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清晨的门诊室里,李阿姨紧张地攥着体检报告推开了诊室门。她微皱着眉头,小心翼翼地问:“医生,我听说幽门螺杆菌会致癌,可我平时肚子也不怎么痛,要不要治呢?”身边的老姐妹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赶紧杀菌,有的觉得不用大惊小怪……面对越来越多被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这个问
清晨的门诊室里,李阿姨紧张地攥着体检报告推开了诊室门。她微皱着眉头,小心翼翼地问:“医生,我听说幽门螺杆菌会致癌,可我平时肚子也不怎么痛,要不要治呢?”身边的老姐妹们议论纷纷,有的说赶紧杀菌,有的觉得不用大惊小怪……面对越来越多被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的人,这个问题像谜底一样困扰着无数人。很多人想当然地以为——“没症状就不用治”,真的是这样吗?其实,这里面隐藏的健康风险,比你想象的复杂得多。尤其是8类关键人群,如果轻视治疗,可能悄悄踩中健康“地雷”。到底谁该治?不治会有什么后果?是不是人人都要“一查阳就立即清除”?这篇文章,或许会颠覆你之前的认知。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是一种能在胃黏膜生存的螺旋状细菌。数据显示,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达40-60%,部分地区甚至更高。大多数感染者初期没有特别明显的症状,因此很多人以为这只是个“查体小问题”,但真相远没那么简单。
权威研究显示,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部分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世界卫生组织(WHO)已将其列为一类致癌物。据《胃癌防控指南》显示,中国80%以上的胃癌患者都合并幽门螺杆菌感染史,而长期未根治的感染者,发生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消化道疾病的风险较无感染者高出1.5-2.5倍。
机制是什么?幽门螺杆菌能破坏胃黏膜屏障,使胃腺体慢性炎症不断进展,逐步演变成萎缩、肠化,甚至癌变。它还会制造一种叫“CagA毒力因子”,更大幅提升了上消化道肿瘤发生率。
是不是所有人查出幽门螺杆菌阳性都要马上治疗?并不是。有些无症状轻度感染者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观察。但权威指南和临床共识建议,以下8类重点人群,建议及早根治,不要拖延: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复发率极高,根除细菌能大幅降低复发和穿孔风险。
胃癌患者及家族有胃癌史者:感染幽门螺杆菌后,癌变风险升高2倍以上。
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胃黏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病变进展快,根治能延缓甚至逆转部分恶变。
胃MALT淋巴瘤患者:80%以上能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达到缓解甚至治愈。
经常胃痛、消化不良、反复胃炎发作者:可能因细菌活跃导致胃粘膜持续受损,建议治疗。
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者:如不杀菌会增加溃疡及胃出血风险。
拟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PPI)人群:会干扰胃酸分泌,致菌群异常,需规范治疗。
家庭中有一人明确感染:避免家人间交叉传染,建议一同筛查、同步根治。
据2022年发表于《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病》的多中心大数据研究,对上述高风险群体实施规范清除治疗,5年内消化道恶性变发生率可下降12.6%,溃疡复发率下降30%以上。
根治方案怎么选?日常饮食、生活这些细节不能忽视
对于确定“要根治”的人,治疗方案需要在正规医院检测、根据个体病情由消化科医生制定。目前标准方案为三联或四联疗法,即二种抗生素+一个抑酸药+辅助保护剂,一般疗程10-14天。个别地区已出现抗药菌株,疗程和药物组合要因人而异,不可自购抗生素盲目用药。
除了规范用药,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下面几点:
饮食卫生是首位:日常进食应注意分餐、用公筷,减少交叉感染。
烹饪彻底、拒绝生食:生食或半生食制品(如生拌菜、生腌海鲜)更易传播幽门螺杆菌,需彻底煮熟。
勤洗手、餐具定期消毒:尤其是家有老人、小孩或家庭成员已被确诊感染者。
规律作息、减缓压力:有助恢复胃肠道的屏障功能,提高免疫力。
遵医嘱全程规范治疗:药物不可自行增减或中途停药,否则易出现耐药和二次感染。
医学共识认为:查到幽门螺杆菌阳性,要不要治,不能一刀切,要结合健康风险、个人症状和家族病史,尤其是这8类高风险人群,一定要及早根治,并全家一起防控。针对普通无症状低风险感染者,可定期复查,密切关注身体信号。
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别怕,也别忽视,行动起来才是关键。具体治疗和效果还需结合个人实际,由消化专科医生评估后决定。如果你对自己的报告拿不准,建议及早前往正规医院面诊,安心又专业。
注:文中所涉人物均为化名,请勿对号入座。
本文为健康知识科普,结合权威资料和个人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方便表达和阅读理解进行了适当虚构与润色,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参考资料:
1.《中国食物成分表(第六版)》
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3.《幽门螺杆菌感染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1年版)》
4.《中华胃肠外科学杂志》2022年第25期
5.《柳叶刀·胃肠病学与肝病》2022年幽门螺杆菌多中心队列分析
6.《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23年第8期
7.《世界卫生组织幽门螺杆菌分类及防控建议》
8.《中国胃癌防控指南(2023年)》
来源:科普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