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患者李女士反映,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看到自己的就诊视频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可认出。该患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其有可能被
近日,患者李女士反映,其在上海某知名三甲医院就诊后,看到自己的就诊视频未经本人同意便被发布在该医生的社交平台账号上。虽然面部做了马赛克处理,但身形、声音和病史等细节,让熟悉她的朋友一眼便可认出。该患者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从进入诊室到离开,没有任何人提示其有可能被拍摄,更不用说征求她的明确同意了。 (9月24日《法治日报》)
黎青 绘
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是整个医疗关系的基石。但当患者意识到自己可能随时成为他人视频账号中吸引眼球的“病例”时,这份信任可能瞬间崩塌。更让人难以接受的是,大多数患者直到诊疗结束,都不知道自己被拍了,更别说签过任何形式的授权书。医生的首要职责是治病救人,这种打着科普旗号、“先拍摄后商量”的做法,不仅本末倒置,更可能让患者对医生失去基本信任。
从法律视角审视,未经患者同意发布就诊视频,涉嫌同时侵犯肖像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权。法律说得明明白白,肖像权可不只保护脸,声音、动作等可识别特征也在保护范围内。像病史、病情这些敏感信息,只有在特定、明确且合理的必要性时,才可以收集、使用,如果只是为了吸引流量、博取关注,便将患者的病情、病史进行公开,则明显逾越法律边界。
有些医生认为,给患者面部打上马赛克就没事了,可事实并非如此。多位患者的真实经历告诉我们,衣着、笑声、方言,甚至诊疗时无意间透露的住址信息,都可能暴露身份。法律专家说得很清楚,真正保护隐私,得做到让人完全认不出来。现在给患者简单地做一个面部打码,只是在一叶障目罢了。
医疗科普的初衷虽好,但近年来却逐渐变味,从传播知识异化为流量追逐,消费患者病痛,将患者隐私变为网络围观的对象,这完全背离了科普的本意。
改变这一现状需多方共同努力。政策层面,上海已出台“互联网健康科普负面清单”,国家4部门也在规范自媒体行为,给行业划定红线。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的授权流程,确保获得患者明确同意,并允许患者在任何时候撤销授权。网络平台须切实履行审核责任,对侵犯患者隐私的内容采取零容忍态度。作为医疗科普的主体,医生群体更应恪守职业道德,铭记尊重患者是开展科普工作的前提条件。医疗科普应是连接医学专业知识与普通大众的桥梁,而非以牺牲患者隐私为代价换取关注的手段。(李娜)
来源:济南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