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广总督瑞澄立即逃窜奔命,消息传至北京使朝野震动,摄政王载沣召集满清勋贵商议对策,决定派北洋军立即前往湖北镇压。彼时载沣赔上老底动员北洋军兵分四路直奔鄂省,正白旗满人荫昌率北洋军第四镇为第一路,冯国璋率北洋第五镇称第二路,皇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湖广总督瑞澄立即逃窜奔命,消息传至北京使朝野震动,摄政王载沣召集满清勋贵商议对策,决定派北洋军立即前往湖北镇压。彼时载沣赔上老底动员北洋军兵分四路直奔鄂省,正白旗满人荫昌率北洋军第四镇为第一路,冯国璋率北洋第五镇称第二路,皇室爱新觉罗•载涛率禁卫军居第三路,萨镇冰率海军列第四路,尽管摄政王载沣名义上命令荫昌总制全军,却又自作聪明的命令亲弟弟载涛居中监督各路,第四路海军官兵亦摇摆不定,又袁世凯却被摄政王载沣强势贬官返归河南故里,第一路、第二路北洋军作为袁氏心怀不满,故而四路大军统帅各怀鬼胎,匆匆忙忙于10月12日启程奔向前线。
荫昌
北洋军是袁世凯一手创立建成,诸镇将领以袁氏马首是瞻,对朝廷任命荫昌总制全军消极应命,14日朝廷任命袁世凯为湖广总督,袁氏以 “足疾未愈” 为由婉拒观望时局,15日荫昌、冯国璋行军途中密会袁世凯,袁氏授意冯国璋“慢慢走,等等看!”如此袁世凯为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定下总基调,素有“北洋之狗”之称的冯国璋十分乖顺听话,完全按照袁氏指令缓慢行军,至10月底始驻军武汉外围,而萨镇冰第四路海军亦有异志,早先摄政王载沣组建皇室内阁,海军大权被爱新觉罗•载洵揽走,萨镇冰的参谋长汤芗铭为同盟会会员,劝萨镇冰早日反正支持革命,海军中的汉人船员亦无心打仗,汤芗铭便命令军舰将炮弹发射到空旷野地,一则不会伤及革命军,一则制造战争假象敷衍朝廷。
爱新觉罗•载沣
摄政王载沣将载涛的第三路作为督战队,欲使皇室禁卫军监视诸路坐享其成,却没有想到袁世凯见招拆招,使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旷日持久;更可怕的是,武昌起义引爆轰轰烈烈的辛亥革命,全国暴动的多米诺效应逐渐显现,南方诸省陆续宣布独立,使满清朝廷惶惶不可终日,皇室内阁不得不倾向于恳请袁世凯出山掌军。这无疑狠狠给了摄政王载沣一记重拳,起初他一脚将袁世凯踢出北京,以为凭着满清皇室内阁就能捥狂澜于即倒,此时却不能不承认自身的无能,北洋军镇压武昌起义失利,各省督抚摇摆不定坐观成败,摄政王只能眼睁睁的撤换荫昌,看着隆裕太后启用袁世凯掌控北洋军大权。
袁世凯
袁世凯不是不肯出山,而是想要更大的权力,经过一番政治上的讨价还价,袁世凯不仅获得了陆海军大权,更要求满清王朝召开国会解散皇族内阁,尽管摄政王载沣气得七窍生烟,可是湖南、陕西、山西旋即宣告独立,近在京师咫尺的直隶发生“滦州兵谏”,“北洋士官三杰”之张绍增、蓝天蔚、吴禄贞发动兵变,兵锋直指满清王朝腹心北京,摄政王载沣只能骂骂咧咧的答应条件,欢送袁世凯以钦差大臣身份抵临前线镇压武昌起义。10月底,袁世凯命冯国璋统领第一军、段祺瑞统领第二军攻击汉口,冯国璋率军攻下刘家庙阵地,旋即火烧汉口夺取控制权,北洋军兵锋直下汉阳,如此武汉三镇而得其二,南北诸省所寄望者惟袁世凯一人也!
北洋军
11月3日,同盟会领袖黄兴指挥阳夏保卫战,战斗持续一个多月伤亡惨重,北洋军未能迅速平定武汉,诸省立宪派、会党、新军纷纷行动,短短一个月内革命形势大涨,湖南、陕西、江西、山西、云南、上海相继宣布独立。袁世凯观望判断满清王朝已无力回天,北洋军毫无疑问成为袁世凯的嫡系势力,海军根本不愿意为清朝卖命,皇家禁卫军只想保存实力。此时袁氏思考的不是帮满清王朝续命,而是促其速亡而掌握新政权,故而其一边削弱朝廷以迫使清帝退位,一边暗中推动北洋军支持南北议和。
南北诸省独立
此时革命党临时推戴的首领黎元洪致信袁世凯,劝诱袁氏投身革命莫为满人卖命,袁世凯自然不愿落个兔死狗烹的结局,便借镇压武昌起义的机会摇撼满清王朝,屡屡向朝廷请饷掏空国库和内务府,等到权力和钱财皆充裕之时,袁世凯摇身一变成为和平的使者,要求满清王朝与南方革命党和谈,朝廷无可奈何的答应和谈,可是以坐收15省独立的革命党却置若罔闻,因为诸省革命党起义尚无统一领导,武汉、南京、上海的革命政权相互不服,袁世凯便派人分赴武汉、南京、上海谈判,促使各自为政的革命党各方转变态。
革命党集团
12月25日孙中山回国接管革命领导权,在没有和袁世凯产生联系的情况下,于1912年1月1日就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尽管如此,革命党人十分忌惮袁世凯北洋军的武力优势,亦忧心中国内战旷日持久为西方列强所乘,故而孙中山审慎决定趁列强尚无统一筹算之际,于1月15日公开表示愿意实行南北和谈,承诺“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革命党推戴袁世凯为大总统,为此袁世凯动员北洋军公开表态支持共和,清政府彻底失去北洋军支持,2月宣统帝被迫退位,清朝正式灭亡。
北洋军集团
来源:火镰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