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时间的指针划过76年的漫长岁月,如同绘制一幅宏伟的画卷,每一个平凡而闪耀的奋斗者瞬间,都成为这幅画卷上不可或缺的笔触,串联起一条清晰而温暖的“时光坐标轴”。在这条坐标轴上,每一个奋斗者的身影,都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精准刻度;每一次坚守,都在默默标注着时代的方位
编者按:
当时间的指针划过76年的漫长岁月,如同绘制一幅宏伟的画卷,每一个平凡而闪耀的奋斗者瞬间,都成为这幅画卷上不可或缺的笔触,串联起一条清晰而温暖的“时光坐标轴”。在这条坐标轴上,每一个奋斗者的身影,都是国家发展进程中的精准刻度;每一次坚守,都在默默标注着时代的方位。
从一穷二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到如今迈向“制造强国”的征程,从传统村落的质朴宁静到“数字乡村”的科技焕新,发展从来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隐匿于零部件加工时追求的毫厘之精,蕴含在土壤墒情数据的精准考量之中,深植于发射笔记墨迹的点滴深处。当个体的“人生坐标”融入国家的“发展坐标系”,那些日常的坚守,就化作了家国故事中最动人心弦的注脚。
正如那句名言所说:“你站立的地方,就是中国;你奋斗的瞬间,就是时代。”
初秋的鲁山,山风带着树木的清香。9月20日,周末的清晨,鲁山林场宿舍楼里,65岁的鹿建正与女儿鹿倩闲聊。当鹿倩问起父亲年轻时的照片,鹿建笑着说:“我们1980年就业的那几个小青年的照片还有呢。”一句话,勾起了这位“老80”护林员重返山林的念头。
在记者的陪伴下,父女俩来到鹿建曾经生活、工作过的鲁山林场店子营林区。几十年前,这里还是木门木窗、潮湿逼仄的老宿舍。鹿建在这里一住就是十几年。如今,新的营地已经搬迁,宽敞明亮的三层新楼,暖气、网络一应俱全。
站在营区的门口,鹿建喃喃自语:“变化太大了。”眼神里闪烁着对山林的牵挂。
鹿建的青春,是和树木、泥土绑在一起的。2002年至2009年间,他每年都会拿到“先进工作者”的奖状,这也引起了鹿倩的好奇。“爸,那几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我们最重要的工作是防火。”老人回忆时,语气格外郑重,“防火的关键在于预防。只要看见哪里冒烟,就要第一时间汇报,讲清楚位置,讲明白救援路线。”
几十年来,鹿建走遍辖区每一座山头、每一条山沟,靠双脚把自己变成一张“活地图”。春节、清明等高峰期,他常常整夜守在路口,直到确认无隐患才离开。
这样的坚守,女儿从小看在眼里。童年记忆里,父亲常年缺席,她对“树比命还重”的说法充满不解。直到2010年,大学毕业的她放弃在大城市幼儿园任教的机会,在父亲的劝说下成为护林员,她才慢慢读懂父亲的心思。鹿倩刚上岗时,面对陌生的山林,她连挖坑种树、除草都不会,心里头打起了退堂鼓。
真正让她坚定留下来的,是2014年的一场火警。那一天,火苗比树还高,父亲和同事们满脸灰烬,拼命与火海抗争。看着前辈们几十年心血转瞬被火吞噬,她第一次体会到父亲眼中那份“树如命”的执念。自那以后,她再没动过离开的念头。
时代在变,护林的手段也在变。
父亲的年代,靠的是步子快、嗓门大、眼睛尖;而如今,鹿倩和同事们则多了“科技加持”。无人机定点巡护、热成像监控、远距离数据传输,取代了过去纯人工的巡查方式;专业防火队伍通过负重训练和实战演练,提升了扑火效率。曾经潮湿破旧的护林房,如今变成窗明几净、连通网络的新家。护林员们不再孤立无援,而是有一整套现代化的防火体系作支撑。
但无论科技多么先进,代代林业人的初心没有变。父辈靠双脚丈量山林,女儿用科技赋能守护。他们一脉相承,用不同方式守护着同一片绿色家园。
“我是‘鹿’,就该以山为家,与林为伴。”这是鹿建常挂在嘴边的话。他的幽默背后,是几十年风雨无阻的坚守。而如今,这份坚守在女儿身上延续。没有豪言壮语,也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他们的日常就是巡山、防火、看树,把点点滴滴的努力汇聚成对绿水青山的守护。
在鲁山林场,像鹿倩这样的“林二代”,甚至“林三代”并不鲜见。山林记住了他们一代代人的脚印,也见证了护林事业从汗水到科技的演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父亲用一生写下责任,女儿用行动接过事业。山林依旧青翠,使命已经传递。护林员们的身影,正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注解。
当鹿建和鹿倩并肩站在鲁山林间,眼前郁郁葱葱的山林,化作珍宝,在他们的注视中熠熠闪光。父亲的眼神,透着满足与骄傲;女儿的神情,则平添了一份坚定与担当。两代人的背影,就像这片山林里永不停息的风声,述说着守护与传承的故事。
来源:大众新闻-大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