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直到上个月扒完他的创业史和那篇《南风窗》专访,我手里的瓜突然不香了,取而代之的是后颈发凉的清醒:我们总骂他 “投机”,可比起他在争议里摔打前行的狠劲,多数人所谓的 “安稳人生”,不过是提前过上了 “活体标本式生活”,每天重复着相似的轨迹,连 “出格” 的念头都
讲真,以前刷到孙宇晨的新闻,我总忍不住翻个白眼:又是哪个炒作噱头?从巴菲特午餐到 620 万美元拍根香蕉,这哥们的名字仿佛自带 “流量争议体质”。
直到上个月扒完他的创业史和那篇《南风窗》专访,我手里的瓜突然不香了,取而代之的是后颈发凉的清醒:我们总骂他 “投机”,可比起他在争议里摔打前行的狠劲,多数人所谓的 “安稳人生”,不过是提前过上了 “活体标本式生活”,每天重复着相似的轨迹,连 “出格” 的念头都不敢有。
全网骂孙宇晨 “营销大于实干” 的时候,没人在意他办公室抽屉里的胜诉判决书。
2025 年那场告新浪的名誉权官司,他打了整整六年,因为从 2019 年被传 “巴菲特午餐跑路” 开始,那些 “割韭菜”“洗钱” 的帽子就没摘过。
换作普通人,早该躲进 “反正说不清” 的龟壳里,可他偏要耗到胜诉那天,理由直白得有点愣:“不能让瞎话盖过做事的痕迹”。
有次我翻到他 2020 年的一条旧wb,当时全网都在传 “波场要跑路”,他没删评没控评,反而直播带着团队逛公司仓库,指着满墙的服务器说 “要是跑路,这些铁疙瘩难道当废品卖?” 后来还把服务器运行数据实时挂在官网上,连不懂技术的网友都能查到节点状态。
这操作跟多数公司遇到质疑就发 “严正声明” 的套路完全不一样,他像个较劲的小孩,别人说他手里的糖是假的,他就把糖纸剥开,连糖渣都给你看清楚。
这事儿戳中了第一个扎心真相:我们总把 “别人怎么看” 当成人生导航,却忘了真正的活法从来不是精准避开差评。孙宇晨收购 BitTorrent 时,业内全在笑他 “接盘垃圾资产”,当时有个区块链大 V 公开说 “孙宇晨要是能把 BitTorrent 盘活,我直播吃键盘”。
结果他硬生生搞出 BTT 代币,让全球种子下载速度快了三倍,那个大 V 后来再也没提过这事;推 USDT 稳定币时,以太坊粉丝嘲讽 “TRON 就是山寨链”,现在波场每天 250 亿到 300 亿美元的结算量,比不少传统银行还热闹,之前嘲讽的人里,有一半偷偷把资产转到了波场链上。
再看我们自己:想辞职创业怕被说 “不安分”,想跨界发展怕被骂 “不专业”,就连发个圈都要反复斟酌 “会不会被误解”。
去年公司新来的实习生想做短视频账号,内容是拆解职场沟通技巧,就因为同事一句 “别搞这些旁门左道,好好做报表”,硬生生把写好的十期脚本压在了抽屉里。
我们像被装进玻璃罩的盆栽,生怕风吹雨打的同时,也把生长的可能堵死了,毕竟在玻璃罩里枯萎,总比出去被风雨打坏 “体面”。
孙宇晨有句糙话很实在:“成见是别人的外卖备注,不是你的用餐指南”。
多数人的困境:不是没有想法,是被 “别人会怎么说” 的臆想掐死了想法;不是没能力折腾,是把他人的唾沫当成了灭火器,明明自己的火还没烧起来,先被别人的口水浇灭了。
在大众眼里,孙宇晨的人生轨迹简直是 “叛逆教科书”:北大毕业不去考公,跑去搞区块链;加密圈站稳脚跟,又跨界玩艺术;SEC 找上门,他不躲不藏反而去谈规则制定。
可这些 “不按常理出牌” 的背后,藏着第二个更残酷的真相:多数人所谓的 “人生正轨”,不过是重复别人写好的剧本,连修改台词的勇气都没有。
我们从小就被灌输 “标准答案”:读书要考名校,工作要选国企,三十岁前要结婚生子,就像我那做了十年会计的表姐,每天对着报表唉声叹气,手指在键盘上敲得飞快,却连 “换个工作” 的念头都不敢深想,每次跟她聊转行,她都摇头:“都这岁数了,转行来不及了,万一找不到工作怎么办?”
可孙宇晨偏要撕了剧本,比如 2017 年创立波场时,区块链还是 “骗子代名词”,当时北大校友会都没人愿意提他,怕 “丢学校的脸”,他顶着 “北大高材生堕落” 的骂名,把办公室安在了北京五环外的一间地下室。
我后来听波场早期员工说,那间地下室连窗户都朝北,冬天冷得像冰窖,有个程序员冻得手指发麻,打字时总出错,孙宇晨就把自己的羽绒服脱下来给对方裹上,自己裹着两层毛衣坐旁边改代码。
有次供应商催款,公司账户里只剩几万块,他把自己的劳力士手表卖了凑钱,跟团队说 “现在缺的是钱,但不缺想做事的心,等项目成了,我给你们每人买块更好的”,后来他真的兑现了承诺,那批跟着他在地下室熬过来的老员工,现在手里的期权都翻了几十倍,有人还在公司年会上晒出了当年的旧毛衣,说 “这是我这辈子最值钱的衣服”。
2022 年 USDD 稳定币发行遇阻时更惊险,监管压力快把团队压垮,有个核心成员提出 “要不先停了吧,等风头过了再说”,孙宇晨当时拍了桌子:“要是等风头过了,机会也没了!”
他带着法务团队跑遍全球 12 个国家谈合规,在新加坡和监管机构开会时,为了赶时间,一天只睡两小时,连吃了三天汉堡,最后硬生生把 “不可能” 变成了 “全球首个去中心化超抵押稳定币”。
最讽刺的是,我们骂他 “投机”,可他的每一步 “投机” 都踩在了长期价值上。
再看我们的 “稳健人生”:选专业看就业率,找工作看稳定性,连理财都只敢买 “保本型”。
前阵子同学聚会,当年喊着 “要当导演” 的男生,现在在国企做行政,每天的工作就是写会议纪要;说 “要开咖啡馆” 的女生,成了事业单位的文员,圈里全是 “今日份加班” 的吐槽。
大家举杯说着 “平淡是真”,可眼神里的失落骗不了人,就像小时候想买玩具,却因为 “太贵” 只能放弃,长大后看着别人手里的玩具,只能说 “我早就不喜欢了”。
我们把 “随大流” 当成安全牌,却忘了人生最可怕的不是失败,是从未按自己的意愿活过,正如孙宇晨在访谈里说的:“我宁愿冒点险试错,也不愿看着别人抢先把未来定义了,毕竟未来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给的。”
孙宇晨的 “野心” 从来不加掩饰:2021 年砸 11 亿美元搞波场生态,2025 年投 3000 万美元进特朗普关联项目,身家 85 亿还在全球峰会连轴转,有时候一天要飞两个国家,下了飞机就直奔会场,连倒时差的时间都没有。
骂他 “贪得无厌” 的人不知道,这股 “折腾劲” 恰恰戳中了第三个真相:很多人不是没有欲望,是把欲望熬成了 “下辈子再说” 的遗憾,美其名曰 “知足常乐”。
我们总爱说 “等时机成熟”:等攒够钱再创业,等有空再学技能,等孩子大了再追梦,可孙宇晨从来没有 “等” 这个字,2014 年刚接触区块链,就敢在清华五道口论坛和金融大佬叫板,当时有个教授说 “区块链就是泡沫”,他当场反驳 “泡沫里才能长出新东西,就像当年的互联网”。
2018 年波场主网上线,他带着团队连续三个月睡办公室,每天只睡四小时,有次直接在会议室的沙发上睡着了,醒来后发现脸上还沾着马克笔的痕迹 ,那是前一天画技术架构图时蹭上的;就连做慈善,他都不是简单捐钱,而是拉着币安搞区块链公益,让每笔捐款都可追溯。
我楼下开五金店的大叔,年轻时组过乐队,主弹吉他,现在进货间隙还会坐在店门口弹《海阔天空》,每次弹完都叹口气:“当年要是再坚持一下就好了,现在乐队的人都散了,有的开出租,有的卖保险。”
这样的遗憾太常见了:想学画画的人,被 “没时间” 困住,说 “等退休了再学”,可退休后眼睛花了,手也抖了;想旅行的人,被 “没钱” 绊住,说 “等攒够钱就去”,可等钱攒够了,身体又不好了;想换工作的人,被 “万一失败” 吓住,说 “等找到下家再辞”,可等了十年,还是在原地打转。
可孙宇晨的经历偏要拆穿这个谎言:哪有什么完美时机?他拍《Comedian》时,手头刚解决完 SEC 的调查,团队还没缓过劲来;投项目时,波场还在和欧盟监管博弈,不少合作伙伴都劝他 “再等等”。
他在一次演讲里说 “所谓时机,就是你愿意为了一件事,哪怕手里只有 50 分的准备,也敢冲上去试”,这话让我想起我一个朋友,去年辞掉月薪两万的工作去开宠物殡葬店,家人反对,朋友不解,说 “这行太冷门,肯定赚不到钱”,可他还是开了。
现在每个月能赚三万多,还帮很多宠物主人走出了悲伤。他说 “要是等‘大家都觉得可行’,那机会早就被别人抢了”。
更扎心的是,我们总把 “平凡可贵” 挂在嘴边,却忘了 “平凡” 和 “平庸” 的区别。
平凡是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哪怕没那么惊天动地,也踏实去做;平庸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跟着别人走,最后把 “没选择” 当成 “随遇而安”。
孙宇晨的可贵不在于他赚了多少钱,而在于他敢把 “想要” 变成 “我做了”:想要改变行业偏见,就用胜诉和数据说话;想要拓展加密边界,就去拍艺术、搞 AI 融合;想要推动规则改变,就主动和监管对话。
而多数人呢?把 “我想” 藏在心里,把 “不敢” 挂在嘴边,最后活成了 “当初要是” 的复读机,“当初要是学了画画就好了”“当初要是辞了职就好了”,可 “当初” 早就过去了。
看到这肯定有人骂:“难道要学他炒作?” 这恰恰是最可悲的误解,其实我不是让你活成孙宇晨,是要活成 “没被规训死的自己”。
孙宇晨的价值从来不是他的财富或争议,而是他撕开了 “标准答案人生” 的假象:真正的活过,不是活成别人认可的样子,而是敢在争议里坚持,敢在未知里探索,敢把 “我想要” 变成 “我试过”,哪怕最后失败了,也比 “没试过” 强。
去年有个读者给我留言,说她 35 岁辞掉教师工作去学插画,家人骂她 “疯了,一把年纪还折腾”,朋友劝她 “稳着点,教师工作多稳定”,可她还是去了。
刚开始学的时候,画得不好,被老师批评 “没天赋”,她晚上躲在出租屋里哭,可第二天还是早起去画室。
现在她靠接插画订单实现了经济独立,还开了个小工作室,带了两个徒弟,她说最爽的不是赚了钱,是终于敢对 “35 岁就该安稳” 的说法说不,“以前总觉得 35 岁是道坎,过了就不能再选了,现在才知道,只要敢开始,多大年纪都不晚”。
还有个朋友的表哥,38 岁从互联网公司辞职,去云南山区搞有机茶种植,家里人骂他 “放着年薪百万的工作不干,去当农民,脑子进水了”,村民也觉得他疯了,说 “这山坳里种茶卖不出去,纯属浪费钱”。
他没辩解,先是跟着老茶农学了半年,每天天不亮就上山,皮肤晒得黝黑,手上全是老茧;后来又用区块链溯源技术,给每棵茶树编了 “身份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到茶树的生长过程、施肥记录、采摘时间。前两年疫情时茶叶不好卖,他模仿孙宇晨 “跨界破圈” 的思路,和短视频博主合作直播采茶,还教村民拍短视频。
现在不仅把茶卖到了国外,还带动了村里十几户人就业。他说 “以前总怕失败,后来看孙宇晨被骂成那样还敢折腾,我想我就算赔了,大不了再回去打工,总比老了后悔强,至少我试过了,不亏”。
我们总羡慕那些 “活得精彩” 的人,却忘了他们的精彩不是天上掉的,是在 “怕被骂” 和 “想试试” 的拉扯中,选了后者;在 “求安稳” 和 “追欲望” 的权衡里,站了前者。
孙宇晨被骂了十年,可他的波场生态服务着全球数千万用户,他的慈善项目帮了上万渐冻症患者;而那些骂他的人里,有多少还在重复着 “昨天的自己”,每天上班摸鱼,下班刷手机,周末宅在家,嘴里说着 “生活没意思”,却连 “改变” 的第一步都不敢迈。
结尾想套用孙宇晨的一句话:“时间会证明一切,但前提是你得先开始”。
别再等 “完美时机”,因为从来没有完美时机;别再怕 “别人说啥”,因为别人不会为你的人生负责。你可以不认同他的方式,但别嘲笑他的行动,毕竟比起 “从未犯错” 的安稳,“摔过跤但试过” 的人生,才算真的活过。
就像小时候学骑自行车,没人没摔过,但只有摔过的人,才能学会迎风骑行的快乐。
来源:阿胖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