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3%到95%,一北方小县城心梗有效救治率猛翻两番的背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11:42 3

摘要:饶阳县人民医院原院长罗会选以《与死神跑:某心梗患者的“急慢融合”救治全记录》为题,以文字形式,全景再现从村卫生室到导管室的高效救治流程。

健康县域传播平台

编者按深夜,村医一个警觉的判断,如何启动一场惊心动魄的生命接力?一辆飞驰的救护车,又如何成为移动的“抢救室”?

饶阳县人民医院原院长罗会选以《与死神跑:某心梗患者的“急慢融合”救治全记录》为题,以文字形式,全景再现从村卫生室到导管室的高效救治流程。

文章通过一个真实的急性心梗救治案例,系统阐述了“急慢融合”胸痛中心的核心运作机制:以标准化培训赋能基层哨点,以信息化平台打通诊断壁垒,以药物前置和院前溶栓实现救治关口前移,最终通过多级联动构建起一张覆盖城乡的快速救治网。

数据是最有力的证明:心梗有效救治率从23%跃升至95%。这背后,是“将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患者获益”的坚定执行力,也展示了其对“人”的关键作用的深刻洞察。

在“急慢融合”胸痛中心建设模式的推动下,一场场生命接力赛正在基层不断上演。本文将跟随一位急性心梗患者的脚步,全景再现这套高效救治流程如何为他赢得宝贵的“黄金时间”。

第一站:村卫生室

警觉的“前哨”与流程启动

深夜,某村村民张大叔因剧烈胸痛、大汗淋漓被家属紧急送往村卫生室。村医李医生一听到“胸痛”,神经立刻紧绷起来——这正是他不久前在镇卫生院接受胸痛知识培训中反复强调的“危险信号”。

卫生室墙上,醒目的胸痛救治流程展板成为了行动指南。李医生迅速为张大叔完成心电图检查,随后立即通过手机,将心电图图像上传至“心电一张网”诊断平台,并同步发送到“区域胸痛救治群”。

第二站:信息高速路

一键启动的“绿色通道”

信息发出瞬间,救治流程被“一键启动”。县医院心内科专家在平台秒级响应,确诊张大叔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急需再灌注治疗。几乎同时,县医院胸痛中心值班医生在群内确认信息,并指令:“立即让患者嚼服‘胸痛一包药’!我们救护车已出发,车上备有溶栓药!住院处以及导管室开放绿色通道”。

这“胸痛一包药”(通常包含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抗血小板药物),正是医院免费配发给基层网点的“救命药”,为后续治疗抢占了先机。

第三站:飞驰的救护车

移动的“抢救室”与院前溶栓

就在救护车赶往患者身边的同时,一场更为前沿的救治已在路上部署。搭载着便携式心肌标志物检测设备的救护车,不仅是转运工具,更是一个移动的监护抢救单元。

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一边将患者平稳转移上车,一边迅速为其抽取静脉血,并在车载仪器上快速完成肌钙蛋白等关键指标的检测。结果进一步支持了心肌梗死的诊断。急救医生结合远程确诊的心电图和现场检验结果,评估患者符合溶栓指征且无禁忌症后,立即与家属进行沟通,详细说明静脉溶栓的必要性与风险。在家属知情同意并签字后,急救护士果断为张大叔进行了溶栓药物的静脉滴注。

第四站:院内衔接

直达导管室的“双保险”

在救护车鸣笛疾驰、进行院前溶栓的同时,县医院导管室已同步激活,手术团队严阵以待。溶栓治疗为血管再通争取了“第一重保险”,而后续的急诊介入手术则是确保血流持续稳定的“第二重保险”。

救护车将患者直接送达医院导管室,绕行了急诊科以及CCU等环节。此时,溶栓药物正在持续发挥作用,患者血管堵塞的情况已得到部分缓解,为接下来的支架植入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手术成功率更高,患者预后更好。

总结

极致化时间管理的生命奇迹

这位心梗患者的成功获救,是“急慢融合”胸痛中心建设成效的缩影。通过标准化培训提升基层识别能力,利用可视化流程(展板)规范操作,借助信息化平台(心电一张网、微信群)打通诊断壁垒,配以关键药物前置(胸痛一包药)。而院前溶栓这一关键环节的加入,更是将救治关口最大限度地前移,实现了“上车即入院”、“在路上就开始治疗” 的极致理念。

这套环环相扣、多级联动的协作体系,真正构建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快速救治网,最大限度地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改善了其远期生活质量。

某北方小县城自胸痛中心建设以来,县域内心源性猝死发生率下降84%,心梗有效救治率从原来的23%提升到现在的95%,最大化的挽救了患者生命,拯救了无数个家庭,提高了全县域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自从开展胸痛中心以及胸痛单元建设以来,全县七个乡镇卫生院和197个行政村,共注册105家胸痛单元,其中19家通过验收,心内科能常规开展急诊介入手术!

我们缺少的从来不是思路和方法,而是能忠诚执行到位的能力,所以说在县域慢病管理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怎么样把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患者获益,是每一个慢病人应该时时刻刻遵循的根本。患者获益是永远的根本。

作者罗会选

河北省饶阳县人民医院原院长

来源:许晓锐x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