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厦门市教育局公布2025年厦门市中小学德育品牌名单,共30个,来自30所学校。
近日,厦门市教育局公布2025年厦门市中小学德育品牌名单,共30个,来自30所学校。
这是市教育局第二次发布德育品牌。去年,厦门公布首批20所学校的20个德育品牌。
市教育局表示,30个德育品牌是经过学校自评申报、市区两级初审推荐,以及现场演讲展示等环节的评选后产生的。
要让德育成为支撑和影响学生成长的力量,学校就必须转变德育工作的思维方式。图为课堂上朝气蓬勃的学生。
创建缘由
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次全新探索
去年,厦门市教育局启动全市中小学开展德育品牌创建活动。市教育局说,要让德育成为支撑和影响学生成长的力量,就必须转变德育工作的思维方式。
德育品牌创建,被认为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次全新探索。
市教育局德育处表示,每所学校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育人之道。德育品牌创建,可以促进德育工作的专业化、精细化和实效化,推进德育工作落细、落小、落实。
上榜标准
既要各具特色又要可借鉴可复制
所谓“品牌”,要求有品牌名称、标识等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涵——德育品牌的形成原则上要有3年及以上的实践,要求主题突出、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受到师生广泛认可。
从今年公布的德育品牌看,有些学校的品牌历经十几年甚至二十年的“进化”,集中体现学校的教育理念和育人追求,实现了制度化、常态化和全员化开展,并经几代学生传承,在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精神发育和人格健全上发挥了积极的育人作用。
根据市教育局规定,德育品牌可以一校一品牌,也可以一校多品牌。
市教育局的目标是:到2030年全市共创建100个具有鲜明特色和较强影响力的中小学德育品牌,这些品牌不仅各具特色,也要可借鉴、可复制。
今年特点
德育品牌接地气有人气
今年公布的德育品牌呈现更加鲜明的特征,有四大特点。
其一,一些学校的德育品牌“就地取材”。集美区东辉小学位于灌口镇东辉村,全校500余名师生,仅两栋三层教学楼,总面积2825平方米,和幼儿园差不多大。不过,这所小学被万亩农田环绕。面对无标准操场、无现代化场馆的困境,学校探索出“以田野为基、以劳动为媒、以协同为翼”的乡村德育路径。
在海边的科技中学,以及在五缘湾的五缘实验学校的德育品牌,都是利用地域特色创建德育品牌。
其二,德育品牌更加注重“目中有人”,不但让学生主动参与,且要让学生有深刻体验,并有获得感,而不只是考虑如何吸引眼球。
其三,德育品牌注重德育实效,全方位聚焦学生全面成长,把德育做真做实做深——德育不仅停留在“育”上,更落实到“行”上,知行合一。
其四,今年学校德育品牌的创建,更加注重融合的重要性——实现家庭、社会、学校三者的融合。
市教育局说,在创建德育品牌过程中开展的学生志愿者行动、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法治教育等,都离不开家庭、社会的支持和参与。
近邻新体验
厦门市滨东小学:
小义工育人
构建责任素养四维目标体系
该德育品牌源自“积极教育”的办学理念,形成“育行—育心—育爱—育人”的责任素养四维目标体系。
亮点:育行,指的是通过具体岗位实践,让学生掌握“服务他人、参与集体”的基本能力,比如“班级小主人”会整理图书角、“校园小先锋”能维护课间秩序,在“做中学”培养行动自觉;育心,指的是在服务中引导学生感受“被需要”的价值,比如“城市小志愿者”教老人用手机后,能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逐步树立“我能为集体做贡献”的自信。
厦门市深田小学:
近邻德育
挖掘社区资源 构建生活德育场景
深田小学办学四年,已经声名鹊起,一个原因是其近邻德育,将思政实践课程与周围社区资源相连接,挖掘社区育人资源,构建生活德育场景,并凝练“志、勤、谦、守、创、毅”六大近邻文化因子,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的少年。
亮点:三年级开展“深田社区图书馆改造方案”项目式学习活动。学生们和附近中学、小学组成了一个个社区图书室“拆解”小队,实地调研测量,开展居民问卷,组织多次研讨会,为激活社区图书馆提出了实实在在的想法。
厦门市集美区实验小学:
360德育
学生提前体验“职场”人生
这是融职业启蒙于德育的品牌,“360”象征成长的圆满,呼应“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职业启蒙内涵——通过职业启蒙教育,将德育转化为可触可感、脚踏实地的成长路径,让孩子从“现实的我”成长为有动力、有理想的自己。
亮点:2000多名学生组成52个混龄职业体验营,体验酒店管理礼仪、修树师、桥梁建造师、面点师等职业,高年级“小先生”带低年级学弟学妹,在合作中学会尊重差异、包容不同。
厦门市集美区特殊教育学校:
“小虎娃”集特德育
量身定制职业教育方案
无论是10岁的集美特教学校,还是学生,都像是“小虎娃”,倚靠着墙体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爬,“不甘平庸,绝不躺平;仁者爱人,永不言弃”,培养“好照顾、好家人、好帮手、好公民”的“四好”集特学生,实现特殊儿童与他人、社会的深度融合。
亮点:学校对接企业,涵盖多领域技能培训。爬爬乐饮、绿山菜摊、虎虎面馆、虎猫洗车族、虎心制艾制香馆、虎虎爱保洁等职业课程为特殊学生量身定制职业教育方案,助力其融入社会,最大程度实现毕业即就业。
厦门市海沧区北附学校:
北附小法官
让学生参与社区治理
以“法塑于行,德润于心”为核心理念,融合法治教育与德育,旨在培养既懂规则又具温度的北附学子。
亮点:学校为不同年龄的学生,提供不同的法治教育内容,例如,低段(1-3年级)是学法启蒙,通过“班级立法会”制定班规,引导学生理解规则意义;学生以“社区法治小管家”身份参与社区治理,京口校区学生通过提建议推动校门口临时停车场改造,消除安全隐患,体现“用法”能力。
思政新模式
厦门市金安小学:
金思潮·润三生
打造“行走的思政课”
“润三生”指的是润生活、润生长、润生态。学校挖掘厦门“在地化”资源,开发“红色足迹”等6类实景思政路线,让学生全面发展。
亮点:开展“行走在近邻”的活动,让行走的思政课在“知-观-思-行-悟”中形成闭环。成立12个非遗工坊,聚焦非遗活态传承打造非正式学习空间,形成美育浸润生态体系。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
航天致远 科创育人
将航天科技融入思政课堂
海沧实验中学立足航天科技教育特色,创建德育品牌——通过航天思政课实现家国情怀、责任担当等育人价值引领;依托航天科创活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科学精神;借助航天特色研学促进学生行为转化,完成品格塑造。
亮点:开发《中国航天史》等15门校本课程,融入国家课程,创设《北斗导航》等14个项目式学习课程,每日播报航天动态,电子屏“我与航天共此时”实时展播发射盛况。
福建省厦门第二中学:
思政引领 爱国铸魂
引入“大思政”理念
德育品牌致力于提升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引入“大思政”理念,与厦门大学、人民小学等联合开展“大中小一体化”爱国主义教育共建活动,与此同时,通过课程、文化、活动、实践、管理、协同育人等六大路径发力。
亮点:利用红色校史增加爱国主义教育的厚度,例如,校友追忆英烈亲属事迹,学校“军英园”铭记五位国防功勋校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中央音乐学院鼓浪屿钢琴学校:
鹭岛有乐 思政有声
音乐党课“声入人心”
学校通过“音乐+”的形式,将艺术实践和德育融合。
亮点:“音乐+思政”的音乐党课,传递信仰的声音;“音乐+实践”的社会服务,在行动体验中知行合一;“音乐+融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培养文化自信。
教学新生态
厦门市思明区莲前小学:
行创劳育
开创四季劳动节
这是以劳育为核心支柱的德育品牌,始于学校2008年起开设的烹饪课,之后学校提出“行创”办学理念,逐步丰富劳动内涵,以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为抓手,完善五大劳动基地,构建课程群,形成“课程-实践-评价”完整闭环。
亮点:学校开创四季劳动节,即“春耕节-夏趣节-秋味节-冬纳节”。春耕节中,孩子们了解闽南春耕文化,烹饪春季美食,在“品春”中传承文化自信;夏趣节中,举办创意摆摊节,从“货币”到“商品”,均由学生自主设计、制作……
厦门市集美区东辉小学:
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开展劳动实践大课堂
东辉小学位于灌口乡村,校园很小,却被万亩农田环绕。学校以田野为天然课堂,秉持“在田中央绽放自我”的宗旨,以“劳动创造幸福生活”为德育品牌核心,用五年探索出独特的乡村德育路径,化地域劣势为教育特色,助力学生从乡土走向广阔天地。
亮点:学校开展“我和泥土交朋友”劳动实践大课堂,一至六年级学生参与踏春泥、观蝌蚪等活动;7月、11月组织收割课程。课后举办系列活动,学生通过制作传统美食等掌握劳动技能,体验劳动价值。
厦门大学附属科技中学:
蓝海筑梦
上好海洋必修课
科技中学在海边,衍生“面海而建,向海而强;以海育人,筑梦未来”德育品牌,学校以 “一课二动三结合”模式推进品牌建设(即:上好海洋必修课,开展日常活动与特色活动,结合研究性学习、学科教学、科技创新),融合海洋文化与科学知识,努力培养胸怀海洋人才。
亮点:学校有260平方米海洋珍稀物种馆,拥有700平方米陆地红树林生态实践基地,创新性地在陆地栽培9种红树(占中国红树种类的四分之一)。今年建成500平方米海水珊瑚实践教学基地,驯养15种以上珊瑚,8种成功人工繁育。
厦门五缘实验学校:
“缘·本”德育
走出教室上“生态课”
学校位于五缘湾,德育品牌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五缘湾地域特色,“缘”指的是自然之缘、人文之缘和成长之缘。
亮点:依托五缘湾滨海生态,将海洋文化、生态保护融入德育,学生通过参与净滩洁滩、爱鸟护鸟活动,树立生态文明意识;“本”是教育之本,“以德为本”“以乡为本”“以行为本”,例如学生参与校园“值周班”志愿劳动后,主动承担家务,让“责任”落地为行动。
文化新传承
厦门市大同中学:
诗心润德
校园弥漫诗味词韵
100岁的大同中学以诗歌为特色,学校认为,诗歌不仅是语言艺术,更是承载民族精神、伦理观念和道德规范的重要载体。学校在诗歌教育中,将爱国主义、勤学惜时、感恩孝敬、生态文明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实践全过程,让学生在诗意熏陶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亮点:学校通过诗歌墙、诗歌长廊、诗歌角、诗歌专栏等,使校园每个角落都弥漫着诗味词韵,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亲近诗歌、热爱传统文化。
厦门市群惠小学:
红帆德育
开发红色校本课程
群惠小学是刘惜芬烈士的母校。“红”指的是以红色根基,传承革命精神,培育爱党爱国情怀;“帆”寓意学生如“小帆”在成长海洋中破浪前行。学校构建“红色基因传承+实践能力培养+社会价值创造”三位一体育人模式,培养新时代少年。
亮点:学校开发红色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 “沉浸式剧本推演”,模拟刘惜芬烈士的革命工作,通过小组合作分析史料、角色扮演再现历史事件,推动学生思辨红色精神时代内涵,实现从认知到行动的深度内化。
厦门市湖里实验小学:
静雅德育
研发“静雅德育课程”
学校将传统文化智慧与现代教育理念相融合,“静”代表着沉心静气的思考、专注投入的学习、从容不迫的品格。“雅”是知礼守敬、言行得体、心怀家国的综合体现。学校通过“实践体验、课程融合、文化浸润、评价激励”四大维度协同推进,形成育人格局。
亮点:学校自主研发“静雅德育课程”,设置“静思、竞章、敬美、净心”四大模块,将德育目标转化为可感知、可实践的课程内容,例如,“静思”主题活动,引导学生在阅读、冥想、反思中沉淀智慧,培养专注力与独立思考能力。
厦门市同安区阳翟小学:
墨润慧心
AI赋能育时代新人
在传承中培育具有人文底蕴与创新精神的时代新人。
亮点:德育品牌融合传统书法与智能科技,通过数字临摹、AI评测、跨界课程,搭建家校社与两岸文化交流平台。
厦门市湖里区教师进修学校第二附属小学:
本草润心·五善立德
把中医药文化融入教学
作为省中医药文化试点校,学校将中医药“整体观”“治未病”等理念与德育融合。该德育品牌深度融合中医药文化传承、心理健康素养提升、非遗劳动创新等,开设五善课程(善知、善礼、善行、善志、善新),培育有文化自信、健康品格、社会担当的益善少年。
亮点:善知课程把中医的整体观融入各学科。如:语文课《五行 五谷 》,研究五谷食材;与医院合作开发药食同源课程,六年级《药膳同源》课,探究秋梨膏熬制方法。
厦门市集美区康城小学:
教育戏剧点亮童心
健康教育很有“戏”
该品牌是德育和戏剧的融合。学校用戏剧的方法、元素及技巧,通过戏剧空间营造、“戏剧+学科”课程融合、戏剧平台延展、“多戏台”协同育人等路径,让孩子在戏剧实践中自发地探索问题、主动学习、获得发展。
亮点:用“戏剧+”方式上思政课、语文课,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跨学科学习等,例如,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并展演,不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厦门市同安区第一实验小学:
孔学育人
“三礼”贯穿育人全过程
学校与同安孔庙一墙之隔,将孔子教育思想深度融入现代教育体系,通过系统设计贯穿小学全过程的“三礼”,即“入队礼—成长礼—毕业礼”仪式链;开发和同安孔庙有关的物联网、美术和实地研学“三课”;实施“诵经典、造氛围、抓日常”的“三行”,使优秀品德内化为学生自觉行动,最终形成“文化熏陶—课程支撑—行动自觉”的育人闭环。
亮点:“三礼”全程包含传统祭孔仪式,师生正衣冠、行揖礼,齐声诵读《论语》等经典名句,在千年文脉圣地中完成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沉浸式传承。
厦门市翔安区马巷中心小学:
非遗传承 童谣尚好
创编童谣融入学习生活
学校将童谣融入课程、活动与生活,通过创编校本教材、开展非遗课堂、组织童谣展演等方式,让学生在传唱中明道理、学做人,实现文化传承与立德树人的深度融合。
亮点:学校创编了97首闽南童谣,涵盖了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情怀、集体主义精神等思想内涵,巧妙融入到童谣创作之中。
厦门实验中学:
以美育德,精新育人
设立“美德积分”机制
该品牌是美育和德育融合新范式——学校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美育基点,通过京剧、书法等特色课,形成“以戏化人、以书立品、以技养德”路径,同时创新“传统文化+”模式,开发跨学科课程与五维评价体系,设“美德积分”机制,兼顾技艺传承与文化创新。
亮点:一方面,学校开设京剧、书法、南音、武术、非遗等课程,让学生在笔墨丹青与丝竹雅韵中涵养美育素养;另一方面,拓展多元特色领域,体育类涵盖手球、棒球特长及桥牌、围棋、国际象棋项目,科技类设数字化实验班、“2+4”学制实验班,落实核心素养校本化培养。
厦门市第五中学:
“和合”德育
培养健康独立的“和合少年”
这是融合心理健康、传统文化、科创、家校社互动的德育品牌,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生,是个性与共性的完美统一,是学校、家庭、社会的协同育人。“和合少年”既象征着五中学子积极热情、阳光开朗、乐于沟通;又代表“和合”素养,即健康、勇敢、友爱的内在素养与独立、创新、卓越的外显特质。
亮点: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主题活动包括通过书写“100个活下去的理由”,抽取“生命能量盲盒”等活动,让学生感悟生命的美好,热爱生活。
厦门市鹭江新城小学:
习礼传家
教礼仪传家风
学校通过“礼”这个支点,撬动德育工作全局——将习礼仪与传家风紧密结合,通过礼仪实践、民俗探究、文化传承等,让学生在礼仪学习中感受家风的力量,在家风的传承中深化礼仪理解,培养孩子的乡土情怀、劳动品格等。
亮点:学校开发24节气特色课程《玩味·中国节》,从三大系列展开:“激活·文化传统”“劳动·创意表达”“游艺·匠心手艺”。
育人新路径
厦门海沧延奎实验小学:
文明小袋鼠
“小袋鼠”传递大文明
该德育品牌诞生于10年前,最早是引导学生垃圾不落地,学校顺势而为,品牌不断发展,从垃圾不落地到垃圾会分类、垃圾变宝贝、文明我先行。
亮点:学校构建校本课程与评价体系,成立志愿服务队,通过主题活动、社会实践和家校社联动,推动“小手拉大手”,开展文明实践活动,实现了从初步认知到自觉行动,再到辐射影响的阶段性跨越。
厦门市同安区西柯中心小学:
雷锋少年
家校社共育“雷锋少年”
学校以“走进来学雷锋,走出去做雷锋”的实际行动践行雷锋精神。通过特色课程、校园文化、五色赞币和家校社共育,培养“有正气、有才气、有朝气、有雅气、接地气”的“雷锋少年”。
亮点:每名一年级新生入学即被授予“雷锋少年”身份标识,开展“亮号行动”;构建“雷锋少年”超级校本课程体系,将雷锋精神融入学科教学,设立解说队、播音队、小记者队等实践平台。
厦门市翔安区实验学校:
心灵养育,筑梦心光
构筑“育人共同体”
这是一个家校社医协同育人的德育品牌,共同给予学生内心世界积极的支持。
亮点:通过海选、自荐、推荐等多种方式持续完善家长委员会建设,构筑“育人共同体”;成立厦门市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常态化组织教师跨界学习、跨界交流、跨界合作,激励教师成长为“三师型教师”。
厦门市翔安区第三实验小学:
三联·三色共灿烂
党员家长轮值“教学”
“三联”定义了学校德育品牌的内涵是什么,即“联校、联家、联社”。“三色”指引学校如何做,例如蓝色象征学校的专业课程与前沿理念,绿色代表家庭给予不可或缺的情感滋养与成长陪伴。
亮点:党员家长化身“轮值员”,主动投身于教育教学、食堂管理及校园安全等领域,学校每学年举行家委任职仪式,以“志愿汇”记录服务时长,借“六一”“元旦”等节点表彰先进,让家长付出被看见,树立共育榜样。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附属小学:
星辉润心
帮每个娃成就幸福人生
品牌的三大核心是立德润心、潜能润心、幸福润心,学校以文化育人、课程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六大路径融入德育课程,培育“有梦想、善学习、健身心、懂雅趣、敢担当”的星辉少年。
亮点:“幸福润心”是该德育品牌建设的最终目标,学校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质量,更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通过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月、故事爸妈进课堂、假日小队主题研究、校园开放日、班主任专业素养培训、家庭教育读书会等特色活动,助力每个孩子成就幸福人生。
厦门信息学校:
知法润德,行筑未来
普法课程“专业化”
该德育品牌将普法教育与德育工作融合,构建“四融四化”德育工作新模式,将法治教育融入教育的全过程。其中,“四化”指的是精准化、场景化、长效化、联动化的普法实践,“四融”指的是采用机制、阵地、课程、部门融合办法。
亮点:学校将普法课程“专业化”,在不同专业领域开设专业相关法律课程。例如,在建筑专业开设《建筑法》通识课程,在电子商务专业开设《电子商务法》通识课程,提高青少年法治宣传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本版文/厦门日报教育工作室首席专家 佘峥 通讯员 颜彦
本版图/厦门市教育局 提供
来源:厦门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