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秋日的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厅内,7米长卷《明月映天山》映入眼帘。天山雪峰下,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群众携手欢舞,棉田丰收的金黄与节日盛装的火红交相辉映——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农民画笔下的家园,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秋日的北京中央美术学院展厅内,7米长卷《明月映天山》映入眼帘。天山雪峰下,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群众携手欢舞,棉田丰收的金黄与节日盛装的火红交相辉映——这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农民画笔下的家园,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写照。
9月16日,“丹青颂华诞”新疆阿瓦提刀郎农民画展在中央美术学院启幕,展出的70幅画作让首都观众了解到千里之外的阿瓦提故事。
农民画里的大美新疆
阿瓦提县地处天山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是刀郎文化的核心区,也是刀郎农民画的重要发源地,被誉为“刀郎文化之乡”“刀郎农民画之乡”。
画展作品以鲜艳的色彩描绘了当地农民棉田劳作、欢庆丰收、幸福生活等场景。农民画家阿依加马丽·阿吾提、热汗古丽·艾合麦提在展览现场作画,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据记者了解,58岁的阿依加马丽·阿吾提学习绘画13年,是阿瓦提县年龄最大的农民画家,热汗古丽·艾合麦提学习绘画8年,她们在农闲时到当地的文化馆参加美术培训,其画作还可以在当地的合作社售卖。数据显示,阿瓦提县刀郎农民画年产值已突破55万元。文化不仅是滋养心灵的养分,更成为赋能民生的“金钥匙”。
在一幅描绘棉田丰收的画作前,阿瓦提县委副书记,绍兴市援疆指挥部党委书记、指挥长赵伟龙说:“‘中国棉城’的阳光和汗水,都渗透在这些笔触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直属党支部书记韩文超在画作前驻足良久,称赞这是农民画最珍贵的原生力量。中国农民书画研究会秘书长洪潮认为,这些作品“源于生活、归于本真”,没有刻意雕琢的技法,没有程式化框架,却以质朴笔触勾勒出各族群众的生活百态。全国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阎晶明说:“每一笔色彩都是文化润疆的印记,每一幅画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注脚。”
展览现场,中国当代作家、学者、“人民艺术家”王蒙与农民画家交谈。当听到他们都是利用农闲时间提笔作画,将田间地头的所见所感融入作品时,王蒙称赞道:“你们的画笔最有力量,因为每一笔都连着土地、连着生活。”
刀郎文化的深层价值
9月18日,在全国政协书院召开的“非遗保护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座谈会上,与会专家从农民画延伸开去,深入剖析刀郎文化的深层价值。
“刀郎文化的核心区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环抱的叶尔羌河流域绿洲走廊,这一分布形态具有鲜明的封闭与开放的二重性特征。考古发现的唐代驿站遗址与出土的多元文化器物,印证了这里自古以来就是多族群迁徙、商贸往来和文化交流的交汇之地。”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新疆行政学院)讲师闫晓蓉说,“正是这封闭与开放的张力,为多元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创造了地理前提,形成了独特的刀郎文化。”
这份多元交融的特质,在刀郎农民画中展现得淋漓尽致。作为刀郎文化的鲜活载体,刀郎农民画在发展中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既充分汲取各民族传统艺术精髓,将地毯的精美纹样、木雕的细腻技法、刺绣的灵动线条融入创作,又积极借鉴古代中原地区年画的喜庆意蕴与版画的简洁张力,最终形成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继焦以“文化赋能”进一步解析刀郎文化的价值结构。他认为,刀郎文化是由物质文化遗产、制度遗产与习俗遗产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这其中,胡杨林、古城堡等物质文化遗产,诺鲁孜节、麦西热甫等制度遗产,以及慕萨莱思酿造工艺、农民画等习俗遗产,共同构成了边疆多元一体的微观样本。
“若要探寻刀郎文化的精神内核,‘胡杨精神’是最佳注脚。”新疆师范大学原副校长牛汝极提出了“胡杨精神”的三重隐喻——根系深扎的生存韧性、枝干共生的团结品格、落叶归根的文化认同,这三重内涵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边疆范本。
非遗创新的阿瓦提实践
座谈会上还发布了《刀郎文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报告》与《刀郎文化宣言》,探索刀郎文化和当地非遗创新发展方向。前者系统梳理了刀郎文化17项濒危技艺和32个传承案例,提出“非遗+教育”“非遗+数字”等五大创新路径;后者则确立“共研、共建、共享”三大原则——计划组建多学科联盟深化研究、打造“一带一路”非遗中心搭建平台、开发“刀郎文化云课堂”普及传播,致力于将刀郎文化打造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活化石”。
在非遗创新实践中,阿瓦提县的探索尤为亮眼。当地以“一支舞”(刀郎麦西热甫)、“一首歌”(刀郎木卡姆)、“一杯酒”(慕萨莱思)、“一幅画”(刀郎农民画)为抓手,构建了“文化+”价值生态链。
刀郎文化的当代价值,更体现在其与文旅融合的创新实践中。位于阿瓦提县的刀郎部落景区,通过复原刀郎人古城堡、手工作坊,让“胡杨精神”从历史走向活态体验。据统计,该景区年接待游客达30万人次,年吸纳140余名村民就业,让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成为文旅融合的鲜活样本。
针对阿瓦提县的下一步发展,与会专家结合实践提出系列建议,强调以深化文旅融合为核心,让非遗成为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如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将刀郎木卡姆展演、慕萨莱思酿造体验、农民画创作研学融入旅游环节;建设数字化非遗档案库,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技术还原历史场景;加强非遗人才培养,支持青年传承人创新表达方式;打造“一带一路”非遗交流平台,推动刀郎文化走向世界。(本报记者 于 帆)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