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巴西潘塔纳尔湿地,夕阳下牛群扬起的尘土中,那位身穿红色T恤的中国学者张开双臂,仿佛要拥抱这片最后的伊甸园。他未曾想到,这将成为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地球之肺在美洲深处,它的命运牵动着全球的生态平衡,而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拍摄的3分钟视频
文|陈谷
巴西潘塔纳尔湿地,夕阳下牛群扬起的尘土中,那位身穿红色T恤的中国学者张开双臂,仿佛要拥抱这片最后的伊甸园。他未曾想到,这将成为他对这个世界最后的告别。“地球之肺在美洲深处,它的命运牵动着全球的生态平衡,而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在巴西潘塔纳尔湿地拍摄的3分钟视频中,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面对镜头如是说。
这是他在2025年9月23日遇难前发布的最后影像,当时他正在为纪录片《海绵星球》取景。
视频中,这位62岁的学者身着红色T恤,背着斜挎包,穿行在世界最大的天然湿地中。他解释着潘塔纳尔湿地如何像一块巨大的海绵储存洪水、滋养生命,同时也痛心于牧场正一步步吞噬这片水乡。几个小时后,俞孔坚乘坐的小型飞机在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机上四人全部遇难。01 理想之旅 突然终结在生命最后的旅程里,俞孔坚依然充满激情。
经过20多个小时的飞行和6个小时的车程,他踏入了这个被称为“地球上最后伊甸园”的潘塔纳尔湿地。他的视频日志记录下的不仅是美景,更是一个生态学者对地球未来的深切关注。
镜头中,航拍画面展示了湿地的壮丽景色,但俞孔坚更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危机。
他注意到,这片曾经是无数动物天堂的湿地,已被围栏切割,被牧场取代。在夕阳下牛仔驱赶上千头牛群的画面背后,是他“壮丽而悲怆”的感叹。这段3分钟的影像意外成为了俞孔坚的最后留影。视频结尾,他与同行人员在湿地合影,留下了生前最后的画面。
如今观看此视频的网友无不感慨万分,有评论说:“他的激情与无畏,曾给无数景观学子在迷茫道路中带来慰藉。”事情发生于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当晚,一架小型飞机在潘塔纳尔湿地地区坠毁。
当地消防部门经过长达9小时的搜救,在飞机残骸中找到了四名遇难者的遗体。除了俞孔坚外,遇难者还包括两名巴西纪录片制片人和一名飞行员。这架飞机适航状态正常,但不具备商业包机运营资质。巴西空军已派遣调查组前往现场,初步调查显示飞机在准备降落时坠毁,具体原因尚待查明。根据了解,俞孔坚此次巴西之行有两个目的:参加2025年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大会并在会上分享“海绵城市”理念;同时在潘塔纳尔湿地拍摄纪录片《海绵星球》。
这片湿地本身就是一个巨型天然“海绵”,与俞孔坚毕生研究的理念不谋而合。巴西总统卢拉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悼念事故遇难者,他说,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已成为全球典范,这种理念兼顾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正是人类未来所追求和需要的。02 乡村少年 全球影响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的一个小村庄,农村生活经历奠定了他后来学术思想的基础。他曾说,家乡的三十六堰和七口水塘应该如何调节水流,这种传统智慧成为他后来形成“海绵城市”理念的灵感来源。
1995年,俞孔坚获得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后回国。1997年,他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他还创办了国际获奖期刊《景观设计学》并担任主编,建立了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俞孔坚将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为一种 “生存的艺术” 。他提出城乡建设需要一场“大脚革命”,通过建立生态基础设施来综合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此理念得名于他倡导的生态美学,即反对高投入的装饰美学,倡导给自然以空间。2003年,俞孔坚正式提出“海绵城市”理念。这一理念的核心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通过湿地、雨水花园、可蓄洪公园等绿色基础设施,自然吸收、存储、净化并缓慢释放雨水。事实上,俞孔坚的成就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2016年他当选为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年,他获颁IFLA世界景观学与风景园林终身成就奖: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就在事故前不久的2025年9月初,俞孔坚还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
9月10日至12日,他在第61届国际景观设计师联合会世界大会上以《设计海绵地球:景观设计与气候韧性》为题发表演讲。他提出,面对全球气候危机和城市水患,应当通过绿色基础设施取代传统的灰色管道工程。9月4日至6日,他在巴西建筑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国际大会上强调:“我们永远无法战胜水,而必须学会与水共生。”
这也是他设计理念的核心,与自然和谐而非对抗。就在事故发生前几日,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公布2025年度专业奖项评选结果,俞孔坚带领的设计团队的两个项目,南昌鱼尾洲公园与海口美舍河凤翔公园,从全球463项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分别斩获综合设计类最高奖与城市设计类荣誉奖。03 生命理想 精神永存俞孔坚离世的消息传出后,全球建筑与景观设计界陷入了深深的悲痛。北京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陈宝权缅怀道:“怀念这位特立独行、温文开朗的北大杰出同事。”
一位俞孔坚的学生在社交平台上写道:“今年有幸上了您最后一期乡村规划课。课程最后的点评犀利、严谨,但下课后您就来温声细语鼓励我。没想到3个月后竟是天人永隔。” 这种严谨与温和并存的教学风格,深深印在学生心中。另一位学生表示:“俞院长为我们学院贡献非常大,同时也带动了中国景观设计学的发展!是我们非常尊敬的院长!”
这种评价绝非过誉。俞孔坚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促进了景观设计师这一职业在中国的确立与发展。一位景观设计从业者说:“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学子来说,俞教授是业界重要的指路明灯,也是业界的领航者。”
即使那些已经离开景观设计行业的人,也承认俞孔坚的工作对他们职业生涯的深远影响。
俞孔坚曾说过,一个理论要经过20年的实践才能为社会所认可。他的“海绵城市”理念从2003年提出至今,已在中国200多个城市实践,并推广到全世界。他的理念不会因他的离去而消失。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在悼念中表示,俞孔坚的精神遗产将继续激励所有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人们。在俞孔坚的最后影像中,他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当最后的伊甸园也在退缩时,人类还能从哪里获得生存的希望?” 这个问题,或许正是他留给后世继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尽管俞孔坚的探秘“刚刚开始”便戛然而止,但他播下的种子已在全球生根发芽。他的学生、他的团队、他影响过的无数设计师和政府部门,将继续他未竟的事业。尾记俞孔坚的个人微信视频号下,悼念的留言仍在增加。“老师是我大学景观的启蒙者,可以说他是现代风景园林的奠基人。”一位学生写道。另一位网友感叹:“归于原始,归于海绵,归于最后的伊甸园,俞老师千古。”在潘塔纳尔湿地,那块地球的“巨大海绵”依旧静静地储存着洪水,滋养着生命。俞孔坚未能完成的《海绵星球》纪录片,如今成为他未竟的遗志。但正如巴西总统卢拉所言,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代,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已成为全球典范。他的理念,如同湿地中的水,将继续缓慢而持久地渗透、滋养着这个星球的未来。
本文参考资料有极目新闻,人民网、新京报、新民晚报等
本文图由AI制作及网络,如有侵权即删除。
来源:云南松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