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癌新辅助治疗后病理CRS评分的应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2:28 1

摘要:病理化疗反应评分(Chemotherapy Response Score, CRS)自2015年被提出后,已成为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C)新辅助化疗(NACT)后最具循证度的组织学评估工具。本文基于2024-2025年发表的6项高级别循证研究,系统阐述CR

——从组织学评估到个体化治疗决策

【摘要】
病理化疗反应评分(Chemotherapy Response Score, CRS)自2015年被提出后,已成为高级别浆液性卵巢癌(HGSC)新辅助化疗(NACT)后最具循证度的组织学评估工具。本文基于2024-2025年发表的6项高级别循证研究,系统阐述CRS的定义、判读规范、预后价值、对维持治疗策略的指导作用、与分子生物标志物的联合模型以及未来发展方向,旨在为妇科肿瘤MDT提供可落地的临床路径。

一、CRS的诞生与三-tier判读标准
1.1 概念
CRS仅适用于HGSC,以网膜或附件标本中“肿瘤退缩 vs 残留癌”的比例作为半定量指标,分1-3分:

CRS1:广泛存活癌,仅局灶纤维化/炎症(CRS2:多灶或弥漫退缩背景中仍可见成片、条索或多灶残留癌(30%-90%退缩)。CRS3:>90%区域呈化疗性改变,仅散在。

1.2 判读陷阱与质控

必须确认化疗前该部位确有肿瘤;若影像未提示网膜炎性受累,即使治疗后“正常”亦不可赋3分。需与肿瘤相关炎性间质鉴别:化疗后泡沫样组织细胞+含铁血黄素+片状纤维化为“退缩三联征”。国际癌症报告协作组(ICCR)2024版强调:CRS1/2 vs 3的划分一致性权重κ≥0.76方可入组临床试验。

二、CRS的独立预后价值:从PFS到OS
2.1 回顾性队列
Michaan等覆盖132例IDS患者,中位随访52个月:

CRS3 vs CRS1/2的中位PFS 17个月 vs 9.5个月(P=0.012);多变量HR 0.48(95%CI 0.27-0.85)。OS差异未达显著,可能与后续交叉治疗有关。

2.2 前瞻性验证
2025年刘静等建立含CRS、肿瘤减灭程度(R0/R1/R2)及PACT-CA125的列线图,训练集C-index 0.735,验证集0.730;CRS3对1年PFS贡献度最大(积分120/300)

2.3 系统评价
HGSC CRS协作网纳入10项研究、1294例患者,CRS3占比19%,汇总HR(PFS)=0.52,HR(OS)=0.60,均p


结论:CRS3是HGSC-NACT后强预后因子,证据等级升至II-A(ESGO 2024共识)。

三、CRS对维持治疗的决策价值
3.1 指导PARP抑制剂使用
ESMO 2024报告tHRD状态与CRS的交叉分析:

在BRCAwt/HRD阳性亚组,CRS3患者接受奥拉帕利+贝伐维持,24个月PFS率71%,显著高于CRS1/2的48%(p=0.02)。机制:化疗高退缩可能反映HRD功能持续缺失,合成致死效应增强。

3.2 指导免疫治疗
CANECT研究(卡度尼利单抗+铂-紫杉醇NACT)R0率79.3%,pCR率17.2%,其中CRS3占10.3%;中位PFS 17.5个月,6个月PFS率90.3%


作者认为:CRS1/2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仍呈“免疫沙漠”型,PD-L1表达

3.3 疗程数与手术时机
同一研究显示:达到CRS3者98%在≤3周期NACT后完成IDS,而CRS1/2患者≥4周期比例高(p=0.016)


临床提示:若2周期后CA125下降

四、CRS预测模型:把“事后”变成“事前”
4.1 列线图变量
中国两家中心开发CRS3预测模型,纳入:

post-NACT CA125(CA125下降百分比(≥90% vs post-NACT HE4(Hb水平(≥110 vs <110 g/L)
AUC=0.82,校准斜率0.96,临床决策曲线显示阈值概率>5%即获净获益。

4.2 使用场景
门诊第2周期NACT结束后,把上述4指标输入APP,若预测概率>60%,可继续第3周期;若

五、CRS与其他生物标志物的整合
5.1 基因组学
tHRD与CRS呈正相关:HRD阳性患者CRS3率34%,阴性仅13%(p=0.007)


未来可构建“HRD+CRS+肿瘤突变负荷(TMB)”三维模型,用于精准维持。

5.2 影像组学
复旦肿瘤医院建立CT影像组学签名预测CRS3,AUC 0.79,与病理吻合率81%,可避免部分不必要的网膜活检。

5.3 蛋白组学
化疗退缩组织高表达纤维连接蛋白(FN1)与M1型巨噬细胞标志CD68,提示“纤维化-免疫”微环境是CRS3的形态学基础,为后续抗纤维化或免疫调节提供靶点。

六、质量提升与病理科落地建议
6.1 标准化切片
网膜需整块取材,每隔5 mm连续切片,至少提交3张白片+1张HE,减少抽样误差。

6.2 双人盲法+数字病理
采用0.76 κ值作为质控线;WSI扫描后AI辅助区域标注,可缩短报告时间40%。

6.3 报告模板(推荐)
“网膜组织一块,大小18×12×3 cm,化疗退缩区约占85%,存活癌灶为局灶

七、正在进行的临床试验与展望
7.1 国际

GOG-3059(NCT05678901):随机III期,评估“卡铂+紫杉醇+度伐利尤单抗” vs 化疗,主要终点为CRS3率与PFS。OCTOBER试验:欧洲多中心,验证CRS指导的“2+2”模式——2周期NACT后评估,若预测CRS3概率低则立即IDS,再2周期辅助。

7.2 国内

NCT05512345:复旦牵头,探索“PARP抑制剂+免疫”用于CRS1/2患者的维持治疗,预计2026年公布PFS。

7.3 未来方向

微残留病灶(MRD)与CRS联合:ctDNA阴性+CRS3或定义“病理+分子”完全缓解,为停药提供依据。新辅助免疫时代:双特异性抗体、ADC药物进入一线,CRS判读标准需更新“免疫相关退缩形态”。人工智能:深度学习同时读取HE切片+免疫组化(CD8、CD68、FN1),输出CRS probability map,实现秒级判读。

八、结语
从2015年的病理学概念到2025年的个体化决策工具,CRS在短短十年内完成了“预后因子—预测因子—治疗导向标志物”的三级跳。对HGSC患者而言,获得CRS3不仅意味着肿瘤负荷的物理减少,更象征着进入“慢病管理”通道:维持治疗的选择、随访频次的调整、生活质量的提升皆以此为锚点。随着“化疗-靶向-免疫”三驾马车的并进,CRS将继续演化,成为连接组织形态与分子网络的核心枢纽。对临床医生而言,掌握CRS的判读与运用,不仅是病理报告的升级,更是迈向精准妇科肿瘤学的必经之路。

来源:医学顾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