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组织报告丨只有深入群众 才能体会群众之忧

B站影视 港台电影 2025-09-25 10:30 1

摘要:为贯彻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推进年轻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走深走实,平台开展了“向组织报告”网上征集活动,常态化征集年轻干部工作纪实、民情日记、感悟体会、调研建言等。现刊发部分优秀稿件,供年轻干部分享交流、互学互鉴。

向组织报告

为贯彻落实“干部素质提升年”要求,推进年轻干部群众工作能力提升走深走实,平台开展了“向组织报告”网上征集活动,常态化征集年轻干部工作纪实、民情日记、感悟体会、调研建言等。现刊发部分优秀稿件,供年轻干部分享交流、互学互鉴。

只有深入群众 才能体会群众之忧

2022年我通过公开招聘进入云梦县梦泽国投公司工作。2023年7月,我被组织选派到城关镇邱聂村任“驻村第一书记”。回望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这段时光,从初来乍到站在村口不知该往哪走的茫然,面对村民的询问不知该如何回应,到如今闭着眼都能数出哪条田埂通着老张家的菜地,我终于明白: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唯有“深入群众”这一条路,才能让人真正读懂乡村,读懂群众藏在生活里的忧与盼。

还记得刚驻村时,我带着“要干一番大事”的热忱,却很快被现实泼了冷水。第一次开村民代表大会,我拿着准备好的“发展规划”侃侃而谈,台下却一片沉默——有人低头抽着烟,有人悄悄议论“这年轻干部怕是不懂种地”。散会后,老支书拍着我的肩膀说:“伢啊,你说的规划再好,摸不清村民的难处,也落不了地。”这句话像清醒剂,让我收起了“纸上谈兵”的浮躁,决定沉下心“接地气”。

展开剩余72%

从那天起,我把办公室“搬”到了村民的家里、田埂上。天刚亮就跟着农户去地里,看他们怎么插秧、怎么施肥,听他们抱怨“水渠堵了,天旱的时候浇水要绕二里地”;傍晚挨家挨户敲门,跟老人拉家常,听他们说“孙子上学要交学费,家里就靠几亩薄田过日子”。232次入户,不是冷冰冰的数字,而是232次与群众的真心相对:在聂大爷家,我看到他屋顶的漏洞正往下滴水,雨天睡觉要挪三次床;在单亲妈妈李姐家,她攥着孩子的成绩单,红着眼说“想让娃上高中,可怕交不起学费”;在种粮大户老王家,他指着干裂的土地叹气“要是能把水渠修通,今年收成能多三成”。那些场景,比任何报表都更让我揪心——原来群众的“忧”,不是文件里“增收困难”“基础设施薄弱”的抽象表述,而是具体的、带着烟火气的困境,是屋顶的漏雨、孩子的学费、浇地的难题。

正是这份“体会”,让我找到了工作的“优先级”。我不再纠结于“宏大规划”,而是先解决群众最急迫的事。跑了多个部门,争取到2.5万元帮扶资金,组织村民疏通沟渠、整修道路;为41户脱贫户建立动态监测台账,盯着落实7500元教育帮扶资金。当李姐告诉我“伢的学费有着落了”时,她眼里的光,比任何荣誉都珍贵;顶着烈日帮聂大爷修缮屋顶,看到他笑出的皱纹,我才真正懂了“为民服务”的意义——不是做多大的事,而是把群众的“小事”当成“心头事”,把他们的“忧”当成自己的“难”。

后来推动产业振兴,我也始终抱着“深入群众”的初心。发展枫庄采摘园时,我没急着扩规,而是先跟28家农户坐下来算“收益账”:“扩种5亩,咱们要多雇几个人?浇水施肥要多花多少钱?线上销售怎么搞才能卖个好价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把顾虑、想法都说出来,方案才一步步完善;遇到夏季暴雨导致果蔬减产,我跟着农户在地里清理受损的果树,听他们说“要是有个防雨棚就好了”,便立刻规划加装防雨大棚、引入智能灌溉系统——因为我知道,那5万元的损失,对农户来说是大半年的收入。从推进光伏发电扩容、规范土地流转,到盘活门面资源,让村集体年收入突破11万元,每一点进步都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和村民一起,在摸透需求、解决痛点中慢慢拼出来的。

邱聂村紧邻河道,每到汛期,河边几户村民的家就成了“防汛重点区”。去年7月,气象部门发布橙色暴雨预警。接到预警,我第一反应就是“得赶紧去河边农户家看看”——纸上的预警再紧急,不如亲眼看看村民的实际情况,知道他们最在乎的“宝贝”是什么,才能帮他们把损失降到最低。

基层的日子里,除了产业发展的大事,更多是关乎群众安全与生计的“日常事”。而这些事,更需要沉到群众中去办。每年夏季,村里的池塘、沟渠成了防溺水的“重点区”。我没有只靠贴标语、拉警戒线,而是带着村干部挨家走访有孩子的家庭,跟家长讲“去年邻村孩子落水的教训”,跟孩子说“池塘里有水草,掉下去很危险”。我还组织村里的老党员、退役军人组成“巡逻队”,每天傍晚在水边巡查。有次路过池塘,看到几个孩子在岸边打闹,我赶紧跑过去劝阻,孩子的奶奶赶来后握着我的手说:“多亏你们常提醒,我这记性差,就怕忘了管伢。”那一刻我明白,防溺水不是“完成任务”,而是守住每个家庭的平安,只有让群众感受到这份“操心”,他们才会跟着一起重视。

最难忘的是2024年那场极端冻雨,一夜之间,村里的道路全被冰雪覆盖,老人出门买药难、学生上学路难行。我早上五点就起床,在村微信群里号召大家一起破冰。没想到半小时内,30余名村民志愿者扛着铁锹、拿着扫帚赶来。大家踩着没过脚踝的冰雪,一边铲雪一边聊天。有人说“伢们上学要走这条路,得赶紧清出来”,有人说“张婆婆要去镇上看病,可不能让她摔着”。奇冷的天,大家的额头却冒了汗,2.5公里的冰雪路段,硬是靠手铲、肩扛打通了。看着村民们互相搀扶着走过畅通的道路,我心里满是感动——当你真正深入群众,体会他们的难处,他们就会把你当成“自家人”,跟你一起扛困难、渡难关。

这段驻村经历,让我彻底明白:群众的“忧”,从来不在办公室的文件里,而在田埂间的脚步里、灶台旁的话语里、防汛时守护家园的急切里;基层干部的“价值”,也不在报表的数字里,而在村民舒展的眉头里、信任的眼神里、灾害过后安心的笑容里。只有放下架子、沉下身子,真正走进群众,才能体会那份藏在生活里的苦,才能用真心换真心,用实干解民忧。未来,无论走到哪里,我都会记得邱聂村的田埂、村民的笑容,记得“深入群众”这四个字的重量——因为这不仅是工作方法,更是一名基层干部最该坚守的初心。

来源:洞庭湖边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