内容
- 评定免费:去指定医院做残疾等级评定(比如视力、听力、肢体残疾检测),检查费、评定费全免,不用自己付;
- 辅助服务:行动不便的残疾人(比如肢体残疾),可申请残联派车接送,或安排工作人员协助办理评定手续;
- 快速办理:从申请评定到拿到结果,一般不超过20个工作日,避免长时间等待。
3. 申请流程(以肢体残疾为例)
1. 向户籍地村委会/居委会提交《残疾评定申请表》(可在残联官网下载或现场领);
2. 村委会/居委会审核后,报乡镇/街道残联,残联安排去指定医院评定;
3. 医院评定后出具《残疾评定结论书》,残联根据结论审核,符合条件的发放残疾证(一般10个工作日内领证)。
注意:如果对评定结果不服,可在15天内申请重新评定,重新评定同样免费。
二、权益2:基本医疗有保障,康复费用能报销,还有专项补贴
残疾人的医疗和康复需求比普通人多,法律明确了"医疗保障倾斜",重点解决"看病贵、康复难"的问题。
1. 法律依据
《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生活确有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多种渠道给予生活、教育、住房和其他社会救助。"《社会保险法》也明确,残疾人参加医保可享受缴费补贴和报销比例倾斜。
2. 具体保障内容
- 医保缴费补贴:城乡居民医保中,重度残疾人(一、二级残疾)个人缴费部分由财政全额补贴,不用自己交钱;轻度残疾人(三、四级残疾)补贴50%-80%(各地标准不同,比如山东补贴70%,广东补贴80%);
- 康复费用报销:残疾人的康复项目(比如肢体残疾的假肢装配、听力残疾的助听器验配、脑瘫儿童的康复训练)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报销比例比普通病种高10%-20%(比如普通病种报70%,康复项目报80%-90%);
- 医疗救助兜底:经医保报销后,个人自付费用仍过高的残疾人,可申请"医疗救助",按比例再报一次(一般报50%-80%),避免因病致贫。
3. 申请流程(以医保缴费补贴为例)
1. 每年9-12月(城乡居民医保缴费期),向户籍地社区/村委会提交残疾证、身份证复印件;
2. 社区/村委会审核后报乡镇/街道医保办,医保办核对残疾等级;
3. 财政部门直接将补贴打入医保缴费账户,个人只需缴纳剩余部分(轻度残疾)或不用缴(重度残疾)。
三、权益3:就业有支持,企业不能随便拒,还有岗位补贴和培训
法律保障残疾人"平等就业权",不仅禁止歧视,还明确企业要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同时给残疾人就业提供多项支持。
1. 法律依据
《残疾人就业条例》第八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一定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并为其提供适当的工种、岗位。"《残疾人保障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在职工的招用、转正、晋级、职称评定、劳动报酬、生活福利、休息休假、社会保险等方面,不得歧视残疾人。"
2. 具体保障内容
- 企业按比例就业:用人单位(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部分地区2%,比如北京、上海),没达到比例的要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
- 禁止就业歧视:企业招聘时不能以"残疾"为由拒绝录用(除非岗位确实不适合),比如听力障碍者能胜任文案、设计岗位,企业不能因听力问题拒招;
- 就业补贴和培训:残疾人自主创业的,可申请"创业补贴"(一般5000-20000元)和低息贷款(最高20万元);参加就业技能培训(比如电脑操作、手工制作),培训费用全免,还能领生活补贴(每天50-100元)。
3. 申请流程(以自主创业补贴为例)
1. 向户籍地乡镇/街道残联提交残疾证、营业执照、创业计划书;
2. 残联审核后报县级残联,县级残联实地核查创业情况;
3. 审核通过后,补贴资金打入个人银行账户(一般1-2个月到账)。
四、权益4:生活有救助,低保、护理补贴都能领,覆盖日常开支
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法律明确了"多层次生活救助",从基本生活到长期护理都有补贴,保障基本生存需求。
1. 法律依据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第十五条规定:"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包括:提供基本生活条件;对生活不能自理的给予照料;提供疾病治疗;办理丧葬事宜。"《残疾人保障法》第四十八条也明确,对生活困难的残疾人给予生活救助。
2. 具体保障内容
- 低保倾斜:残疾人申请低保,条件比普通人宽松——比如家庭人均收入略高于当地低保标准,但因残疾导致刚性支出大(比如每月买药花500元),仍可纳入低保;重度残疾人可"单人保"(即使家庭人均收入超标,本人也能单独享受低保);
- 护理补贴:重度残疾人(一、二级)可领"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每月50-200元,各地标准不同,比如北京每月200元,河南每月100元),用于请护工或购买护理用品;
- 生活补贴:低收入残疾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地低保标准1.5倍)可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每月50-150元),补贴日常开支。
3. 申请流程(以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为例)
1. 向户籍地社区/村委会提交残疾证、身份证、银行卡复印件;
2. 社区/村委会入户调查,确认残疾等级和护理需求;
3. 乡镇/街道审核后报县级残联,县级残联审批通过后,每月将补贴打入银行卡。
五、权益5:无障碍环境,公共设施要适配,出行、办事更方便
无障碍环境是残疾人融入社会的基础,法律明确了"公共设施、交通、信息"等方面的无障碍要求,解决"出行难、办事难"问题。
1. 法律依据
《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无障碍环境建设,是指为便于残疾人等社会成员自主安全地通行道路、出入相关建筑物、搭乘公共交通工具、交流信息、获得社区服务所进行的建设活动。"
2. 具体保障内容
- 公共设施无障碍:新建、改建的道路要设盲道,公共建筑(医院、商场、车站)要设无障碍坡道、无障碍卫生间,电梯要配语音播报和盲文按钮;已建成的设施要逐步改造(比如老旧小区加装无障碍坡道);
- 交通无障碍:公共交通工具(公交、地铁、火车)要设无障碍座位,配备轮椅固定装置;机场、车站要提供无障碍引导服务(比如盲道、手语服务);
- 信息无障碍:政府网站、公共服务APP要提供语音朗读、字幕功能;电视节目要配手语翻译(比如新闻联播);医院、银行等窗口要提供手语服务或无障碍咨询设备。
3. 维权方式
如果发现公共设施没达标(比如商场没有无障碍坡道),可向当地住建部门(负责设施建设)或残联投诉,相关部门会责令整改;如果因无障碍设施缺失导致不便,可要求责任单位提供临时帮助(比如商场安排工作人员协助轮椅通行)。
六、最后说句实在话:权益要主动争取,这些"护身符"别浪费
这些法定权益不是"额外福利",是残疾人应得的保障,可很多人因为"不知道""怕麻烦"没去申请,白白错过。其实大部分权益申请流程不复杂,只要准备好残疾证、身份证等材料,按流程提交就行,社区和残联都会提供帮助。
对残疾人及家属来说,多了解这些权益,主动去申请,才能让生活更有保障;对社会来说,落实好这些权益,才能让残疾人真正融入生活。如果身边有残疾人朋友,不妨把这些内容转给他们,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护身符"。
如果不清楚自己能申请哪些权益,需要我帮你整理一份"残疾人权益自查清单"吗?清单里会按"医疗、就业、生活、无障碍"分类,列出可申请的权益、条件和所需材料,你对照着就能快速确认。
来源:大事说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