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963年,陕西宝鸡一场雨后,陈堆在坍塌的土崖边发现了一件青铜器。十二年后,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清除铜锈时,在内底发现了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四个字,让所有学者为之震惊——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将我们民族的名字镌刻在了三千年前的青铜之上。
雨后土崖闪着诡异的光,一件青铜重器破土而出,谁曾想它腹中藏着的秘密,竟改写了我们对“中国”的认知。
【前言】
1963年,陕西宝鸡一场雨后,陈堆在坍塌的土崖边发现了一件青铜器。十二年后,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在清除铜锈时,在内底发现了122字铭文。其中“宅兹中国”四个字,让所有学者为之震惊——这是“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将我们民族的名字镌刻在了三千年前的青铜之上。
何尊目前珍藏于陕西省宝鸡市的宝鸡青铜器博物院。
“镇馆之宝”:何尊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最重要的藏品之一,被誉为“镇馆之宝”。它不仅是国家一级文物,更是国家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可见其无比珍贵的价值。
核心价值:何尊的至高价值在于其内底铸有的122字铭文。这篇铭文不仅记载了西周初年的重要史实,更出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中国”一词(原文为“宅兹中国”),意义非凡。
【人物介绍】
何,西周宗室贵族,周成王五年受赏赐而铸此尊。他见证了成王迁都成周的历史时刻,并将武王遗训、成王诰命永恒定格在青铜之上。
【最新动态】
何尊作为承载“中国”一词最早实物见证的国宝,在2024至2025年间持续焕发新的活力。其形象和铭文中的“中”字被应用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唱将》节目的主标识,铭文“宅兹中国”所代表的中国一词最早出处被习近平主席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提及,《何尊等五组周代有铭青铜器》入选第六批《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何尊的形象还登上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材封面,其纹饰为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 提供了设计灵感。
1965年,宝鸡市博物馆干部佟太放像往常一样巡查玉泉废品收购站。在一堆待销毁的废铜烂铁中,一件高约40厘米的青铜器引起了他的注意。
它造型凝重雄奇,纹饰严谨而富有变化。佟太放立即向馆长吴增昆汇报,博物馆随后以30元的价格将这尊青铜器从废品站赎回。当时没人知道,这件险些被熔化的铜器,将成为揭开“中国”起源的关键钥匙。
何尊
五年后,当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清除铜尊内底的锈蚀时,12行122字的铭文显露出来。他将其命名为“何尊”。正是这一发现,使何尊从一件珍贵的青铜器,升格为承载国家记忆的国家一级文物,并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录。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这段铭文将我们带回到公元前1038年的四月丙戌日。
周成王在京室对宗小子何进行训诰:“昔日你的父辈能为文王效劳,文王接受了大命。武王攻克大邑商后,告祭于天说:‘余其宅兹中国,自之乂民’(我要住在天下中心,从这里治理百姓)”。
何尊铭文
这段话掷地有声,展现了西周统治者的政治智慧。武王克商后,面临如何统治广阔疆域的难题。他夜不能寐,对周公旦说:“我承天命灭商,却还没有定下都邑,怎么能安睡呢?”(《逸周书·度邑解》)。
他进一步指出:“如果要确定承受天命,就必须依傍天室,那里有上天的法令;依傍天室的地方在哪儿呢?不需要到远处去寻找,就是洛地”。这一决定,体现了“居中而治”的政治思想,也奠定了中国历代王朝建都的基本原则。
何尊铭文释义
为何周人要如此执着地寻找“天下之中”?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政治考量。
从地理上看,周人原先的都城偏居西隅。新征服的东方领土需要有效控制,而洛阳一带位于华夏文明核心区域的中心。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记载,周公赞成周洛邑因为“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
从政治象征意义看,“居中”意味着正统性和权威性。商代已有“中商”、“土中”的概念,自视为天下中心。周朝取代商朝,自然要继承这一中心地位。何尊铭文中的“中国”,指的是成周(今洛阳)一带,是地理方位的概念,而非今天的国家概念。
同期全球文明坐标对比
古希腊:正处于迈锡尼文明时期,城市国家分散而立,缺乏统一的中心观念。
古埃及:法老统治下虽有首都,但更多强调神权而非地理中心思想。
两河流域:城邦更替频繁,政治中心随霸权转移而变动,没有固定的“中心”理念。
相较之下,周人的“中国”观念独具特色,将地理中心与政治合法性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居中而治”的治国理念。
何尊铭文——中国
何尊的价值不仅在于记录“中国”,它还是第一个出现“德”字的青铜器。铭文中“唯王恭德欲天”的记载,标志着中国政治思想的重要转折。
在何尊之前,无论是青铜器还是甲骨文,“德”字都无心旁,全部是“得”。何尊之后的铭文,表示道德的有“心”,表示其他如人名的无“心”。这一细微变化,折射出周朝统治理念的重大变革——从依赖武力征服转向强调道德统治。
武王在克商后反思:“我图夷兹殷,其惟依天”(我谋划平定殷商,只能依仗天命)。但仅靠天命不够,还需要道德感召。这种思想奠定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影响了中国三千年的政治文化。
孔子后来对武王革命评价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八佾》)。这表明即使是对开创性王朝,儒家也坚持以道德标准进行评判。何尊的“德”字,可谓中国德治思想的源头活水。
何尊作为西周早期有明确纪年的青铜器,其铭文与《尚书》中的《洛诰》《召诰》等文献记载高度吻合,起到了证史、补史的作用。
成王五年迁宅于成周的记载,与《尚书大传》“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的描述完全一致。这种实物与文献的互证,让我们能够触摸到三千年前的历史脉搏。
如今,何尊已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何尊的形象和铭文元素近年来频繁出现在重大国家文化活动和媒体作品中。其“中”字铭文成为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唱将》节目主标识的设计来源,取其“旗旒飘扬”的原始意象,象征国家舞台的庄严与引领。2024年,中国人民银行还将何尊图案用于国家宝藏金银纪念币。从三千年前的青铜祭器,到今天的文化象征,何尊承载的“中国”故事,依然在继续书写。
何尊的纹饰也为现代创意提供灵感,如2024龙年春晚吉祥物“龙辰辰”的龙脊结构和龙腹纹就借鉴了何尊侧面的四道扉棱和云雷纹。北京2022年冬奥会仪式火种台的设计灵感同样来源于何尊,体现了“承天载物”的理念。
何尊的旅程穿越时空:从废品站的惊险遭遇,到博物馆的聚光灯下;从武王告天的誓言,到如今“中国”概念的全球传播。它告诉我们,“中国”不仅是地理方位,更是文明认同。三千年前“宅兹中国”的宣言,已然演变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宏大叙事。
来源:世事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