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23日至24日,正值24节气里的秋分,寓意着收获与感恩。在这样一个寓意着收获的节气中举办的北京文化论坛,自然而然地承载了更深的寓意——它既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次事关文化和文明的对话。来自海内外的800多位嘉宾,围绕
9月23日至24日,正值24节气里的秋分,寓意着收获与感恩。在这样一个寓意着收获的节气中举办的北京文化论坛,自然而然地承载了更深的寓意——它既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生动实践成果的总结,也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次事关文化和文明的对话。来自海内外的800多位嘉宾,围绕着“传承·创新·互鉴”的永久主题和“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年度主题,展开深入交流。
当“文化”与“科技”并列,会让人不禁想起那些上古神话: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是先人对世界勇敢的探索。而今,“嫦娥”探月、“祝融”巡火、“蛟龙”入海,每一个大国重器的命名,都是一次向传统的致意。它们不只是符号,更是一种文明血脉的延续,为冰冷的科技注入了诗性与温度。
当然,命名只是文化与科技交融的浅层表现。更深层的互动,早已悄然进入日常生活。
9月23日晚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4年度十件大事”发布。这十件大事彰显了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一个个闪亮的文化科技融合成果,为北京的文化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例如,中华古籍智慧化服务平台、“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等项目,就是运用了数智化技术,革新历史文化的保护、研究、传播方式,形成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示范性实践。再例如,第四届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人工智能应用创新大赛、中国科学院北京同步辐射装置X射线吸收谱技术助力原子级解析宋代青白瓷呈色机理等项目,从技术落地和理论创新维度,深度践行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新路径,提供了文化创新创造的鲜活样本。这些成果根植于中华文化沃土,在文化强国实践中汲取力量,与科技潮流进步同频共振,彰显了活力奔涌的时代气象。
在文化论坛上,最显眼的科技元素,自然是那些会跳舞会做操会上咖啡的机器人。
而行走在论坛现场,更深入的思考是在这些关键的表达里:破界共生、数字赋能、虚实无界、双向赋能……它们从不同侧面勾勒出一幅相同的愿景——文化与科技,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交织共生。而各方嘉宾为此展开了热烈的交流。这其中既有前沿理论也有创新实践。
9月22日,论坛部分与会嘉宾参观了“太保墉燕——房山琉璃河遗址专题展”。这是被评为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房山琉璃河遗址的首个专题展。展出的成果中,有不少是近些年借助碳十四测年、古DNA研究、同位素分析等科技手段而取得的。例如通过同位素分析,考古人员发现遗址所在墓葬的墓主人是位殷商移民,“北漂”到了西周燕都。现代科技手段在考古和文物保护中的广泛应用,使得我们的传统文化得以穿越时空,在今天依然清晰可辨。
同样,数字技术将中国”三大壁画瑰宝‘之一的600年法海寺壁画“活”了起来,“沥粉堆金”有了更震撼的微观表达,游客在虚拟环境中欣赏壁画的整体布局和宏伟气势,为文物严格保护与研究传播之间的矛盾寻到了一条破解之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主任拉扎赫·伊伦都·阿索莫就表示,中国始终坚定致力于世界遗产保护,并在数字创新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京剧电影《安国夫人》中,整部戏20多个场景首次全部使用虚拟拍摄技术完成。AI在电影《只此青绿》的视觉特效制作中更是扮演了核心角色,既确保了电影级的视觉感染力,也让创作者从大量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专注于艺术创意本身。来自影视界的嘉宾一致认为,AI技术在科幻构想、文化创新、国风动画等方面展现了强大的能力,它正在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重塑文艺创作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态。为激发文化原创力提供了全新的可能。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而在科技助力下,各国文化交流也有了更加多元的方式。不久前,享誉世界的俄罗斯亚历山大红旗歌舞团登陆国家大剧院,以“顶配”艺术阵容带来6场歌舞盛宴。借助科技力量,俄罗斯艺术家精彩的表演通过“第二现场”以“4K画质、5.1声道环绕声”的高品质,在全国30余家剧院、近百家影院进行同步直播,让百姓在家门口就能尽享优质文化资源。
在文化论坛上发布的《从倡议到实践:2024中外文化交流报告》显示:2024年,中外文化交流形成“机制引领、多元融合、路径创新、技术驱动、全民参与”的多维立体发展格局。文化"新三样"——网络影视剧、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的海外辐射力与影响力持续提升,中外文化交流开辟新通道。而有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文化贸易总额达1.4万亿元,其中数字文化贸易规模超3700亿元,占文化贸易总量的25.8%。网络游戏、网络文学、微短剧等细分领域表现亮眼。
目前我国IPv6活跃用户数达8.34亿,占我国全部网民数的75.23%。技术基础设施升级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全球IPv6论坛创始人兼主席拉蒂夫・拉蒂德指出,IPv6作为新一代互联网核心技术,是网络文化全球化传播的关键支撑。
人民日报社社长于绍良在发表演讲时说,历史上每一次文化与科技的大融合,都推动人类社会实现大发展、大跃升。深化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将为文化事业与产业繁荣提供核心支撑与强劲引擎。
北京,作为千年古都,同时肩负全国文化中心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双重使命,在这一历史性变革中,无疑具有天然的优势与责任。统计数据显示,2024年北京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4%,继续居全国首位。在这其中,文化科技融合成为北京文化产业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去年北京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15906.9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超过70%。而今年上半年,全市的文化新业态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808.8亿元,占全市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比重为72.1%。
论坛已经落幕,但这场论坛所激荡的智慧,却正在为我们每一个普通人开启更丰盛的文化生活。祝愿北京这座城,在古老与现代的交织中走出更宽广的道路;更愿中华文明在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中,为世界文明互鉴贡献一份深沉而温暖的力量。
来源:子清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