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人说,知识分子是附着皮的毛。古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一比喻很是形象,精准而深刻地指出了存在于部分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种现象,即知识分子缺少独立人格,因生存之需不得不选择依附,事事顺从。所谓依附,实际上就是附庸。
有人说,知识分子是附着皮的毛。古语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一比喻很是形象,精准而深刻地指出了存在于部分知识分子群体中的一种现象,即知识分子缺少独立人格,因生存之需不得不选择依附,事事顺从。所谓依附,实际上就是附庸。
在封建王朝时期,太多的文人学士在科举的道路上苦苦追寻,一旦踏入仕途,便开始围绕着皇权与权贵打转。唐朝诗人宋之问,才华横溢,是为大家。为了在官场中平步青云,他不惜阿谀奉承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为张氏兄弟提尿壶,极尽谄媚之能事,丧失了作为知识分子应有的骨气与独立思考的能力。他的诗歌创作也逐渐沦为了为权贵歌功颂德的工具,失去了原本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陈寅恪教授曾指出,在封建专制的大环境下,知识分子想要保持独立是极为困难的,因为生存的压力和权力的诱惑往往会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放弃自我。从反省历代知识分子的所作所为后,写下了“独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的名句。
如今时代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知识分子依附现象依然存在。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部分知识分子成为了资本的附庸。一些所谓的专家学者,为了获取企业的赞助和高额报酬,不惜违背学术良知,为一些劣质产品或不良企业站台背书。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社会声誉,为企业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反映出他们在面对经济利益时,难以坚守独立人格。更有冯友兰这样的大家,昧着良心参与评法批儒,虽然赢得一时得势,却留下骂名。法国社会学家布尔迪厄说过,现代社会的资本逻辑对知识分子的独立性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使得他们在经济利益面前容易迷失自我。
知识分子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依附现象,生存需求无疑是一个重要因素。这绝不能成为丧失独立人格的借口。每个人都需要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知识分子也不例外。人们推崇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说法,不过是束之高阁的教条罢了。
在古代,科举是众多文人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只有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才能获得稳定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而在现代社会,经济压力同样让部分知识分子感到焦虑。为了支付高额的房租、教育费用和医疗费用等生活开支,他们不得不寻求各种经济来源。为了功名利禄卖身投靠的,自然不为人齿。
独立人格对于知识分子而言,是其灵魂所在。拥有独立人格的知识分子,能够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批判。他们敢于挑战权威,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和见解。邹韬奋、闻一多这样的知识分子,没有选择依附于任何政治势力或权贵阶层,而是以笔为武器,对封建礼教、社会的黑暗面进行了毫不留情的批判,甚至以死相争,凭借着独立的人格和深刻的思想,成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旗帜。
只是这样的知识分子少之又少,在面对各种诱惑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利益所迷惑,难能可贵。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这一比喻虽然形象地指出了知识分子依附的现状,这不但是俺们这类知识分子的悲哀,也是民族的悲哀。勇敢地挣脱依附的枷锁,寻回独立人格,依然是推进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来源:滑稽小丑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