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北方不少地方的过敏人群又迎来了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从内蒙古、山西到北京、河北,花粉浓度持续飙升,尤其是蒿草花粉,成了最大的“罪魁祸首”。北京中医院指出,蒿草属于菊科植物,常见的致敏种类包括黄花蒿、茵陈蒿和青蒿,其中黄花蒿是秋季过敏性鼻炎的“主力军”。
最近,北方不少地方的过敏人群又迎来了一年中最难熬的季节。从内蒙古、山西到北京、河北,花粉浓度持续飙升,尤其是蒿草花粉,成了最大的“罪魁祸首”。北京中医院指出,蒿草属于菊科植物,常见的致敏种类包括黄花蒿、茵陈蒿和青蒿,其中黄花蒿是秋季过敏性鼻炎的“主力军”。
别看这类植物长在路边田间或荒地,一旦到了8月下旬开花期,空气中弥漫的花粉就会迅速升高。由于花粉颗粒非常小、重量轻,风一吹就能飘几十公里远,甚至能钻进家里的窗缝里,让人防不胜防。
以北京为例,9月9日当天的花粉浓度达到了4-5级,属于“高到非常高”的等级(160~800粒/1000mm²)。根据北京气象局和同仁医院发布的《花粉监测预报》,每年夏秋交替时节,花粉浓度都会明显升高,尤其是蒿草花粉、藜科和桑科草花粉,会集中在这段时间里大面积释放。
太原一位女士回忆,9月8日的一场雷暴过后,她丈夫突然开始剧烈咳嗽,甚至喘不过气,急诊室排满了花粉哮喘患者。专家解释,雷暴天气会把花粉击碎成更小的颗粒,进入肺部更容易,引发急性哮喘。
如今,花粉不只是健康问题,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居住选择。有网友分享,自己因为蒿草过敏,不得不离开工作多年的北京,回到浙江老家。一回南方,症状立马消失。她总结了一套“防过敏生存指南”:关窗、开空气净化器、吃抗过敏药,但副作用不断,比如药效虽快,却让人犯困、昏沉,生活质量大打折扣。
今年的过敏似乎来得更早、更猛。包头市第三医院副院长姚行艳表示,这一季的过敏性鼻炎患者比往年多,症状也更重,不只是鼻子不舒服,很多人眼睛也又红又痒、泪流不止。
更糟的是,过敏可能不是“一阵风”。山西患者芊凝起初只是轻微流鼻涕,后来因误服含强激素的“三无神药”,症状反而加剧。怀孕期间因无法用药,她只能飞往海南“避粉养病”,一个月花了三万块才缓过来。
有的父母为了孩子健康,选择举家搬迁;有的家庭则常年备着护鼻器、抗过敏药,过敏季尽量不出门。但一旦遇到高浓度花粉天气,这些“防线”几乎失效。
社交平台上流传的“花粉避难地图”显示,夏秋之交,浙江、福建、广东、海南等地的蒿草花粉浓度相对较低;而山西、内蒙古等地浓度则位居全国前列。
邻国日本早在几十年前就意识到花粉的威胁。为了战后木材需求,日本曾大面积种植杉树,如今这些树进入“高花粉释放期”,导致东京居民的花粉过敏率从1983年的10%一路飙升至2006年的28.2%。
2023年,日本提出未来30年内将杉树花粉释放量减少一半的目标,计划10年内减少20%的杉树人工林面积,逐步替换低花粉树种。虽然见效需要几十年,但起码已经有了系统性政策和配套措施。
反观中国,目前对蒿草花粉的治理还停留在零星层面。有的地方拔蒿草,有的地方却还在播种蒿草。不少患者表示,已经向林业等部门反映过问题,但没有看到体系化的治理思路。
蒿草过敏科普博主陈潇表示,她连续三年监测花粉浓度,发现每年都在升高,甚至“爆表”。她建议政府统筹协调,园林和高校也应参与研究,开发出更有效的防护手段,甚至从源头解决蒿草蔓延问题。
首都儿研所变态反应科主任沙莉也指出,秋季高发的蒿草、豚草等花粉,会引起儿童鼻炎、哮喘,严重时甚至影响肺功能,三分之一的哮喘儿童可能长大后也摆脱不了。
专业机构建议,花粉高峰期(上午10点到下午5点)应减少外出;居家可用新风系统,外出戴好口罩、有结膜炎的戴护目镜;回家后及时用海盐水清洗鼻腔。
但如患者邱风所说,不能总让大家靠“提高免疫力”硬扛。花粉过敏不是“矫情”,而是一种需要公共政策正视的健康问题。唯有从城市绿化、气象预警到医疗保障全面发力,才能真正为过敏人群打造一个能自由呼吸的生活环境。
来源:小何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