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天打开我的社交平台,看到有位家长发私信给我,说她的孩子休学了怎么办?她现在非常着急,想让我帮帮她的孩子。最近接孩子放学时走在校园周边,也常听到有家长私下议论说班上又有孩子不去上学了之类的话题。从身边各种迹象看出孩子休学率的不断上升,早已不是个别家庭的现象,而
前天打开我的社交平台,看到有位家长发私信给我,说她的孩子休学了怎么办?她现在非常着急,想让我帮帮她的孩子。最近接孩子放学时走在校园周边,也常听到有家长私下议论说班上又有孩子不去上学了之类的话题。从身边各种迹象看出孩子休学率的不断上升,早已不是个别家庭的现象,而是我们整个社会值得关注的现象。求求各位家长啊!请别再自以为是的给孩子贴上什么“脆弱”“逃避”的标签了,孩子休学背后隐藏着三大根源,其中每一个都值得我们去好好的反思。
第一,也是最主要的,就是教育体系的“高压牢笼”:把“学海”变成了“心理苦海”
我们现在的孩子啊,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就被卷入了“军备竞赛式”的学业竞争当中。据某教育机构调研显示,我们好多一线城市初中生平均每天作业时长都超过了3小时,周末还要不断奔波于2-3个补习班之间,“996”反而成了他们的学习常态,是问对于一个刚开始成长发育的孩子来说难道不是一种摧残吗?
然而更荒唐的是,每次考试的排名就像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要有一次失利或者发挥失常就可能被贴上“不努力”或者“笨”的标签。某省会城市精神卫生中心数据显示,近三年来因学业压力导致焦虑、抑郁的青少年就诊量年均增长22%,其中超四成最终选择休学。这样的数据各位家长看到难道不觉得心痛吗?
我邻居家的孩子小宇今年上初二,听他妈妈以前讲孩子每天凌晨1点睡、早上6点起,不断的刷题、背单词、补短板成了他生活的全部。然而前几天一次月考跌出班级前20,被老师在家长群里点名批评,小宇受不了打击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三天,他爸妈都快急疯了,等他再开口时只有一句话:“我不想上学了,一进教室就喘不过气。”他父母没办法给他最近办了休学。
第二,我们家长对孩子的过度期待,常常以爱的名义给孩子进行“情感绑架”
我们很多家长把孩子的成绩当成了“家庭KPI”。自己在职场卷不动了,就把“阶层跃迁”的希望全压在孩子身上;有的家长自己是名校毕业的,便要求孩子必须也要像自己一样也要上名校,想想这样的逻辑是不是很可笑?
时间长了家长的这种焦虑就像病毒一样会传染给孩子。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发现,超60%的休学孩子表示“父母更关心我的成绩,而非我开不开心”。这样的结果就是家庭变成了另一个“考场”,让孩子在家里也不敢暴露脆弱,只能用休学来“逃离”。原本家里是孩子最温暖的地方,然而,孩子却发现家里和学校一样恐怖,他该怎么选择?
小女孩萌萌的父母都是名牌大学博士毕业,从小就对她实行所谓的“精英教育”,只要她成绩稍有波动她爸妈就对她实施冷暴力。萌萌曾在自己的日记里写道:“我考不好,就不配当他们的女儿。”直到有一天她出现严重的睡眠障碍一夜未眠,到医院被诊断为重度抑郁时,她爸妈才意识到,他们所谓的“爱”早已变成了枷锁。好在萌萌的爸妈及时醒悟过来了,他们不在逼孩子学习了,萌萌也开朗起来了!
第三,就是社会的“单一成功论”,我们作为家长要知道的是人生不是只有“考公考研考名校”。
在我们当下的社会认知里,成功似乎只有一种模样:那就是考上985、进大厂、当公务员。这种单一标准让无数孩子陷入自我怀疑——“我成绩普通,是不是就毫无价值?”
好多有艺术天赋的孩子被要求“文化课才是正经事”,擅长动手的孩子被指责“不务正业”。社会对职业教育、特长发展的认可度极低,仿佛只有“学历内卷”才是正道。这种价值观的扭曲,让很多孩子找不到自己的人生坐标,最终选择用休学来反抗“被安排的人生”。
男孩小凯喜欢汽车改装,梦想成为一名赛车工程师,但父母觉得“修车没出息”,逼他冲刺重点高中。他偷偷攒钱改装模型车被发现后,父母摔碎了他所有的工具。第二天,小凯就背着书包站在了心理咨询室门口:“我不想再为别人的期待活着了。”
那我们作为家长该如何改变呢?给孩子一条“多元成长”的生路,而且永远不要忘记孩子有自己的人生。
孩子休学率的不断上升,是我们的教育、家庭、社会共同酿下的苦果。要改变这一现状,需要我们多方合力:
- 学校应摒弃“唯分数论”,建立心理健康筛查机制,让校园成为真正的“成长乐园”而非“压力工厂”;
- 家庭要学会“松绑”,尊重孩子的个性与兴趣,把“你要成功”换成“你可以成为自己”;
- 社会也该拓宽“成功”的定义,认可工匠、艺术家、运动员等多元职业价值,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自己的人生赛道。
当“因材施教”不再是口号,当“健康快乐”比“名校学历”更被重视,当每个孩子都能在成长中感受到被看见、被尊重,休学或许就不再是孩子对抗世界的无奈选择。这不仅是为了孩子,更是为了我们能拥有一个更包容、更有温度的未来。
来源:笑谈天下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