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迟了将近半个世纪才收回,香港这块地方,到底算谁的责任?有人觉得不痛快,有人一肚子疑问。你说,晚清都倒了,共和成立了,列强特权全废了,为啥香港还孤零零地留给英国那么多年?有时候历史里的选择,真不是一顿拍脑袋拍桌子能决定的。1950年初的北京城,新政府才刚扎稳脚跟
迟了将近半个世纪才收回,香港这块地方,到底算谁的责任?有人觉得不痛快,有人一肚子疑问。你说,晚清都倒了,共和成立了,列强特权全废了,为啥香港还孤零零地留给英国那么多年?有时候历史里的选择,真不是一顿拍脑袋拍桌子能决定的。1950年初的北京城,新政府才刚扎稳脚跟,下面就有人念叨,说干脆趁着士气高昂,直接把香港拿回来。可最后没动——道理在哪儿?咱们慢慢讲。
事实上,那时候压力大得很。解放战争刚打完,美苏冷战已拉开架势,世界里处处都是另一种战场。国民党败走台湾,带着美国的大腿。美国不肯撒手,干脆和一帮西方老朋友一块儿给新中国来了个全套围堵——经济封锁,联合国席位也赖死不放人。上下都憋着口气,广东一解放,前线指战员问得最多的就是:“主席,香港怎么办?”林彪拍着胸脯,觉得三天就能打下来。大家都知道,真论军事实力,八一军旗若是飒飒飘过去,维多利亚港未必能拦。
可毛主席偏偏不着急。建国前夕那阵子,他把香港的地图摊开在面前,看得出神。或许身边的同志还不明白,“该动手时就动手”已经成了战争年代的习惯,毕竟之前打“紫石英号”出头,英国人也见识过中国军队的不好惹。可主席就是不松口,一夜又一夜,抽着烟琢磨,这一步该怎么走。
有人说是怕英国,怕西方联手。可那种话,放在当时的北京会议里没人真信。事实是,英国人自己也头疼。二战之后,英国这条金毛狮王明显瘦了,经济也不比往昔。战后香港倒成了英国维系亚洲生意的一个据点,对他们来说也是一块不愿轻易放手的“财产”。
主席想的其实更远。那个时候中国一穷二白,邻里不友好,外头卡着,里头刚干净地翻了一遍家当,北京和上海都泛着新奇的气息。可谁都知道,要在世界立稳脚跟,得找条出路。而香港,正巧成了中国对外的窗户,好歹能从这里捎点风声出去,捎点物资进来。
事情很快有了印证。没过两年,朝鲜半岛起火,中国顶着压力“抗美援朝”,无数物资其实是通过香港转进来的。海外华侨、港澳同胞,就靠这点“中转站”,给内地打气、给前线送米送盐。英国,对中国暂时不动香港这事,多少是安了心,也乐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看着买卖还能做,命更比硬碰硬来的放心。主席心里门清,这点利益格局之下,动静越小、缓冲越长,对新生中国才是好事。
而且不是只为计较点买卖那么简单。主席认为,香港百年被英国“隔离”,老百姓的心思,早变得和内地不太一样了。如果这时候强行收回,真刀真枪地让队伍过去,血是一定会流的,人心未必能回来。两地人彼此猜疑,也许几十年都和不上拍子。主席不急,慢慢打算用时间“消化”隔阂,让河对岸的香港慢慢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回家,还是想一直在外头住着。历史教训早在心里,“俄乌合并”的纠结,主席其实一早就明白——硬拉的,终究不牢靠。
这事儿,其实挺像咱们生活里的“亲戚吵架”:你说那房子分家理应归你,可亲戚已经住了一百多年了,硬抢是抢得回来,可他心里不认你这门亲戚。主席晓得,如果不能心甘情愿地归队,香港这地方早晚还是成个病根。
其实那个年代,香港和大陆只隔着深圳河。军队随时可以悄悄“踩过”,可主席选了慢下节奏,让这个河成了一条“等候线”。和平,比一时的胜利来得难,也来得更有分量。往后几十年,香港成了中国通向世界的桥,既是经济的跳板,也是外头了解中国的窗口。后来苏联那边又和中国闹僵,封锁一轮又一轮,香港的作用更显出来了。
这些决定,多少带点历史的磨砺和中国式的耐心。主席其实不光在和英国博弈,也在和中国自己的命运谈条件。收回香港这事,什么时候做、怎么做,都关乎一代人的命数。一国两制的提出,是历史走到了1997年那个节点,慢慢培植出来的果子。之前的那些岁月,其实每一步都有各自的“小算盘”,和大局的忍耐。
有时候,决策不是只靠激情和意气用事,也不是妄想依靠军事的蛮力。一个国家有时候像一家人过日子,要讲“收放有度”。毛主席的选择,是那个年代的智慧,也是历史留给后来人的思考——棘手的东西,不是每次都能快刀斩乱麻,得有耐心去包容、去渗透。
所以今天的香港,每回七一、十一庆典,旧城区的老人还能回想起当年那种港口和内地的两种人生:一边电视里广播着新中国的号角,一边是英式校服和茶楼点心。历史没有一个“完美解释”,但每一次决定,背后总有人心的分量和少不了的尴尬。
有人说,主席的高瞻远瞩让香港最终归来,且回来的不是一个伤痕累累的小岛,而是自愿归家的“游子”。也许,这只是过去的选择造就了今天的局面;也可能,是那种“先放一放,慢慢来”的智慧,保住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历史不会给我们所有答案,但当我们看着海的那边灯火通明,怎么都该记得,慢和耐心,其实是治愈伤口的最好药。
这世界的事情,有时候就是这样绕,慢慢看,慢慢懂。
来源:历史那些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