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卵巢癌手术常具有 “手术范围广、操作时间长、出血风险高” 的特点,且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约 60%-70% 确诊时已处于 FIGO Ⅲ-Ⅳ 期,常合并腹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及心血管 / 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显著增加麻醉与围术期风险。术前精准麻醉评估可识别高危
一、引言
卵巢癌手术常具有 “手术范围广、操作时间长、出血风险高” 的特点,且患者多为中老年女性,约 60%-70% 确诊时已处于 FIGO Ⅲ-Ⅳ 期,常合并腹水、营养不良、电解质紊乱及心血管 / 呼吸系统基础疾病,显著增加麻醉与围术期风险。术前精准麻醉评估可识别高危因素,围术期精细化管理能减少出血、感染、血栓等并发症,直接影响手术安全性与患者术后恢复速度。随着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在妇科肿瘤领域的推广,麻醉评估与围术期管理已从 “单纯保障手术安全” 向 “优化诊疗全程、改善长期预后” 转变,需结合肿瘤病理特征、患者个体状况及手术方案制定个体化策略。
二、术前麻醉评估:从 “基础状况” 到 “肿瘤特异性风险” 的全面分层
(一)基础疾病与生理储备评估:识别核心风险源
卵巢癌患者平均发病年龄约 55-60 岁,常合并多系统基础疾病,需通过 “系统排查 + 功能评估” 明确麻醉耐受性:
心血管系统评估高血压(发生率约 35%)、冠心病(发生率约 12%)是最常见合并症。需详细询问既往病史(如心肌梗死、心衰史),完善心电图(排查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脏超声(评估左室射血分数 LVEF,若 LVEF<50% 提示心功能不全);对疑似冠心病患者,术前可行运动负荷试验或冠脉 CTA,避免术中心肌氧供失衡。此外,长期高血压患者需评估降压药类型(如 ACEI 类药物术前是否停用:建议手术当天停用,避免术中低血压),目标血压控制在<140/90mmHg。
呼吸系统评估腹水(晚期卵巢癌发生率约 70%)、肥胖(BMI>30kg/m² 者占比约 25%)可压迫膈肌,导致肺功能下降。需常规行肺功能检查:若 FEV1/FVC<70% 提示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FVC<80% 预计值提示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者,需术前 1-2 周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改善通气,避免术中缺氧。此外,吸烟患者需戒烟至少 4 周,减少术后肺部感染风险。
内分泌与代谢评估糖尿病(发生率约 20%)患者需重点评估血糖控制水平:术前空腹血糖目标 4.4-7.0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8% 时建议延迟手术,避免术后伤口愈合不良。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减)患者需调整左甲状腺素剂量,维持 TSH 在 0.27-4.2mIU/L,防止术中低血压、心律失常。
肾功能评估晚期卵巢癌可能因腹水压迫肾静脉、化疗药物(如顺铂)损伤导致肾功能不全。需检测血肌酐(Sc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若 eGFR<60ml/(min・1.73m²),提示肾功能中度受损,麻醉中需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并加强容量监测。
(二)肿瘤相关病理生理评估:针对性化解特殊风险
卵巢癌的肿瘤特征直接影响麻醉管理,需重点关注以下维度:
腹水与循环容量失衡大量腹水(腹水量>3000ml)可导致:①有效循环血量不足(腹水压迫血管,回心血量减少);②稀释性低蛋白血症(白蛋白<30g/L 者占比约 40%)。术前评估需通过超声量化腹水量,对症状明显者(如呼吸困难、腹胀),可在麻醉诱导前缓慢放腹水(每次放液量<1500ml),同时补充白蛋白(每放 1000ml 腹水补充 8-10g 白蛋白),避免循环剧烈波动。
电解质与酸碱紊乱腹水引流、呕吐、化疗导致的恶心可引发低钾血症(血钾<3.5mmol/L)、低钠血症(血钠<135mmol/L)。术前需纠正血钾至 3.5-4.5mmol/L(避免术中心律失常),血钠纠正速度<8mmol/(L・24h)(防止渗透性脱髓鞘综合征);合并代谢性酸中毒(pH<7.35)者,需排查是否存在肾功能不全或感染,必要时通过碳酸氢钠缓慢纠正。
营养不良与免疫功能卵巢癌患者因肿瘤消耗、食欲下降,营养不良发生率约 50%(以体重下降>10%、血清前白蛋白<180mg/L 为指标)。术前需通过营养风险筛查(NRS 2002)评估,对中高危患者(NRS≥3 分)给予 7-14 天肠内营养支持(如口服营养补充剂),必要时联合肠外营养,将白蛋白提升至 30g/L 以上,减少术后感染与吻合口瘘风险。
(三)麻醉风险分层与多学科协作(MDT)
基于上述评估,采用 “ASA 分级 + 肿瘤负荷评分” 进行风险分层:
低危:ASA Ⅰ-Ⅱ 级,早期卵巢癌(FIGO Ⅰ-Ⅱ 期),无严重合并症,手术范围局限(如单侧卵巢切除术);中危:ASA Ⅱ-Ⅲ 级,FIGO Ⅲ 期,合并 1 种基础疾病(如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手术为根治性减瘤术(如全子宫 + 双附件 + 大网膜切除术);高危:ASA Ⅲ-Ⅳ 级,FIGO Ⅳ 期,合并 2 种及以上基础疾病(如心衰 + 糖尿病),手术需联合肠管 / 膀胱部分切除,或存在大量腹水、严重电解质紊乱。对中高危患者,需启动麻醉科、妇科肿瘤、心血管内科、营养科多学科协作:①心血管内科协助优化降压药 / 降糖药方案;②营养科制定个体化营养支持计划;③麻醉科提前制定应急预案(如备好血管活性药物、血液制品),确保术前风险降至最低。
三、围术期全程管理:从 “安全保障” 到 “加速康复”
(一)术前针对性准备:为麻醉与手术 “铺路”
常规准备优化遵循 ERAS 指南:①术前 6 小时禁食固体食物,2 小时禁食清流质(如清水),术前 1 小时口服 5% 葡萄糖溶液 200-300ml(糖尿病患者改用生理盐水),减少低血糖与术后恶心呕吐(PONV);②术前 1 天停用抗凝药(如华法林),改用低分子肝素(LMWH)桥接治疗(术前 12 小时停用),平衡出血与血栓风险;③术前 30 分钟静脉输注抗生素(如头孢曲松),预防手术部位感染(SSI)。
特殊情况处理大量腹水患者:术前 1 天预防性使用利尿剂(如螺内酯 + 呋塞米),减少腹水生成,但需监测血钾,避免低钾血症;焦虑患者:术前 30 分钟口服咪达唑仑 0.03-0.05mg/kg(ASA Ⅳ 级患者禁用),联合心理疏导,降低交感神经兴奋;困难气道预判:对肥胖(BMI>35kg/m²)、颈部短粗、张口度<3cm 者,术前完善喉镜检查,备好视频喉镜、喉罩,制定清醒插管预案。(二)术中精细化管理:聚焦 “循环 - 呼吸 - 体温” 稳定
麻醉方式选择以 “全身麻醉 + 超声引导下区域阻滞” 为主:①全身麻醉采用 “丙泊酚 + 瑞芬太尼 + 罗库溴铵” 诱导,气管插管后维持用七氟烷(MAC 0.8-1.0),保障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②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TAP)或腰方肌阻滞(QLB),于手术结束前 30 分钟给药(如 0.375% 罗哌卡因 20ml),减少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改善术后镇痛。
循环管理:精准容量与血管活性药物调控监测方案:低危患者采用无创血压(NIBP)+ 心率(HR)+ 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监测;中高危患者加用有创动脉压(IBP,监测桡动脉)+ 中心静脉压(CVP,监测颈内静脉),目标 CVP 8-12cmH2O,平均动脉压(MAP)维持在 65-85mmHg;容量补充:采用 “目标导向液体治疗(GDFT)”,以每搏量变异度(SVV)<13% 为目标,输注晶体液(如醋酸林格液)+ 胶体液(如羟乙基淀粉,每日用量<1500ml),避免过量补液导致肺水肿;出血管理:预计出血量>500ml 者,术前备好悬浮红细胞(2-4U)+ 新鲜冰冻血浆(FFP,1:2 配比),术中采用自体血回收(如 Cell Saver),减少异体血输注;若出现严重出血(>1000ml),静脉输注去甲肾上腺素(0.05-0.1μg/kg・min)维持 MAP,必要时使用氨甲环酸(1g 静脉滴注,术后 3 小时重复 1 次)减少出血。呼吸管理:应对腹水与手术牵拉影响通气参数设置:潮气量 6-8ml/kg(理想体重),呼吸频率 12-16 次 / 分,呼气末正压(PEEP)5-8cmH2O,维持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5-45mmHg;腹水影响处理:术中缓慢放腹水时,每放 1000ml 调整 PEEP 2cmH2O,避免肺萎陷;手术牵拉内脏导致气道压升高时,暂停操作并手控通气,必要时给予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体温管理:预防低体温相关并发症采用 “多模式保温”:①术前预热手术床(38℃),术中使用暖风毯(风速 3 级);②输注液体 / 血液制品前经加温器(37℃)加温;③气道加温加湿(温度 37℃,湿度 100%)。目标维持核心体温(鼻咽温)>36℃,避免低体温导致凝血功能障碍(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免疫抑制(白细胞活性下降)。
(三)术后多模式康复与并发症防治
苏醒期管理:平稳过渡至术后阶段拔管时机:待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潮气量>5ml/kg)、意识清醒、肌力恢复(能抬头 5 秒)后拔管,拔管前吸净气道分泌物,避免误吸;PONV 预防:联合使用 5-HT 拮抗剂(如昂丹司琼 4mg)+ 地塞米松(5mg)+ 氟哌利多(0.625mg),对高危患者(女性、非吸烟者、有 PONV 史)额外加用 aprepitant(40mg 口服),将 PONV 发生率降至 20% 以下。疼痛管理:多模式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依赖遵循 “阶梯镇痛” 原则:①轻度疼痛(VAS 1-3 分):口服对乙酰氨基酚(1g/6h)+ 非甾体抗炎药(如塞来昔布 200mg/12h,肾功能不全者慎用);②中度疼痛(VAS 4-6 分):静脉自控镇痛(PCIA),配方为舒芬太尼 1μg/kg + 托烷司琼 5mg,稀释至 100ml,背景剂量 2ml/h,单次追加剂量 0.5ml,锁定时间 15 分钟;③重度疼痛(VAS 7-10 分):PCIA 基础上加用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如 TAP 阻滞),或静脉输注凯纷(氟比洛芬酯 50mg/12h)。目标将术后 24 小时内 VAS 评分控制在 3 分以下。
并发症防治:聚焦 “感染 - 血栓 - 器官功能”手术部位感染(SSI):术后继续使用抗生素 24 小时(总疗程≤48 小时),若出现切口红肿、渗液,及时清创并做细菌培养,调整抗生素(如改为万古霉素);深静脉血栓(DVT):卵巢癌患者术后 DVT 风险为普通手术的 3-5 倍,需采用 “机械预防 + 药物预防”:①术后 6 小时开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IPC),持续至出院;②术后 12 小时(无出血风险者)给予低分子肝素(如依诺肝素 40mg/d),持续 7-14 天,高危患者(FIGO Ⅳ 期、卧床>3 天)延长至 28 天;急性肾损伤(AKI):监测术后尿量(目标>0.5ml/kg・h)、血肌酐,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若出现尿量减少(<0.5ml/kg・h 持续 6 小时),及时补液(晶体液 500ml 快速输注),必要时使用利尿剂(如呋塞米)。早期康复干预遵循 ERAS 理念:①术后 6 小时协助患者床上翻身,24 小时内坐起,48 小时内下床活动(从床边站立开始,逐渐过渡至行走),减少肺部感染与 DVT;②术后第 1 天开始肠内营养(如流质饮食),逐渐过渡至半流质,避免长期禁食导致肠功能紊乱;③术后 3-5 天评估患者状况,若疼痛控制良好、无并发症,可安排出院,出院后通过电话随访(每周 1 次)监测恢复情况。
四、特殊人群的个体化管理策略
(一)老年患者(≥65 岁)
老年卵巢癌患者常存在 “生理储备下降 + 多合并症”,需调整管理方案:①术前评估增加认知功能筛查(如 MMSE 量表),对认知障碍者加强术前宣教与术后看护;②术中麻醉深度监测采用脑电双频指数(BIS),维持 BIS 40-60,减少麻醉药物过量导致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③术后镇痛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如 PCIA 中舒芬太尼剂量降至 0.8μg/kg),避免呼吸抑制。
(二)新辅助化疗后患者
化疗(如紫杉醇 + 卡铂)可导致:①骨髓抑制(白细胞<3.5×10⁹/L),术前需给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提升白细胞至正常范围;②周围神经病变(如手脚麻木),麻醉时避免使用神经毒性药物(如长春新碱),术后评估神经功能;③心肌毒性(如左室功能下降),术前完善心脏超声,若 LVEF<50%,术中避免使用心肌抑制药物(如高浓度七氟烷)。
五、总结与展望
卵巢癌术前麻醉评估需 “兼顾基础疾病与肿瘤特征”,通过多学科协作实现风险分层;围术期管理需以 “循环稳定、呼吸保障、疼痛控制” 为核心,结合 ERAS 理念推动早期康复。未来,随着精准麻醉技术(如个体化药物剂量计算)、人工智能监测系统(如实时风险预警)的发展,卵巢癌围术期管理将进一步向 “精准化、智能化” 升级,为患者提供更安全、高效的诊疗体验。同时,需加强临床研究,探索麻醉管理与卵巢癌长期预后的关联,为优化方案提供循证依据。
来源:医学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