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平淡越伟大!客观的说,赵树理的文学成就远超莫言、浩然等人!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11:51 3

摘要:1906 年,赵树理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原名赵树礼。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贫困与苦难如影随形,封建礼教的阴霾沉重地笼罩着这片土地,农民们在社会底层艰难求生。赵树理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一家人常常为了温饱而发愁。

1906 年,赵树理出生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原名赵树礼。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贫困与苦难如影随形,封建礼教的阴霾沉重地笼罩着这片土地,农民们在社会底层艰难求生。赵树理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一家人常常为了温饱而发愁。

从小,赵树理便深刻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他早早地参与到各种生产劳动中,帮助父亲种地、放牛、捡粪、做小买卖,每一滴汗水都倾注着他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家庭的责任。这些经历,让他对农民的生活有了最真实、最深刻的体验,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

除了繁重的劳动,赵树理在孩童时期还深受民间艺术的熏陶。他的父亲赵和清是个多才多艺的人,不仅精通农事,还会编簸箕、治外科、看风水,更是八音会的重要成员。赵树理常常跟着父亲到八音会里凑热闹,在那里,他被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吸引,学会了吹拉弹唱,也感受到了民间艺术所蕴含的深厚情感和生命力。

母亲口中讲述的杨家将、岳家军的故事和连台本戏词,也在他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文学的种子 。这些民间艺术和故事,不仅丰富了他的童年生活,也为他的创作风格奠定了基础,使他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间色彩。

1920 年,14 岁的赵树理考入磕山完小,开始接受正规的教育。然而,这段求学生涯并不顺利。1923 年,他从磕山完小毕业后,去小学教书,但由于没有靠山,不久便被解雇。父亲对此耿耿于怀,为了儿子的前途,不惜向地主借债,让他去长治读书。这份深沉的父爱,成为了赵树理继续前行的动力。

1925 年,赵树理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考入了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学校。在这里,他接触到了 “五四” 新思潮和新文学,犹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大门。新思潮的涌动,让他开始思考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的命运;新文学的魅力,激发了他内心深处的创作欲望。他如饥似渴地阅读着各种进步书籍和报刊,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观念,也为他的文学创作之路指明了方向。

1930 年,24 岁的赵树理怀揣着对文学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他一边流浪,一边写作,生活的艰辛并没有磨灭他的创作热情,反而为他的作品注入了真实而深刻的情感。

他的早期作品大多发表在山西各地的报刊上 ,这些作品以农村生活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农民们的生活状态、思想情感以及他们所面临的种种问题。1931 年,他在北平《晨报・北晨艺圃》发表七言《打卦歌》,这首诗通过一个问卜者的诉说,深刻地表现了穷苦人在军阀混战时的痛苦生活。在诗中,他写道:“军阀混战几时休,百姓遭殃日夜愁。问卜求神难解困,不知何处是尽头。” 质朴的语言,将百姓在战乱中的无奈与困苦展现得淋漓尽致,也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底层人民的同情。

此后,赵树理的创作热情愈发高涨,陆续发表了长诗《歌生》、中篇小说《铁牛的复职》、短篇小说《有个人》《金字》等约三十万字的作品。这些作品的题材广泛,涵盖了农村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农民的劳动、婚姻、家庭矛盾等。在《金字》中,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农村青年为了追求知识和改变命运,努力学习书法的故事,展现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有个人》中,他通过对一个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的描写,反映了农村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际关系 。

1937 年,抗日战争的烽火燃遍中华大地,赵树理毅然投身革命,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的一员。在这个国家危亡的关键时刻,他以笔为武器,积极参与抗日宣传活动,为民族的解放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赵树理先后担任区长、县公道团团长、烽火剧团团长等职,在不同的岗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他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生活和需求,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创作了许多反映农村社会生活的作品,这些作品如同一把把利剑,刺向敌人的心脏,激发了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9 年,赵树理调任《黄河日报》编副刊,后又到《新华日报》任校对,《中国人》报创刊后,他担任副刊编辑。在这些工作中,他充分发挥自己的文学才华,为报纸撰写了大量的文章,宣传抗日思想,鼓舞军民士气。同时,他还积极参与编辑工作,为提高报纸的质量和影响力付出了努力。

在这一时期,赵树理创作了剧本《韩玉娘》、小说《喜子》《变了》等作品 。《韩玉娘》是一部上党梆子历史剧,讲述了宋代女子韩玉娘的故事,通过对韩玉娘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的描写,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喜子》则以一个普通农民的视角,展现了农村在抗日战争中的变化,以及农民们为了保卫家园而做出的努力;《变了》则刻画了一个原本自私自利的人,在抗日战争的洗礼下,逐渐转变为一个勇敢的抗日战士的过程,展现了战争对人性的改变和塑造。

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和地方色彩,采用了群众喜闻乐见的通俗化、大众化的语言形式。赵树理深知,只有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才能真正打动他们的心,让他们接受抗日的思想。因此,他在作品中运用了大量的方言、俗语和民间故事,使作品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乡土风情 。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泛流传,深受群众喜爱,而且对推动抗日宣传和教育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了鼓舞人民斗志的有力武器。

1943 年,赵树理迎来了他文学创作生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创作出了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 。这部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当时,赵树理在辽县(今山西左权)下乡时,听闻了一个民兵小队长岳冬至与姑娘智英祥自由恋爱,却因触犯封建礼教和村干部的利益,被村干部设计打死的悲剧。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了赵树理,他意识到农村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和基层干部素质的问题亟待解决,于是决定以这个故事为蓝本,创作一部小说,以唤起人们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和对婚姻自由的追求。

在《小二黑结婚》中,赵树理塑造了小二黑和小芹这对敢于冲破封建束缚、追求自由婚姻的青年形象。小二黑是一个勇敢、机智的青年,他坚信自己的爱情,不畏惧封建势力的压迫;小芹则是一个聪明、美丽的姑娘,她敢于反抗母亲的包办婚姻,追求自己的幸福。他们的爱情故事,展现了青年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旧礼教的抗争,也反映了当时农村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小说出版后,立即在解放区引起了巨大反响,成为了当时最畅销的书籍之一 。人们被小二黑和小芹的爱情故事所感动,也对小说中所揭示的社会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部作品不仅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的共鸣,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文化力量。它被改编成多种艺术形式,如歌剧、话剧、评剧、豫剧等,在全国各地上演,深受观众喜爱 。其中,歌剧《小二黑结婚》的主题曲《清粼粼的水蓝莹莹的天》更是传唱至今,成为了经典之作。

同年年末,赵树理又创作了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 。这部小说以抗日战争时期的农村为背景,讲述了农民与地主之间的斗争故事。在小说中,赵树理塑造了李有才这个机智、幽默的农民形象,他用快板诗的形式,揭露了地主阶级的罪恶和封建势力的腐朽,表达了农民对翻身解放的渴望。

《李有才板话》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赵树理对农村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小说中,李有才的快板诗不仅是他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农民们团结斗争的武器。这些快板诗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节奏感,充满了生活气息和斗争精神,如 “阎家山,翻了天,群众出头把身翻;斗争坏蛋阎恒元,人民当家掌大权。” 这些诗句,既反映了农民们对地主阶级的痛恨,也表达了他们对新生活的向往。

1945 年,赵树理创作了长篇小说《李家庄的变迁》 。这部小说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农民张铁锁从屡遭地主迫害到走向革命的曲折经历。通过张铁锁的个人生活线索,赵树理展现了李家庄在抗日战争前后的巨大变化,以及农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组织起来投身伟大的抗日斗争并同时解放自己的成长历程。

在《李家庄的变迁》中,赵树理深入刻画了张铁锁这个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从一个安分守己的农民逐渐觉醒并成为武装斗争先锋的过程。张铁锁在地主的压迫下,生活陷入困境,被迫背井离乡。在流浪过程中,他遇到了共产党员小常,在小常的引导下,他逐渐认识到了革命的重要性,开始积极参与到抗日斗争中。他的成长历程,反映了广大农民在党的领导下,逐渐觉醒,为实现民族解放和自身幸福而奋斗的历史进程。

1947 年,在晋冀鲁豫边区文联召开的 “文艺工作座谈会” 上,“赵树理方向” 被首次提出,陈荒煤在《向赵树理方向迈进》一文中作了具体阐述 。“赵树理方向” 的核心内容是围绕一个革命文学要为群众服务和如何服务的问题,表现为以下三方面特征:一是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爱憎分明地反映解放区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二是在艺术表达上运用群众口头语言,创造出生动活泼的农民喜闻乐见的好典型;三是作家具有高度的革命功利主义和长期埋头苦干、实事求是的精神,能全心全意为工农大众服务 。“赵树理方向” 的提出,标志着赵树理在解放区文艺创作中的重要地位得到了广泛认可,也为当时的文学创作指明了方向。

文艺新程

1949 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新中国的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的新纪元。这一年,赵树理也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折,他随着《新大众报》的搬迁,从河北平山来到了北平,开启了他在京城的文艺生涯。

赵树理是以革命胜利者的姿态和对城市文艺大众化的热切期望踏入北平的。进京后,他马不停蹄地投入到各项文艺活动中,成为了新中国文艺建设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同年 7 月,中华全国文学艺术者代表大会(第一次 “文代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是一次汇聚了全国文艺界精英的盛会。赵树理作为解放区文艺的代表人物,不仅出席了大会,还成为了由九十九人组成的大会主席团成员之一 。

转年,在北京市文委的支持下,赵树理创办了《说说唱唱》并担任主编 。这份刊物以普及大众文艺为宗旨,内容涵盖了小说、诗歌、曲艺、戏剧等多种形式,语言通俗易懂,深受广大读者喜爱。赵树理亲自审阅每一篇稿件,对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着严格的要求。他希望通过这份刊物,将优秀的文艺作品传播到广大群众中,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

1950 年 5 月 28 日,北京市文代会召开,老舍当选主席,赵树理与李伯钊、梅兰芳共同当选副主席 。在这个重要的文艺组织中,赵树理积极参与各项工作,与其他文艺界人士共同推动北京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他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文艺活动,如文艺讲座、作品研讨会等,为北京的文艺创作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1957 年,赵树理担任《曲艺》杂志首任主编,他致力于推动曲艺的发展和创新,在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具有影响力的曲艺作品和理论文章,为曲艺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1958 年,他创立中国曲艺家协会并担任主席,成为新中国曲艺事业的开创者和组织者 。在他的努力下,中国曲艺家协会团结了广大曲艺工作者,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曲艺活动,推动了曲艺事业的蓬勃发展。

文学遗产

赵树理的文学成就犹如一座巍峨的丰碑,屹立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为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艺术特色上,赵树理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化和大众化风格 。他善于运用群众语言,将民间俗语、谚语、歇后语等巧妙地融入作品中,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充满了生活气息。在《小二黑结婚》中,他用 “蚂蚁尿到书本上 —— 湿(识)不了几个字” 来形容三仙姑的文化程度低,形象而幽默;在《李有才板话》中,李有才的快板诗 “吃烙饼,卷腊肉,走路屁股扭三扭”,简洁明了地刻画出地主的腐朽形象 。这种贴近群众生活的语言,使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赵树理还十分注重故事情节的完整性和连贯性,他的作品往往以情节的发展为线索,将人物的命运和社会的变革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引人入胜。在《李家庄的变迁》中,通过张铁锁的个人经历,展现了从军阀混战到抗日战争胜利期间,农村社会的巨大变迁,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 。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通过对人物语言和行动的细致描写,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像《小二黑结婚》中的小二黑和小芹,他们勇敢追求爱情,敢于反抗封建势力,展现出新一代农民的精神风貌;《李有才板话》中的李有才,机智幽默,用快板诗揭露地主的罪恶,是农民智慧的代表 。

赵树理对乡土文学的贡献更是不可估量 。他以农村生活为创作源泉,深入挖掘农村的风土人情、风俗习惯和农民的内心世界,为读者呈现出一幅幅真实而生动的农村画卷。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农村社会的变革和发展,也表达了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对农村问题的深刻思考,成为乡土文学的经典之作 。他的创作风格和理念,为后世的乡土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激励着无数作家关注农村、关注农民,为乡土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