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三国总统先后开口,直接顶住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强硬言论;与此同时,我国在全球贸易规则上放出一记“主动牌”。
文 | 人文社
撰 | 人文社
«——【引言】——»
在往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大家习惯了那些言辞温和、四平八稳的外交语调。
然而今年的大会,却像突然被拧大了火力,现场气氛几乎能“冒烟”。
三国总统先后开口,直接顶住了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强硬言论;与此同时,我国在全球贸易规则上放出一记“主动牌”。
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动作,为什么会在同一舞台几乎同时发生?
背后又藏着怎样的全球版图新变化?
会场里的空气都能“拧出水”
纽约的秋天气温不高,但那天联合国总部的大会厅,灯光、安检、摄影机、耳机翻译声等各种细节堆出一种凝重感。
看惯这类场面的外交记者很快就意识到,今天不太一样,因为几位重量级领导人,脸上的笑意要么是社交礼貌的面具,要么干脆收了起来。
按照惯例,巴西总统是第一个发言的国家元首。
卢拉走上讲台没多久,新闻编辑部的推送条就开始刷屏,他直挑美国的单边政策和贸然加征关税的做法。
这不是拐弯抹角的批评,而是点着名,带着火。
尤其提到“全球南方”时,声音比平时更沉,更硬。
这几个字对不少发展中国家很有共鸣,因为这些年,发达国家一边讲规则,一边按自己利益改规则的事,不止发生一次两次。
巴西被加税的事,在国际上还算新鲜,尤其牵扯到前总统博索纳罗案件的政治后续,引发的民意反应不小。
卢拉在台上说的不只是对外的立场,也是对国内民众的交代:巴西没必要在核心利益上给别人低头。
特朗普把国内“剧本”搬上了国际舞台
卢拉刚走下去,美国总统特朗普就接棒。
一个57分钟的演讲,在联合国大会上属于罕见。
他开场就用老熟人式的调侃和挖苦,瞄准的不是某一个国家,而是整个联合国体系,嫌它效率低,只会发措辞强硬的信,还打击老问题:承认巴勒斯坦国等于在“给恐怖主义发奖”。
说到巴西的时候,他直接甩下一句,没有美国的支持,你们撑不住。
这个语气放在竞选集会上可能是抢镜拉票的杀手锏,但在聚满各国外交官的大厅里,就像往油锅里倒了一杯凉水,瞬间让人发怔。
但特朗普依旧延续他熟悉的自我推销模式,描绘美国正处于“黄金时代”的图景,像在给国内听众上一个大型动员会。
问题是,国际场合的受众更关心合作与游戏规则,而不是一国领导人如何自我打分。
法国的温刀与暗流
紧接着登场的是法国总统马克龙。
表面上看,他语调平稳,手势不多,但细听之下,句句都暗戳戳回应了前一位发言人。
他反复强调世界正处在分割与不安之中,需要合作来稳住局面,还特意提到联合国的“不可替代性”。
这话摆在当下,显然不是随便选的。
要知道,法国以及部分欧洲国家刚刚正式承认巴勒斯坦国,在中东事务上跟美国的不一致更加凸显。
马克龙在会场上没有直接点特朗普的名字,但整个发言像是为多边主义拉票,既为法国本身争地位,也为欧盟整体争话语权。
对法国来说,这不仅是价值观的宣示,也是政治上的空间开拓。
毕竟在经贸、气候变化、地缘安全等议题上,欧洲内部越来越清楚:不能凡事都等美国来出主意。
拉美的“不客气”时刻
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的发言比前面的人更干脆。
他直接点明,美国军队在加勒比海打击所谓“运毒船”时,没有充分证据证明对方携带毒品,却造成十多人死亡。
这种行动在他看来不仅违法,还侵犯人权,于是他呼吁对包括特朗普在内的美国高级官员开启国际调查。
要知道,哥伦比亚以前是美国禁毒战略的关键伙伴,双方在军事合作、情报共享方面都很紧密。
如今在这样高调的场合公开开火,等于告诉外界:拉美的一些国家已经不愿再无条件配合美国的战略安排。
佩特罗的讲话,让会场短暂地静了几秒,这在气场如此复杂的场合并不常见。
镜头外的配角:拉美在自我抱团
这股拉美的硬气,并非凭空而来。
就在几个月前,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的会议上,成员国集体批评美国乱加关税、滥用关税惩罚政策的做法,并呼吁加强区域一体化。
这个信号早已说明,区域内一些国家开始思考如何把经贸命脉从美国的单一依赖中分散出去。
不仅如此,巴西还牵头与智利、西班牙、哥伦比亚等发起了“捍卫民主与反对极端主义”论坛,把美国排除在外。
理由很直接,因为特朗普政府质疑巴西的选举制度和司法体系,这与论坛的宗旨不符。
中国的制度性“亮剑”
当媒体还在反复播放会上激烈的言辞交锋时,我国抛出一个不带火药味、但分量很重的宣布,主动放弃在世界贸易组织中的“特殊与差别待遇”地位。
这一决定本身并不意味着我国会失去贸易保护,而是表明愿意在全球规则中承担跟自身实力相称的责任。
“特殊与差别待遇”本是WTO为发展中国家设计的缓冲机制,比如可以延长开放市场的过渡期,或者在一些领域享受优惠性关税、技术援助。
实际上,我国这些年几乎没再使用这类优惠,而是凭借自身制造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势,直接参与全球竞争。
更妙的是,这个时间点的宣布,既回应了长期以来美国“吃亏论”的指责,也向全球释放出一种稳定信号:中国不仅是受益者,也是建设者、贡献者。
这番姿态,赢得了不少国际组织和成员国的公开赞许。
美国的“缺位”与“双标”
巧的是,就在我国展示多边合作意愿的同时,美国在联合国的资金义务方面的缺口越来越大。
账面上的拖欠额超过三十亿美元,直接影响到维和行动的物资和经费安排。
特朗普在台上抱怨美国负担太多,但现实是,美国既享受着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权力,又在履责环节松松垮垮。
这种对比,让不少中小国家私下里摇头。
更令一些国家不满的,是美国在国际组织事务中的“选边站”和幕后操作:阻止特定国家的候选人担任重要职位,临时更改会议地点来影响东道主安排。
这些行为虽然没有在大会上被直白点名,却早已被不少外交观察员记录在案。
多极化的会场信号
把这一天的会场放进更大的背景来看,事情变得更清晰。
拉美的一部分国家,开始在经济、政治、外交上寻求集体发声,减少对美国政策的依附,欧洲在多边体系里寻找独立的话筒,试图填补一些传统由美国主导的议题空白,中国则通过制度性动作锁定大国责任的“加分项”,稳住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双向联系。
美国依然是无法忽视的超级大国,但它的外交方式正在让自己在某些场合变成“房间里不受欢迎的声音”。
而多极化趋势,并不是一场轰轰烈烈的“政变”,而更像是一滴滴水不断地冲刷基石,直到新的形状出现。
谁能主导下一个规则周期?
在全球治理的这张大桌上,实力不是唯一的通行证,能不能提供解决方案,能不能为多数人利益考虑,才是更长期的筹码。
拉美的抱团、欧洲的防线建设、我国的责任升级,都是在为将来的“重新洗牌”做铺垫。
对我国来说,此次主动放弃WTO特殊待遇并不意味着“跳出圈子”,而是换了一种与圈子互动的姿态,少一些被动回应,多一些主动塑造,这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节奏,也有利于在全球话语权的座次上坐得更稳。
现实告诉我们,这类国际场合的直接交锋,只是冰山一角,更深层的较量,是制度、规则、联盟之间的赛跑。
一味沉浸在口头输赢的戏剧化场面中,不如看清每一步背后的战略轨迹。
参考资料:国际在线——中国在世贸组织谈判中将不寻求新的特殊和差别待遇
观察者网——马克龙当场“回怼”特朗普:法国为成为联合国的一员而自豪
环球时报——卢拉特朗普火药味开场,巴以和俄乌引持续交锋,上百位元首首脑在联大展开辩论
央视新闻——哥伦比亚总统联大发言谴责特朗普是种族灭绝的帮凶 美国代表离场
来源:渣叔罗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