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不知不觉,今日9月25日,农历八月初四,我们正处于秋分的第一候“雷始收声”,换言之,也就是打雷的情况变少了。在古人看来,雷是阳气旺盛的产物,秋分后阳气收敛,阴气渐升,故而雷声消失。从现实角度来看,秋分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接
导读:“初四不见雨,遍地起坟头”,今日八月初四,晴天有啥预兆?赶紧了解一下吧。
“日击收田鼓,时称大有年”,不知不觉,今日9月25日,农历八月初四,我们正处于秋分的第一候“雷始收声”,换言之,也就是打雷的情况变少了。在古人看来,雷是阳气旺盛的产物,秋分后阳气收敛,阴气渐升,故而雷声消失。从现实角度来看,秋分后,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北半球接收的太阳辐射减弱,由于地面加热不足,这就导致近地面空气温度降低,密度增大,上升气流减弱,对流运动趋于平缓,打雷现象自然就会减少。
古人用阴阳转换来解释气候的寒暑变化,而秋分正是一年中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秋分后,阴气日盛,阳气日衰,农作物也开始进入收获时期。在古代,我国南方一些地区,就把农历八月初四视为“禾苗生日”,这与正月初八的“谷日”相对应。在这天人们会举行一些祭祀活动,例如将蒸熟的米饭盛满碗放到院子的贡桌上,上面放上肉、鱼、菜等,以此祈求接下来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希望秋收能有个好收成。
除此之外,农历八月初四还是一个天福日,有着“上天赐福”的美好寓意。在古人看来,在这一天进行吉祥活动,例如吃饺子、说吉利话等,可以带来吉祥和福气,因此,天福日被古人视为福禄与寿命的象征,承载着古人对吉祥、长寿和幸福的美好祈愿。
不过,对于旧俗的一些说法,现代人们早已不讲究。但是,现在 随着气温的下降和降水的减少,农事活动也逐渐将会进入收获和储备的阶段,农民们为此要开始收割庄稼、晾晒粮食、储备过冬的物资。从古至今,不变的就是农民对于天气的重视,特别秋收前最不想看到的就是持续的降雨天气。
因为,一些即将成熟的作物如水稻、玉米等可能因雨水过多导致倒伏、发芽或霉变,降低产量和品质。并且,持续降雨天气中,土壤泥泞,会大幅度阻碍农机的工作效率,从而不仅秋收会延误,还会影响接下来越冬作物的播种,很容易因播种晚,导致农作物还没进入壮苗期就遇到深秋早霜的情况,从而发生大面积的“冻害”。
今日八月初四,在古代民间还有“初四不见雨,遍地起坟头”的说法,说的就是八月初四这天如果没有下雨,那么这预示着农作物的产量将会受到影响。特别在古代,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们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粮食减产、绝收就会出现人们饿肚子的情况,甚至引发饥荒。
虽说随着秋收作物成熟,这段时间人们不希望看到持续的降雨天气,但会希望下一些小雨,因为这不仅可以缓解农作物收获前的“秋旱”,还能避免土壤因长期干旱出现板结的情况,从而有利于越冬作物的播种,还预示着冬天比较寒冷、降雪天气较多,这对越冬作物的生长也是有很多的好处。为啥会有这种说法?我们来看看农谚咋说。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八月初四这天下起了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进入冬天的时候就会出现较多的降雪天气。
降雪天气虽说会让冬季更为寒冷,但对农作物的生长却是“百利无一害”。因为降雪后,当积雪覆盖在农田表面,就会形成一层疏松多孔的“雪被”,而这种结构能有效阻隔外界冷空气与土壤的直接接触,减缓热量散失,使土壤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像30厘米厚的积雪可使土壤温度比外界气温高2至3℃,甚至在冬季极端低温下,一些雪层下的土壤温度仍能维持在0℃以上,为冬小麦等越冬作物提供关键的保护,避免冻害。
并且,当积雪在融化后,雪水就会缓慢渗入土壤,以此补充地下水资源。这种“冬水春用”的模式能有效缓解春季干旱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尤其对北方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农田尤为重要。况且,降雪形成过程中,空气中的各种微生物还会随雪降落到地面,当雪水融化后,土壤温度回升,这些微生物活动增强,可以加速有机质分解,释放更多养分,从而提高土壤肥力。由此可以看出,“瑞雪兆丰年”并不是无稽之谈。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八月初四这天下起了大雨,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到了农历腊月的时候天气就会非常寒冷,甚至刮起的冷风像剪刀一样。这句话虽说夸张,但突出的正是“冷冬”的天气特点。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虽说整日要重装出行,还要担心受寒受冻的情况,但这样的天气,对农作物的越冬有着帮助。首先,冬季的寒冷胁迫会激活越冬作物体内的抗寒基因,促进可溶性糖、脯氨酸等抗寒物质的合成。这些物质能降低细胞冰点,防止细胞结冰损伤,从而增强农作物的抗寒能力。其实这个就和“春捂秋冻”的道理一样,人们只有在秋天适当“冻一冻”,才能提高抵抗力,冬天才能减少感冒等不适。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八月初四这天是晴天,那么根据古人的经验,这预示着冬天的天气会比较暖和,甚至穿着单薄的棉衣都能过冬;反之,如果八月初四这天下起了雨,那么这预示着冬天的天气会非常寒冷,甚至连耐寒耐冻的寒鸦都因为寒冷躲藏了起来,所以人们看不到寒鸦。
冬天暖和,虽然人们能舒服一些,但这样的天气却会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因为许多越冬作物,如冬小麦、油菜等,需要经历一定时期的低温完成春化阶段,才能正常开花结实。而冬季温暖就会导致这些越冬作物的休眠期缩短或无法进入深度休眠,进而影响来年开花授粉和产量形成。
综上所述,老话说“初四不见雨,遍地起坟头”,这是因为从古人的经验来看,如果八月初四这天是晴天,那么这预示着接下来的晴天较多,很容易导致春秋旱的发生,土壤也会出现板结的情况,影响接下来的农耕进度。并且,八月初四晴天还预示着冬天会比较暖和,这不利于农作物的越冬。因此就有了“初四不见雨,遍地起坟头”的说法,指的就是年景不好,而并非字面之意。
从古至今,节日、习俗都在不断变迁,但有一个道理永恒不变:无论是对于物质缺乏的古代,还是对于靠天吃饭的农民,只要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天气都是不愿意看到的。虽说我们改变不了天气的好坏,但我们能提前做出一些相应的措施,以便更好应对极端天气的到来。所以,农谚虽说不是百分百准确,但能让人们大概做一个参考,达到“未雨绸缪”的效果。
来源:生肖运势第一讲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