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都在说:中国崛起了,伟大复兴拦不住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3 21:57 1

摘要:前阵子刷到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标题挺有意思:“中国用10年建的高铁,比欧美百年总和还多”;紧接着又看到美国《纽约时报》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说“全球每3辆电动车,就有1辆产自中国”。不光是欧美媒体,俄罗斯《生意人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最近也频繁关

前阵子刷到英国《金融时报》的一篇报道,标题挺有意思:“中国用10年建的高铁,比欧美百年总和还多”;紧接着又看到美国《纽约时报》分析中国新能源产业,说“全球每3辆电动车,就有1辆产自中国”。不光是欧美媒体,俄罗斯《生意人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最近也频繁关注中国,从基建到科技,从经济到民生,字里行间都在说:中国的崛起不是“昙花一现”,伟大复兴的势头谁也挡不住。

很多人可能会问:外媒为啥突然这么关注中国?其实不是“突然”,而是中国这些年实实在在的变化,已经藏不住了。今天就从外媒的视角,聊聊中国崛起的“底层逻辑”——不是靠口号,而是靠一个个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靠14亿人的踏实奋斗。

一、先看“硬实力”:基建和科技,外媒眼中的“中国速度”

外媒提中国,最常夸的就是“基建”和“科技”。以前欧美媒体总说“中国只会复制”,现在却不得不承认:中国在很多领域已经从“跟跑”变成了“领跑”。

先说说基建。英国《卫报》去年拍了一部纪录片,专门讲中国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能抗16级台风,海南文昌发射场能送火箭上太空,还有遍布全国的高铁网——截至2023年底,中国高铁里程突破4.5万公里,比全球其他国家的总和还多。纪录片里有个镜头特别直观:从北京坐高铁到广州,8小时跑1900公里,相当于从伦敦到罗马的距离,而欧洲最快的高铁,跑同样距离要12小时。

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还算了笔账:中国每年新建的高速公路,相当于澳大利亚全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中国的特大桥数量,占全球的60%以上。为啥外媒这么关注基建?因为他们清楚:基建是经济的“骨架”,有了便捷的交通、稳定的能源,才能撑起产业发展。就像非洲某国修了中国援建的铁路后,当地物流成本降了40%,外媒评论说“中国的基建,正在帮更多国家搭起发展的架子”。

再看科技。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每年会评“全球十大突破性技术”,2023年中国占了3个: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全球首台第四代核电机组“华龙一号”、还有新能源汽车的刀片电池。以前外媒总说“中国科技依赖进口”,现在却不得不承认:在新能源、5G、人工智能这些领域,中国已经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

俄罗斯《生意人报》特别关注中国的新能源产业,报道里说“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产量的80%,电动车销量占全球的60%”。去年德国慕尼黑车展上,中国车企展出的新能源汽车,因为续航长、价格低,吸引了很多欧洲消费者,外媒感叹“以前是欧洲汽车卖向全球,现在中国汽车正在改变市场格局”。这些科技突破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中国每年投入万亿级的研发经费,是无数科研人员熬夜攻关的结果——外媒看在眼里,自然明白中国崛起的“底气”在哪。

二、再看“软实力”:民生和开放,外媒看到的“中国温度”

除了硬实力,外媒也越来越关注中国的“软实力”——比如民生改善、对外开放。以前有些外媒总炒作“中国民生问题”,现在却用数据说话:中国的发展,不仅是GDP的增长,更是老百姓生活实实在在的变好。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去年做了个“全球民生改善报告”,中国排名很靠前。报告里提到几个细节: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减贫工程;中国基本医疗保险覆盖13.6亿人,几乎人人都能享受到医保;还有“村村通公路”“义务教育普及”,这些看似普通的事,在很多国家都没做到。有个外媒记者去中国农村采访,看到村里有快递站、有老年食堂,感慨说“以前以为中国农村很落后,现在才发现,这里的生活比很多发展中国家的城市还方便”。

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则关注中国的“对外开放”。他们发现:中国连续14年成为全球第二大进口市场,每年进口的商品让很多国家受益——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巴西的大豆、泰国的水果,大量销往中国。去年中国举办的进博会上,有127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外媒评论说“中国不是‘关起门来发展’,而是用开放的市场,给全球经济添动力”。

还有“一带一路”倡议,更是外媒关注的焦点。俄罗斯《真理报》报道了中老铁路的运营情况:这条铁路让老挝从“陆锁国”变成“陆联国”,货运时间从原来的一周缩短到3天,当地农产品能更快卖到中国和东南亚。外媒不只是报道工程本身,更看到了背后的“共赢逻辑”——中国帮其他国家建基础设施,不是“施舍”,而是一起发展:中国企业拿到项目,当地获得就业和经济增长,消费者买到更便宜的商品,这是实实在在的“多赢”。

三、为啥外媒现在“认可”中国崛起?3个底层逻辑藏不住

可能有人会问:以前外媒总对中国有偏见,为啥现在越来越多的外媒认可中国崛起?其实不是外媒“变了”,而是中国的发展已经“藏不住”,背后的3个底层逻辑,让外媒不得不正视。

第一个逻辑:“中国的发展是‘实在的’,不是‘吹出来的’”。以前有些国家靠炒作概念、发债来拉动经济,而中国的发展靠的是“实干”——建高铁、修大桥、搞研发,每一项成就都有实实在在的投入和产出。比如中国的新能源产业,不是靠补贴“昙花一现”,而是形成了从锂矿开采到电池制造、再到整车生产的完整产业链,成本和技术都有优势。外媒看到这些,知道中国的崛起不是“短期现象”,而是有坚实的产业基础。

第二个逻辑:“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不是‘掠夺式的’”。历史上很多国家崛起时,靠的是殖民、战争,而中国始终坚持“和平发展”。比如中国帮其他国家建铁路、医院,从不附加政治条件;中国进口商品,从不搞“单边制裁”。俄罗斯《独立报》评论说“中国的崛起,给世界提供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不搞零和博弈,而是合作共赢”。这种和平发展的理念,让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中国。

第三个逻辑:“中国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不是‘透支未来的’”。中国早就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些年在环保上的投入很大——全球新增的光伏和风电装机容量,中国占了一半以上;中国的电动汽车普及率,比很多发达国家还高。美国《纽约客》杂志报道说“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行动,比很多欧美国家更实在”。可持续发展不是“口号”,而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大事,中国的行动,让外媒看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

四、外媒的“发声”,不是“捧杀”,而是“正视”

看到外媒夸中国,有人可能会担心“这是捧杀”。其实不用过度解读——外媒的关注,本质上是“正视”中国的发展。以前中国经济规模小,外媒觉得“影响不大”,现在中国GDP突破126万亿元,占全球的18%,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贸易、科技、民生等领域都有重要影响,外媒不可能再“忽视”。

当然,外媒的报道也不全是“正面”,还有些客观的分析。比如英国《金融时报》提到“中国在芯片领域还面临挑战”,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晨报》说“中国的老龄化需要应对”。这些客观的评论,反而说明外媒的关注是“理性的”,不是盲目吹捧。中国也从来没说过“自己已经完美”,而是一直在正视问题、解决问题——比如加大芯片研发投入、完善养老保障体系,这些都是中国持续发展的“动力”。

还有个细节值得注意: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接地气”地报道中国。以前他们总盯着“大城市”,现在却会去中国农村、去中小城市,报道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比如“中国年轻人用直播卖家乡特产”“社区里的老年食堂很热闹”。这些报道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崛起,不只是GDP的数字,更是每个普通人生活的变好;伟大复兴,不是遥远的目标,而是每天都在发生的“小确幸”。

五、写在最后:伟大复兴,靠的是“每个中国人的踏实奋斗”

外媒的发声,是对中国发展的“认可”,但更重要的是,我们自己要清楚:中国的崛起,不是靠别人的“夸奖”,而是靠14亿人的踏实奋斗——是高铁建设者在工地上熬夜,是科研人员在实验室攻关,是农民在田里种庄稼,是快递员在街头奔波。

以前我们总说“要实现伟大复兴”,很多人觉得“这是大目标”,其实不是——伟大复兴的每一步,都和我们每个人有关:你认真工作,就是为经济发展添砖;你爱护环境,就是为可持续发展出力;你学习新知识,就是为科技进步储备力量。就像外媒报道里说的“中国的崛起,是无数普通人的努力汇聚成的力量”。

现在,外媒看到了中国的崛起,看到了伟大复兴的势不可挡。而我们更要知道:这条路还在继续,还有很多挑战要面对,但只要我们继续踏实干、不浮躁、不骄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伟大复兴就一定能实现。到那时,世界看到的中国,不只是“崛起的大国”,更是一个让老百姓幸福、让世界受益的国家。

来源:沐南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