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依赖英伟达,中科院在国产 GPU 上跑通类脑大模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4 02:09 1

摘要: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近年来大模型的迅速崛起对算力的需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计算平台,如NVIDIA的GPU,似乎在这场竞争中肩负了过重的负担,导致了计算资源的严重依赖。但现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SpikingB

在人工智能深度学习领域,近年来大模型的迅速崛起对算力的需求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传统的计算平台,如NVIDIA的GPU,似乎在这场竞争中肩负了过重的负担,导致了计算资源的严重依赖。但现在,中国科学院的研究团队凭借自主研发的SpikingBrain类脑大模型,展示出了一条全新的路径,成功在国产MetaX GPU平台上训练出76B规模的模型,显示出国产算力的强大潜力。

类脑大模型的创新力

SpikingBrain是一种新型的类脑大模型,通过引入脉冲神经元机制、线性注意力和稀疏专家机制,团队在应对超长文本处理时取得了显著的性能提升。在实验中,以SpikingBrain-7B为例,当输入文本长度达到400万tokens时,其“首个token生成延迟”比传统Transformer快了100倍。这一卓越的响应速度意味着,面对以往需消耗长时间处理的超长文本任务,如今几乎可以做到即时响应。

SpikingBrain的核心在其高效的脉冲神经元机制,这种机制确保了模型在大多数时间保持静默,只有在确需时才会“放电”,保持了高达69.15%的稀疏激活率。因此,与全量激活的传统模型相比,其计算成本和能耗显著降低,这为大规模模型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

国产GPU的显著进步

中科院团队的这一成就更是一个标志性里程碑,证明了大模型训练并非只能依赖NVIDIA的GPU。整个研究在1500亿tokens的数据训练下,创造性地实现了在国产MetaX C550 GPU集群上完成模型训练,显示出高达23.4%的FLOPs利用率。

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果意味着,国产GPU在性能和效率上已经具备竞争力,特别是在处理大规模模型时的稳定性和高效性。研究团队的成功不仅推动了国产硬件的应用,也为未来大模型的自主研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突破的背后

为了支撑SpikingBrain的成功,研究团队在模型构架、训练方法和系统工程等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探索。首先,在架构层面,他们将全连接注意力替换为线性注意力和混合注意力,这一改变显著降低了计算复杂度,提高了模型处理大规模输入的能力。同时,采用脉冲神经元的设计,使得模型在学习和推理过程中更接近生物神经系统,有效减少了因无效计算造成的资源浪费。

在工程系统的优化上,团队进行了底层优化,重写了关键算子库并改造了分布式通信机制,解决了内存溢出和死锁等常见问题,确保了大规模模型在国产硬件上能够稳定高效运行。

此外, SpikingBrain的训练策略创新,采用了基于转换的流水线设计,实现了Transformer成熟的训练经验迁移至新架构上。这一方法使得脉冲神经元仍能通过反向传播学习,成功解决了“不可微”带来的训练障碍。

展望未来的挑战与机遇

虽然SpikingBrain显示出超越传统大模型路径的强大潜力,但其尚未能够完全取代已有的Transformer架构。作为一种全新的实验样本,SpikingBrain证明了大型模型的多样化发展方向,探索了类脑机制在新一轮AI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未来的挑战在于,如何使这种类脑结构在更复杂任务和更大规模模型下保持稳定,以及类脑机制是否能形成自洽且成熟的工具链,仍待时间的验证。但目前来看,SpikingBrain为“大模型能否可持续”的讨论提供了新答案,展现出大规模模型发展的另一条可能路线。

总之,中科院的这一研究不仅为国产GPU的应用注入了信心,也为人工智能领域在大模型的设计和训练上提供了新的思路。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演进,我们可以期待在未来的人工智能领域走出一条更加自主、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来源:人工智能学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