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黑龙江的招聘会,就业太难了!高校该如何破局?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0 22:48 3

摘要:黑龙江那场“十万人挤九千岗位、硕博排到地铁口”的招聘会,不是局部特例,而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缩影。未来十几年,每年千万级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学历内卷加剧、岗位供需失衡、学生盲目“卷学历”却难适配市场——要破解这一困局,全国高校都该跳出“重学历轻能力、重毕业

黑龙江那场“十万人挤九千岗位、硕博排到地铁口”的招聘会,不是局部特例,而是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缩影。未来十几年,每年千万级高校毕业生涌入市场,学历内卷加剧、岗位供需失衡、学生盲目“卷学历”却难适配市场——要破解这一困局,全国高校都该跳出“重学历轻能力、重毕业轻就业”的旧模式,从三方面主动作为。

其一,高校应锚定产业需求,重构培养模式,告别“毕业即脱节”。 如今不少岗位“招不到人”与学生“找不到工作”并存:制造业缺技能型工程师,数字经济缺复合型人才,乡村振兴缺专业服务者,可高校仍有专业设置滞后、课程与产业脱节的问题。全国高校都该打破“按学科设专业”的惯性,主动对接地方产业与国家战略——比如面向先进制造增设“智能制造实训班”,针对乡村振兴开设“农业科技服务方向”,联合企业搞“订单式培养”,让学生在校就能参与项目实训、积累行业经验。不再让学生抱着“高学历”却无适配技能,而是让学历与能力匹配市场需求,从源头减少“学历通胀”带来的就业内耗。

其二,高校应引导多元就业,拓宽赛道,跳出“唯传统岗位论”。 当下很多学生盯着“国企、大厂、体制内”等传统赛道,挤破头却忽视了更广阔的空间:基层服务(三支一扶、西部计划)需要专业人才,数字经济(直播电商、跨境物流)缺年轻力量,乡村振兴(农产品电商、乡村教育)盼新鲜血液,灵活就业、创新创业更是新兴方向。全国高校都该摒弃“只推热门岗位”的就业指导,从大一开始就搭建多元就业引导体系——邀请基层工作者、新兴行业从业者进校园分享,开设创新创业孵化课程,与地方政府合作建立基层就业实践基地,让学生知道“就业不是只有一条路”,不再为逃避就业盲目考研,而是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赛道。

其三,高校应前置就业规划,精准赋能,取代“临毕业才突击”。 如今不少高校的就业指导停留在“毕业季改简历、办招聘会”,可学生的迷茫早在大一就已埋下:不知道专业对应哪些职业,不清楚自身优势,盲目跟风考研或考公。全国高校都该建立“全周期就业指导体系”:大一帮学生做职业测评、认知专业方向,大二引导参与实习或学科竞赛,大三对接企业实习机会,大四提供精准求职帮扶。针对“盲目卷学历”现象,高校更该做好“理性考研引导”,帮学生分析“读研是否匹配职业规划”,避免学生把考研当“就业避风港”,最终陷入“读研后仍难就业”的循环。

千万毕业生就业不是“学生自己的事”,更是高校的责任。全国高校若能跳出“重培养轻适配、重学历轻就业”的旧框架,主动对接市场、引导方向、精准赋能,才能让毕业生不再在“硕博扎堆”的招聘会里迷茫,而是在适配的赛道上找到立足之地——这不仅是破解就业困局的关键,更是高校实现“育人价值”的核心所在。

来源:随风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