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日产原油首次突破1万吨大关,达到10039吨。这标志着庆阳革命老区建成日产原油超万吨的大油田,成为中国能源版图上的一颗新星。
磨刀石上闹革命,低渗透中铸丰碑,
这片黄土高原正在为国家能源安全注入强劲动力。
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日产原油首次突破1万吨大关,达到10039吨。这标志着庆阳革命老区建成日产原油超万吨的大油田,成为中国能源版图上的一颗新星。
位于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采油厂,如今已建成10个低渗透油田和5个千吨级采油作业区。老油田连续8年保持高效稳产,54年来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超8600万吨——这一数字几乎相当于我国去年原油总产量的四成。
01 黄土高原飞出“金凤凰”庆阳市,这个位于甘肃省东部、属于黄河中游黄土高原沟壑区的革命老区,如今已成为我国能源版图上的重要战略要地。这片土地油煤气风光资源共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陕甘宁能源“金三角”规划的重点区域。
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高达20亿吨,占鄂尔多斯盆地总资源量的40%。这意味着接近半数的盆地石油资源蕴藏在这片黄土之下。
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成立于1971年5月,是长庆油田在庆阳成立最早的采油厂。经过54年的发展,该采油厂已成为庆阳油气勘探开发的主力军,其采油区块覆盖庆阳市庆城、华池、环县、西峰四个县区。
从第一口油井投产到如今日产万吨,第二采油厂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2019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发布油气勘探成果,宣布在鄂尔多斯盆地庆城县内勘探发现了10亿吨级大油田,为今日的万吨日产奠定了坚实基础。
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几代石油人挑战技术极限的艰辛历程。黄土高原地质构造复杂,油气资源储层条件特殊、开发难度大。这里的油藏属于典型的 “低渗透”油藏,被石油人形象地称为“磨刀石”。
面对这种世界级开发难题,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应用 “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在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这项技术给钻头装上“导航系统”,做到打得快、打得准、打得好。
体积压裂技术则是在致密岩石中打通油气“渗流通道”,把“羊肠小道”变成“高速公路”,实现了由多井低产向少井高产的转变。
此外,还构建了“集中监控、区域巡检、无人值守、应急联动”新型生产运行模式,显著提升了可持续发展能力,探索出低成本、高效益发展新路径。
03 庆阳老区的多元能源版图万吨油田的建成,是庆阳市综合能源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庆阳市紧紧围绕 “油煤气风光电火储氢”一体化开发,全力推进“六大基地”建设。
2024年,庆阳市能源行业实现产值910亿元、完成增加值540亿元,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加速崛起,对全国能源保供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
除了原油生产基地,庆阳市还在加快建设亿吨级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基地。宁正、沙井子、甜水堡、宁西4个矿区总体规划获得国家批复,总产能7260万吨/年。
千万千瓦级清洁电力外送基地也即将投运。陇东至山东±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外送工程换流站、750变电站、直流及配套线路基本建成,调峰煤电正宁电厂并网试运行。
预计6月前整体投运,每年可向山东送电360亿千瓦时。
此外,庆阳市还是甘肃省“氢能-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区”,氢能产业走在全国前列。目前,全市建成加氢站3座,100辆氢能公交车已率先应用。
长庆油田第二采油厂日产原油突破1万吨,不仅是一个技术突破,更是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重要支撑。在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背景下,这一成果为我国原油增储上产注入了强劲动力。
2024年,庆阳市全市原油产量1214.54万吨,增长7.5%,占长庆油田原油产量的三分之一,全国原油产量的二十分之一,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区域能源结构、促进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从国家能源安全角度看,庆阳油田的增产为国家能源安全增添了重要砝码。
特别是在当前国际能源市场波动加剧的背景下,国内能源产量的提升有助于降低对外依存度,提高我国在国际能源市场的话语权。
石油工人们在这片黄土地上创造了奇迹,但他们的眼光已经投向更远的未来。庆阳市正在规划建设千亿级油煤气化工基地,按照“减油增化”思路,推动石油从原料向材料转化,从产业链中低端向高端迈进。
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基地也已全面启动,绿电制氢、加氢站建设、氢能应用等产业链条正在形成。
陇东综合能源化工基地的崛起,不仅是庆阳老区的新故事,更是中国能源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随着更多技术瓶颈被突破,这片古老的黄土地将为 “端牢能源饭碗” 贡献更多力量。
来源:沐南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