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场3:3的进球大战,本应是中超联赛的精彩广告,却因开场仅7分钟的一次争议手球判罚,演变成持续半个月的悬疑剧。山东泰山队传中球击中上海申花队员马纳法手臂,主裁判未判罚点球,VAR也未介入。泰山队赛后立即提出申诉,认为这是明显的禁区内手球。
一场3:3的进球大战,本应是中超联赛的精彩广告,却因开场仅7分钟的一次争议手球判罚,演变成持续半个月的悬疑剧。山东泰山队传中球击中上海申花队员马纳法手臂,主裁判未判罚点球,VAR也未介入。泰山队赛后立即提出申诉,认为这是明显的禁区内手球。
中国足协评议组内部对此争议判罚意见不一,无法达成共识,最终决定将判例提交国际足联裁判专家征求权威意见。苦等一周后,国际足联的回复终于到来,结果却让人大跌眼镜——“视频无法证实接触点是否处于规则规定的手臂范围”。
9月18日,上海申花与山东泰山的中超第24轮比赛刚刚开场7分钟,泰山队刘洋左路起球传中,皮球飞行轨迹直奔申花禁区。防守中的申花13号球员马纳法起跳拦截,球明显碰触到了他的手臂。泰山队球员当即举手示意对方手球犯规,期待主裁判吹罚点球。
现场转播画面捕捉到,当值主裁判麦麦提江随即用手指向耳机,与VAR视频助理裁判进行沟通。这一动作让球迷以为VAR将介入审查此次疑似手球事件。但令人意外的是,经过短暂交流后,主裁判维持原判没有点球的判罚。VAR也没有建议裁判回看分析。
从慢动作回放来看,马纳法在起跳防守时确实张开了手臂。足协评议组在后来的公告中也承认,马纳法“清晰地跳向球的运行路线,并且张开手臂,使身体不自然扩大”。
比赛结束后,山东泰山俱乐部迅速行动,在24小时内正式向中国足协提出书面申诉。俱乐部认为马纳法的手球犯规阻止了泰山队一次有希望的进攻,应判罚点球并向马纳法出示黄牌。
中国足协裁判评议组随后召开会议讨论此次判罚。然而,评议组内部对此存在严重分歧,无法达成一致意见。面对这一困境,足协出人意料地决定将判例提交国际足联裁判委员会,寻求权威裁定。
一周后,国际足联的回复终于到达。他们给出的理由令人咋舌:“视频无法证实球与队员身体的接触点是否处于规则规定的手臂范围(腋窝以下)”。一句“看不清”,成了此次争议的最终结论。讽刺的是,现代足球科技已经能实现毫米级别的越位判罚,却在一个手球判罚上遭遇“看不清”的尴尬。
手球规则一直是足球比赛中最具争议的部分之一。根据现行规则,判断是否手球犯规需要考虑两个关键因素:手臂是否处于不自然位置,以及球员是否故意扩大防守面积。
2021年,国际足球协会理事会修订的《足球竞赛规则》明确指出:“当球员手臂处于站立或奔跑时的自然位置,且未主动改变身体形态以扩大防守面积时,即使与球发生接触也不构成犯规”。
本次争议的焦点在于触球部位的认定。如果球碰到马纳法的肘部以下区域,按照规则应判罚点球;但如果球接触的是大臂与肩膀的连接区域,则属于规则中的“灰色地带”。足协在官方说明中特别解释,裁判员手指耳机的动作仅表示与VAR进行常规沟通,并不代表VAR已正式介入。只有当裁判比划“电视手势”时,才意味着VAR建议回看分析。
中超联赛本赛季已出现12次VAR介入后判罚结果反转的情况,其中7次涉及手球判定。这一数据折射出中国足球裁判体系的深层问题。此次申诉事件暴露的问题远超技术层面。中国足协评议组面对争议判罚时的犹豫不决,以及最终将责任推给国际足联的做法,引发了对国内裁判专业能力的信任危机。
根据中国足协2024年发布的《职业联赛裁判人员升降级实施细则》,裁判员评估标准包括业务能力、自我管理和职业联赛参与度等多方面指标。然而,面对如此明显的争议判罚,这些制度似乎未能发挥应有作用。更令人担忧的是,足协“表面驳回、私下处理”的惯用套路,让俱乐部对申诉机制逐渐失去信心。当裁判公信力受到挑战,联赛的公平性也将受到质疑。
对比2025年4月京鲁大战中,泽卡因“主动抬臂阻挡射门”被直接红牌罚下,本次马纳法的动作被认定为“被动接触”免于处罚。同样性质的动作,却因裁判的主观判断而结果迥异。
足球裁判圈内有句行话:“裁判的判罚不是科学,而是艺术”。但当这种“艺术”充满如此多的不确定性时,球迷们看到的不是一场精彩的比赛,而是一团模糊的疑云。
中国足协能够将争议判例提交国际足联寻求裁定,本身是一种进步。但长远来看,建立独立的裁判委员会、统一判罚尺度、提高裁判专业水平,才是化解信任危机的根本之道。
来源:随心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