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热点提要:2025年的税务稽查逻辑很简单:哪里有“虚增成本、隐瞒收入”的高发场景,就重点查哪里。根据税务总局曝光的案件来看,有7大重点行业成为了税务稽查的“重灾区”,已有企业补税百万。
热点提要:2025年的税务稽查逻辑很简单:哪里有“虚增成本、隐瞒收入”的高发场景,就重点查哪里。根据税务总局曝光的案件来看,有7大重点行业成为了税务稽查的“重灾区”,已有企业补税百万。
金税四期+大数据治税下,税务稽查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税务局不再依赖人工翻账本,而是通过大数据分析识别风险点,一旦触发预警指标,企业就可能会进入重点稽查名单。
根据税务总局曝光的案件来看,有7大重点行业成为了税务稽查的“重灾区”,已有企业补税百万,我们一起来看看都有哪些?
电商行业
电商行业首当其冲,为什么这么说?
2025年《互联网平台企业涉税信息报送规定》执行,新规要求互联网平台需向税务局报送平台内所有企业或个人的全部收入信息。
这意味着,你在店铺里每一笔成交金额、每一个买家信息、每一次退款记录,税务局都清清楚楚。
税务局只需将你的申报数据与平台报送数据进行比对,就会发现猫腻。
文娱直播行业
一名头部主播的年收入动辄上千万元,包括直播打赏、广告代言、带货佣金、粉丝礼物分成等多种形式。
正因为这种多元化的收入构成,给了某些人操作空间,最常见的手法就是把劳务报酬转换成经营所得,进而适用核定征收政策大幅降低税负。
按照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或劳务报酬最高边际税率可达45%;
而如果是注册个体户或合伙企业取得的经营所得,在某些税收洼地可以享受核定征收,综合税负可能低至3%甚至更低。
于是就有不少主播成立多家个体工商户,把自己收到的打赏和佣金全部打入这些空壳公司账户,再以“服务费”名义开出发票冲抵成本,实现变相避税。
注意了,现在大数据治税,税局一逮一个准~
医药与医美行业
医药和医美这两个行业税务风险也很高,因为两者普遍存在难以规范入账的灰色支出,比如给医生的回扣、给渠道方的提成、美容院的合作返点等等。
由于这些支出无法合法计入成本,一些企业便铤而走险,采取虚构会议费、虚增研发费用、伪造咨询服务合同等方式套取资金,再通过虚开发票完成资金转移。
所以,这也是税务局每年稽查重点。
真实案例
河南某医药公司,2023年以“学术推广费”名义,给多家医院医生支付回扣500万,全部计入“销售费用”抵税。税务部门通过核查“推广合同”“推广人员名单”,发现这些推广活动根本没实际开展,最终补税+罚款1000万。
建筑劳务行业
建筑业,长期以来一直是税务稽查的重点关注对象。
特别是在人工成本核算方面,很多总包单位或劳务公司为了虚增成本、减少利润,常常采用伪造农民工工资表、虚构劳务派遣关系、虚列临时工薪酬等违法手段。
真实案例
深圳某建筑公司,2023年通过“虚构50名农民工”,每月虚列工资20万,一年累计抵税240万。税务部门通过比对“社保缴纳记录”“农民工考勤系统”,发现这些人根本没在公司任职,最终补税+罚款480万。
加油站行业
加油站,同样也是税务局重点关注的行业之一。
原因很简单,成品油销售金额巨大、现金交易频繁、消费者通常不要发票,给了个别不良经营者很大的操作空间。
常见的违法手段包括:篡改税控加油机主板数据、手工删除部分加油记录、故意不开具发票并将款项存入私人账户等。
高新技术企业
一般企业,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是25%,而高企可以享受15%的优惠税率。
正因为如此,会被一些企业当作避税通道而滥用。
最常见的问题就是虚报研发费用、伪造知识产权、夸大科技人员比例,以满足高新认定条件。
一旦被查,税务局会要求企业报送研发项目辅助账、成果转化证明等关键佐证材料,重点核查辅助账归集逻辑性、项目间划分费用合理性以及与财务核算凭证一致性。
出口退税企业
骗取出口退税一直是税务局严厉打击的重点领域。一些企业通过注册空壳外贸公司、伪造出口合同、虚报货物价值等方式骗取退税。
注意了,现在税务局与海关、外汇管理局已实现数据互通,只要出口货物的境外收货方在当地无实际经营记录,或出口价格明显偏离市场行情或与实际申报数据不一致,会直接预警。
真实案例
广州某外贸公司,2024年伪造12笔“出口服装”业务,报关金额合计800万,申请退税104万。税务部门通过对接海关数据,发现这些货物根本没实际出境,最终不仅追回退税,还罚款208万,公司法人被列入失信名单。
最后想说:税务合规不是“成本”,是“保护盾”。
2025年的税务稽查逻辑很简单:哪里有“虚增成本、隐瞒收入”的高发场景,就重点查哪里。
很多老板觉得“税务风险离自己远”,直到被查才后悔——补税、罚款是小事,一旦被列入“失信名单”,企业贷款、招投标、法人出行都会受影响。
来源:慧算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