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赛道“冰火两重天”:普通芯片跌不停,AI算力国产替代在爆发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4 15:46 1

摘要:前阵子和朋友老周喝茶,他一坐下就叹气:“去年跟风买了只做家电控制芯片的股票,现在亏了快35%,套得死死的。”巧的是,旁边做科技行业调研的小杨接话:“我关注的一家做国产AI算力芯片的企业,半年股价快翻倍了,听说订单排到了明年。”

前阵子和朋友老周喝茶,他一坐下就叹气:“去年跟风买了只做家电控制芯片的股票,现在亏了快35%,套得死死的。”巧的是,旁边做科技行业调研的小杨接话:“我关注的一家做国产AI算力芯片的企业,半年股价快翻倍了,听说订单排到了明年。”

你看,同样是芯片股,命运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打开半导体板块的K线图,这种分化看得更清楚:一边是消费电子、传统家电用的普通芯片企业,业绩公告里全是“营收下滑”“价格承压”;另一边是中科曙光、寒武纪这些沾了“AI算力国产替代”边的企业,频频因为“订单暴增”“技术突破”登上行情异动榜。

这不是运气问题,而是芯片行业早就变天了。

很多人买芯片股,还停留在“芯片是高科技,买了就能涨”的老印象里。但现在的芯片行业,早就是“冰火两重天”——普通芯片在“存量里卷死”,AI算力芯片在“增量里爆发”,这两种赛道的命运,从根上就不一样。

先说说老周踩坑的普通芯片。这类芯片咱们生活里到处都是,比如手机里的存储芯片、空调里的控制芯片,需求全靠智能手机、PC这些成熟的消费电子市场撑着。但你想啊,现在谁还每年换手机?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同比才涨1.2%(数据来源:IDC《2025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预测报告》),市场早就饱和了。

更要命的是,前几年大家觉得芯片赚钱,一堆中小厂商扎堆扩产,现在产能严重过剩,价格跌得稀里哗啦。我查过,有些普通MCU芯片的价格,比2023年的高点跌了60%还多。技术门槛不高,大家就只能拼价格,行业利润率从十年前的35%跌到现在不足10%(数据来源: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2024年中国半导体市场白皮书》),这样的赛道,怎么可能有好的投资回报?

但AI算力芯片完全是另一个世界。你有没有发现,现在不管是刷短视频时的智能推荐,还是用AI写方案、做设计,甚至以后的无人驾驶、人形机器人,背后都得靠“算力”撑着。而AI算力芯片,就是给这些场景“供能”的核心——就像以前的电力一样,现在的AI算力已经成了离不开的基础设施。

普华资本的蒋纯说过一句话,我特别认同:“算力芯片是个没顶的赛道,因为人类对算力的需求看不到头。”数据也能证明:根据Gartner(国际权威科技研究机构)2024年发布的《全球AI芯片市场预测报告》,2025年全球AI算力芯片市场规模预计突破480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专门负责AI推理的芯片增速更是高达60%,这可是普通芯片想都不敢想的增长速度。

更让人兴奋的是国产算力芯片的“破局”。以前咱们做AI项目,绕不开海外的封闭架构,不仅成本高,还总担心“卡脖子”。但从2025年开始,情况变了:中科曙光牵头搞了个AI计算开放架构,海光信息把自己的HSL互联总线协议对外开放,国内的芯片企业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开始“抱团建生态”。这种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协同”的转变,才是国产算力芯片最值得关注的机会——既有政策支持,又有真实的市场需求,这可不是炒概念,是实打实的产业升级。

可能有人会问:“AI算力芯片现在火,会不会是短期热点?”其实不然,它的价值不仅在眼前的需求爆发,更在背后“需求刚需化、技术差异化、生态国产化”的长期逻辑,这才是普通芯片比不了的。

以前提到AI,大家觉得是“高大上”的东西,离生活远。但现在不一样了,云天励飞的陈宁说过,未来智能眼镜、冰箱、汽车,甚至家里的扫地机器人,都得有语音交互、智能决策的能力,这些都需要AI推理芯片在“端、边、云”各个层面提供支持。

更宏观的是“算力网络”的建设。现在国家在建大型算力中心,各个城市也在搞低时延的算力节点,以后可能每个家庭都有小型计算主机,形成一张无处不在的算力网。这背后,是千亿级的芯片需求缺口。

举个具体的例子:训练一个千亿参数的大模型,需要百亿亿次的浮点运算,一台AI服务器里装的算力芯片,价值是传统服务器的5-10倍(数据来源:IDC《2024年全球AI服务器市场报告》)。谷歌因为用户用AI生成内容的量暴增,自家的TPU芯片需求已经超过200万颗;国内的腾讯云为了适配大模型,光采购的昇腾芯片就比去年多了3倍。这种刚需级的需求,普通芯片根本比不了。

普通芯片的竞争,本质是“拼产能、压成本”,但AI算力芯片的竞争,是“拼技术、做差异”。中山大学集成电路学院的王中风院长说过,现在的AI芯片设计,已经不是按传统半导体思路来了,必须针对AI场景做“专用化”设计,不然根本满足不了需求。

现在市场上有两条主流技术路线,各有各的优势:一条是英伟达带头的通用GPU路线,擅长复杂的并行计算,大模型训练基本还得靠它,但现在遇到了内存带宽不够的瓶颈;另一条是ASIC专用芯片路线,专门为某类AI任务设计,能突破内存瓶颈,量产后性价比特别高。比如谷歌的新一代TPU,性能能对标英伟达B200,功耗还更低;博通靠ASIC芯片拿了超1000亿美元的订单,高增长预计能持续到2027年(数据来源:Counterpoint《2024年全球AI芯片技术路线报告》)。

这种技术创新带来的“技术溢价”,让AI算力芯片跳出了普通芯片的低层次竞争——不用再拼谁的产能大、价格低,而是靠技术优势赚更高的利润,这才是长期赛道该有的样子。

以前提到国产AI算力芯片,大家总担心“性能行,但没人用”——因为英伟达有个CUDA生态,开发者习惯了用它的工具,换国产芯片就得重写代码,成本太高。但2025年以来,这个僵局被打破了,国产算力生态开始“破圈”。

比如中科曙光联合20多家企业搞的DeepAI深算智能引擎,能让CUDA代码直接迁移过来,开发者不用改代码就能用国产GPU,在ResNet-50模型测试里,硬件利用率达到了97%(数据来源:中科曙光《2025年AI计算开放架构白皮书》);海光信息开放了HSL总线协议,联合寒武纪、昆仑芯这些企业搞高速互联生态的标准化,把时延降低了50%;华为昇腾开源了CANN架构,孵化出200多个高性能算子,已经用在医疗监护、工业仿真这些场景里了。

生态一成熟,商业化落地就快了。腾讯云现在已经适配了昇腾、寒武纪、海光这些国产芯片,AI算力成本直接降了40%,搭载昇腾的服务器租赁价,比英伟达的便宜20%(数据来源:腾讯云《2025年国产AI算力应用报告》)。以前只有大厂用得起高端算力,现在中小企业也能负担了——需求被激活,又反过来推动国产芯片迭代,形成“生态-成本-需求”的正向循环,国产替代的速度只会越来越快。

虽然AI算力国产替代是好赛道,但不是所有相关企业都能涨。想不踩坑,得聚焦“架构生态、硬件突破、场景落地”这3条主线,同时避开几个常见的认知误区。

1. 架构和生态的“领头者”:国产算力的“基础设施”

这类企业是国产算力生态的“中枢”,靠主导开放架构或核心协议,把产业链串起来,护城河最厚。比如中科曙光,它牵头的AI超集群架构有两个硬优势:单机柜能装96张加速卡,算力相当于以前4个机柜,空间省了75%;还能扩展到百万卡规模,刚好满足超大规模AI模型的训练需求。

还有海光信息,靠开放HSL总线协议,把寒武纪、浪潮这些企业拉到一起,打通了国产算力协同的关键环节。投资这类企业,其实是投国产算力生态的“地基”——生态里的伙伴越多,它的价值就越大。

2. 硬件技术的“突破者”:能直接替代海外产品的“硬角色”

这类企业的核心是“性能能打”,能直接替换掉海外芯片,是国产替代的核心力量。比如寒武纪的推理芯片,现在性能已经达到英伟达A100的85%,能效比还高30%,已经在智能驾驶、医疗影像这些场景里规模化应用了(数据来源:寒武纪《2025年AI推理芯片技术白皮书》)。

还有做ASIC路线的企业,随着AI任务越来越细分,专用芯片的性价比优势会更明显,说不定能复制博通的增长路径。判断这类企业,别只看参数多亮眼,关键看两点:有没有进入腾讯、阿里这些大厂的供应链,能不能稳定量产——这才是“真突破”和“炒概念”的区别。

3. 场景落地的“赋能者”:绑定下游需求的“枢纽”

算力最终要用到具体场景里,那些能把算力和场景绑定的企业,能吃到最实在的红利。比如腾讯云,它不是做芯片的,但通过适配国产芯片、整合算力资源,成了场景落地的“中间枢纽”——它把算力成本降下来,中小企业用AI的门槛就低了,反过来又会增加对上游国产芯片的需求。

还有算力租赁企业,截至2024年底,我国算力总规模已经达到280亿EFLOPS,其中智能算力占比32%(数据来源:工信部《2024年中国算力发展指数报告》)。现在越来越多企业不想自己买芯片建机房,直接租算力更划算,这类企业就能直接受益于算力需求的爆发。

1. 别把“沾AI的芯片”当“AI算力芯片”

现在很多企业都说自己做“AI芯片”,但实际上只是在传统芯片上改了改,根本不是为AI场景设计的。百度风投的刘水说得很直接:“我们要的是‘AI原生芯片’,不是‘给AI用的普通芯片’。”

怎么判断?看两点:一是有没有针对AI场景做架构级的创新,二是有没有配套的软件栈和生态支持。如果只是在宣传里提“AI”,没实质的技术和生态,大概率是蹭热点。

2. 别只看性能,忽略“生态适配”

有些芯片参数看着很厉害,但没生态支持——开发者不会用,软件适配不了,最后只能放在仓库里吃灰。国产算力芯片能突破,核心是生态突破了。如果一家企业的芯片,连DeepAI、HSL这些主流国产生态都没接入,长期来看很难有竞争力。

3. 别追短期热点,忘了长期逻辑

就算是好赛道,也会有短期波动。有些企业因为一个大订单股价暴涨,但如果没持续的技术迭代和生态建设能力,订单做完了,股价大概率会跌回去。真正值得长期关注的,是那些能在架构、生态、场景里占住位置的企业,不是靠单次订单炒作的“妖股”。

现在芯片行业的分化,本质是产业发展的必然。普通芯片代表的是“过去的需求”——市场饱和、竞争内卷,投资价值越来越小;而AI算力国产替代代表的是“未来的需求”——政策支持、技术突破、需求爆发,成长空间才刚刚打开。

对咱们来说,不用去纠结那些复杂的技术细节,抓住核心逻辑就行:跳过存量博弈的普通芯片,关注那些在AI算力领域做架构创新、生态协同、场景落地的国产企业。这些企业不仅在做一门赚钱的生意,更在帮咱们建自主的AI产业底座——这才是值得长期关注的价值。

最后给个小建议:如果想关注这个赛道,平时可以多看看企业的技术白皮书、行业机构的报告(比如Gartner、IDC的),少看网上的“炒股秘籍”。毕竟投资是自己的事,多花点时间搞懂逻辑,比跟风买股票靠谱多了。

你平时关注芯片行业吗?你觉得通用GPU和ASIC专用芯片,哪条技术路线更有前景?欢迎在评论区聊聊~

风险提示: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应基于独立思考,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做出决策。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