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惨,从来不是企业自救的正途!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10:18 1

摘要:近日,某知名企业家、全国首富,车企领军人物在网络上“哭穷卖惨”,引发舆论哗然。他声称企业已将十年家底全部投入造车与芯片研发,自己还要供养两个孩子读大学,压力巨大。这番说辞,未免过于矫情。

一位身价百亿的私企大佬,若连孩子上学都成了负担,那普通家庭又该如何自处?月入千元的打工人是不是该跳楼了?

近日,某知名企业家、全国首富,车企领军人物在网络上“哭穷卖惨”,引发舆论哗然。他声称企业已将十年家底全部投入造车与芯片研发,自己还要供养两个孩子读大学,压力巨大。这番说辞,未免过于矫情。

卖惨也得看清身份,过度渲染个人困境,只会适得其反,令人不适。纵观近期商业圈,类似的情感营销戏码频频上演,结果无不印证了一个道理:情绪表演替代不了实质价值。

一、卖惨策略的失灵,从直播间到企业的集体教训

当下社会,卖惨已成为一种被滥用的营销策略。前端打造悲惨人设、中端编撰内容、后端流量变现,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然而这种策略正面临越来越高的失败风险。

公安机关近期破获的多起“卖惨”案件中,涉案人员通过编造“遭遇骗局”“赔光家底”等夸张剧情吸引关注,以卖惨方式博取同情诱使观众下单。最高法已明确表态:主播虚构事实“卖惨”带货构成欺诈。

不仅是小商小贩,大企业也频频陷入“表演式公关”的陷阱。户外品牌始祖鸟在喜马拉雅山脉燃放烟花引发环保争议后,先是以专业术语解释,被全网情绪暴击后才不得不道歉。这种先硬拗后服软的做法,只会加剧品牌信任危机。

二、身份错位,企业卖惨为何更令人反感

普通人的困境值得同情,但富豪的“哭穷”却令人错愕。当一位身价百亿的企业家抱怨供养孩子读大学有压力时,这种与现实严重脱节的“卖惨”只会引发公众反感。

这种反感源于期望与现实的巨大落差。消费者对品牌有着明确的期望值——户外品牌应敬畏自然,餐饮企业应提供真材实料,企业家应展现基本的担当。

一旦企业背离这些核心期望,任何解释都会显得傲慢而苍白。

西贝因预制菜问题与罗永浩发生争执时,创始人贾国龙强硬表态“一定起诉”,结果将商业纠纷升级为强弱对立,导致品牌日亏300万元。试图与公众情绪对抗的企业,最终都会付出沉重代价。

三、商业逻辑的本质,为何卖惨无效

企业陷入困境时,本能地寻求快速化解危机的方法。然而,卖惨这种看似捷径的手段,实质上却是最远的弯路。

商业信任建立在实实在在的价值创造上。当产品本身存在问题时,任何情感营销都只是空中楼阁。正如始祖鸟一样,即使营销手段再高明,产品质量问题频发仍会导致品牌危机。

消费者变得越来越理性。2025年的《运动消费趋势报告》显示,在3000元以上高端运动产品的购买决策中,“品牌知名度”的权重从2023年的45%降至21%,而“性价比”“功能匹配度”的权重分别提升至38%和32%。

企业家真正应该做的是回归商业本质。若非当初急功近利、投机取巧,一心贪图快钱,又怎会导致产品失利?产品搞砸了,不深刻反省、不从根本上找原因、不踏实投入研发提升品质,反而企图靠卖惨博眼球、赚同情,这绝非企业走出困境的办法。

四、正确的自救之道,从共情到实质改进

面对危机,企业需要建立的是一套全新的应对机制。黄金4小时内先回应,而不是辩解。公众情绪永远比专业定义先到位,企业首先要做的是与消费者共情,而非讲“正确废话”。

始祖鸟事件表明,品牌必须确保所有营销活动与核心价值主张保持高度一致。定期进行“价值观一致性评估”应该成为品牌营销的标准流程。

实质改进比口头道歉更重要。某餐厅食品安全事件后连续5天直播厨房消杀,两周就恢复了90%的客流。这种持续透明的态度,才是真正的“卸妆油”。

对于那位声称压力巨大的企业家来说,真正的解决方案不是卖惨,而是拿出实实在在的产品改进计划,让消费者看到企业的诚意与努力。

智能驾驶不是打广告就能成功的

总之,真正成熟的企业家,面对困境时应选择透明沟通、实质改进和价值观坚守,而非短期的情感操纵。消费者可能一时被故事感动,但最终只会为真实的价值买单。

信任一旦破碎,犹如摔碎的玻璃杯,再努力粘合也有裂痕。当不断走形的商业营销不再吸引消费者,企业的业绩增长放缓并不令市场意外。

来源:子于先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