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前言: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甲状腺结节已成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疑问与担忧:甲状腺结节到底是什么?会发展成癌症吗?需要怎样治疗呢?
前言:在当今快节奏的生活中,甲状腺结节已成为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之一,越来越多的人在体检中被查出患有甲状腺结节,随之而来的是诸多疑问与担忧:甲状腺结节到底是什么?会发展成癌症吗?需要怎样治疗呢?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郑州市中心医院甲状腺外科副主任医师杨迎旭做客演播室,为我们做详细的讲解。
本期要点:
问题一:近年来,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健康话题,那甲状腺结节具体是一种什么样的疾病?它是如何形成的?
答:甲状腺结节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疾病,简单来说,甲状腺结节就是甲状腺内部长出来的一个或多个“小肿块”。
甲状腺结节是如何形成的?
甲状腺结节的形成原因非常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但目前认为与以下多种因素有关:
(1)碘摄入异常:碘缺乏是甲状腺结节形成最常见的原因,曾经的“大脖子病”,就是因为碘缺乏引起的。碘过量,虽然少见,但长期过量摄入碘也可能刺激甲状腺,诱发结节。
(2)遗传因素:甲状腺结节有明显的家族聚集倾向,如果直系亲属有甲状腺结节或甲状腺癌病史,那么本人的患病风险会增高。
(3)自身免疫性疾病:桥本氏甲状腺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的甲状腺组织,导致甲状腺细胞被破坏,同时又刺激甲状腺增生修复,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形成结节。桥本氏甲状腺炎患者伴有结节的情况非常普遍。
(4)辐射暴露:童年期头颈部放射史,这是明确的甲状腺癌危险因素,成年后患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的风险显著增高。
(5)生活方式与情绪:吸烟、饮酒可能对甲状腺有刺激作用;情绪波动大、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免疫系统,间接增加患病风险。
(6)性别与年龄:女性发病率显著高于男性(约3:1),可能与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有关。随着年龄增长,结节的检出率也逐渐升高。
总而言之,甲状腺结节是一个极其普遍的疾病,它是在内因和外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甲状腺细胞异常增生形成的。
问题二:很多人的结节都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的,除了体检之外,甲状腺结节会有哪些需要特别警惕的典型症状吗?
答: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是没有任何症状的,往往是在体检做甲状腺超声时被偶然发现的。然而,当结节生长到一定大小或具有特定性质时,就可能出现一些需要警惕的症状。
典型的症状有以下几方面:
(1)快速增大的颈部肿块:在短时间内(如几个月内),可以明显感觉到或看到脖子有一个肿块在变大。有时甚至能自己触摸到硬块。
(2)声音嘶哑:当出现持续性的、难以缓解的声音嘶哑就需要排查一下是否是甲状腺结节侵犯或压迫了喉返神经导致的声音嘶哑。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警示信号。
(3)吞咽困难或异物感:感觉喉咙里有东西堵着,吞咽食物时感觉不顺畅或有阻碍感。巨大的结节或位置不好的恶性结节可能会压迫后方的食管,导致吞咽困难。
(4)呼吸困难:平躺时感觉气不够用,或者平时也感到呼吸费力。可能是非常大的结节压迫气管,导致气管狭窄,引起的呼吸困难。
(5)颈部疼痛:有些囊性结节发生囊内出血时或恶性肿瘤生长过快、侵犯周围组织时可能会引起疼痛。
(6)与甲状腺功能相关的症状(可能与结节有关):有些结节是“高功能腺瘤”,它能自主分泌过多的甲状腺激素,不受脑垂体调节,从而可能引起甲亢症状(心慌、手抖、多食、消瘦,吃得很多,但体重反而下降。怕热、多汗,焦虑、易怒、失眠、情绪波动大,难以入睡。女性还可能会出现月经紊乱)。
问题三:目前临床上诊断甲状腺结节常用的检查方法有哪些?这些检查方法分别有什么优势,适用于哪些情况?
答:目前临床上对甲状腺结节的诊断已经形成了非常规范化的流程。
(1)甲状腺超声是首选和最重要的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安全无辐射,可重复进行,适用于所有人群,包括孕妇;高分辨率的超声能发现1-2毫米的微小结节,远比触诊敏感。此外,超声还能分析结节的形态、大小、边界、内部结构、钙化、血流信号等,从而进行风险分层,指导临床诊疗。
(2)细针穿刺活检:是鉴别结节良恶性的“金标准”,是术前诊断甲状腺癌最准确、性价比最高的方法。
(3)CT/MRI(作为补充手段):能清晰显示结节与周围组织(如气管、食管、大血管)的立体关系,对评估巨大结节的压迫范围和胸骨后甲状腺肿的延伸情况非常有价值。适用于评估巨大结节引起的压迫症状(如呼吸困难、吞咽困难)。
(4)核素扫描(甲状腺显像):能够判断结节的功能状态。“热结节”摄取核素多,通常为高功能腺瘤,几乎都是良性。“冷结节”摄取核素少,90%以上的结节都是冷结节。该项检查目前临床应用并不太多。
问题四:发现结节后,患者最纠结的是“切还是不切”,如何判断结节是否需要手术?哪些情况可以考虑定期观察?
答:您问到了一个所有甲状腺结节患者最核心的困惑。这个决定绝不是简单的“是”或“否”,而是基于一套非常清晰、成熟的临床指南,由医生和患者共同做出的个体化选择。总的原则是:大多数结节不需要立即手术,定期观察是首选。手术是针对有明确恶性风险或已引起严重症状的结节。
当结节出现以下特征时,医生通常会强烈建议手术治疗:
(1)高度怀疑或已证实为恶性的结节(癌症)
(2)结节体积巨大,已引起压迫症状,通常结节直径>4cm时,压迫风险显著增加,即使它是良性的,也可能需要手术。
(3)结节位于胸骨后或纵隔内:这类结节随着生长会深入胸腔,压迫大血管和重要器官,手术难度会随时间增加,故通常建议尽早手术。
(4)结节呈“进行性变化”:只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随访期间,结节体积增长超过50%或至少两个维度增加超过20%(这是国际标准)。二是形态恶化,在随访中,超声发现结节出现了新的恶性特征,如边缘不规则、微小钙化等,超声分级升高。
(5)合并有高功能腺瘤导致的甲亢,且药物控制不佳或患者不愿长期服药。
(6)患者个人意愿与心理因素:尽管医生建议观察,但患者因结节存在而极度焦虑、失眠,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经充分沟通后,也可考虑手术以绝后患。
除以上所说,以下结节是可以考虑定期观察的:
(1)无症状的良性结节;定期观察(每年复查一次超声)。
(2)某些低风险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惰性癌或懒癌):对于直径
问题五:有些结节一开始是良性,有可能会变为恶性吗?如果判断为恶性,也就是甲状腺癌,目前主要的治疗手段有哪些?治疗效果如何?
答:这两个问题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患者对疾病发展的担忧和对未来的预期。良性结节会变成恶性吗?这是一个非常常见的顾虑。目前的医学共识是绝大多数良性甲状腺结节不会转变为恶性。良性和恶性结节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从它们“出生”的那一刻起,其“本性”(基因)就已经决定了。一个本质是良性的细胞,并不会轻易“黑化”成癌细胞。
那为啥生活中会有“良性结节变成恶性的”说法呢,这说明我们需要关注以下几点:
(1)最初的诊断是否准确?因为超声的评估具有主观性,有误判的可能性;此外,穿刺的准确率虽然很高(约95%),但仍存在极小的假阴性率。这可能是因为穿刺没有取到有代表性的细胞。
(2)结节是“动态变化”的:虽然结节本身不会从良“变”恶,但一个原本就存在的、非常微小的癌灶,可能在初期被超声或FNA遗漏了。随着时间推移,这个微小的癌灶逐渐长大,在后续的检查中被发现,给人一种“从良性变来”的错觉。
如果一旦确诊为甲状腺癌,请不要恐慌。绝大多数类型的甲状腺癌治疗效果非常好。
目前,甲状腺癌主要是以手术为核心的综合性治疗,强调规范化、个体化的原则。通常不需要化疗和放疗。主要治疗手段包括:
(1)手术治疗:是最核心、最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腺叶及峡部切除,全甲状腺切除,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机率非常高,所以通常会进行淋巴结清扫。
(2)TSH抑制治疗:术后患者需要服用甲状腺素片(如优甲乐)。这有两个目的:一是补充身体必需的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二是通过额外补充激素,抑制垂体分泌TSH(促甲状腺激素)。因为TSH会刺激可能残留的癌细胞生长。医生会根据复发风险,将TSH抑制在合适的目标范围。
(3)碘131治疗:主要用于分化型甲状腺癌(乳头状癌、滤泡状癌)的中高风险患者,如肿瘤侵犯周围组织、淋巴结广泛转移或已有远处转移(如肺转移)。低风险患者通常不需要。
(4)其他治疗:靶向治疗用于少数晚期、发生远处转移、且对上述传统治疗无效的难治性分化型甲状腺癌和髓样癌。
经过规范治疗,甲状腺癌10年生存率超过90%,很多患者可以达到临床治愈,不影响自然寿命。晚期患者:即使发生了远处转移,通过手术、碘131等综合治疗,很多也能获得长期带瘤生存。但有两种癌预后稍差,那就是髓样癌和未分化癌,好在这两种癌比较少见(髓样癌约4%和未分化癌约1%)。绝大多数患者都能获得极佳的治疗效果,回归正常生活。
问题六:微创手术在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中应用也很广泛,微创手术有哪些优势,又存在哪些局限性?哪些患者适合做微创手术?
答:非常好的问题!微创手术确实是甲状腺外科领域一个重要的技术进步。
甲状腺微创手术主要分为两大类:
(1)腔镜甲状腺手术:在远离颈部的部位(如乳晕、口腔前庭、腋窝等)做几个小切口,通过皮下建立隧道,将腔镜和手术器械送到甲状腺区域进行操作,颈部完全无疤痕。
(2)机器人辅助甲状腺手术:原理与腔镜类似,但由外科医生操控“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系统进行手术,提供了放大的3D视野和更灵活、更稳定的机械臂,尤其适用于复杂区域的操作。
注:常被提及的“射频/微波消融”属于热消融技术,是一种治疗手段,伤口只有针眼大小,但其原理和适用范围与真正意义上的“手术”不同。
与传统开放手术(颈部直接切口)相比,微创手术的优势非常突出:
(1)卓越的美观效果:这是最吸引患者的优点,尤其是年轻女性患者。
(2)颈部功能保护更好,术后恢复更快:由于创伤相对小,部分患者术后疼痛更轻,下床活动更早,住院时间可能略有缩短,术后颈部皮肤麻木、紧绷、吞咽异物感等不适通常更轻、恢复更快。
(3)放大视野,操作更精细:使喉返神经、甲状旁腺等重要结构的辨识度更高,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它们。
微创手术并非完美无瑕,也存在其局限性和潜在风险:
(1)处理复杂情况能力受限:不适用于巨大甲状腺肿(通常>6cm)或胸骨后甲状腺肿。不适用于晚期癌症(如广泛淋巴结转移,尤其是侧颈区转移需要清扫时)。对既往颈部有手术史或放疗史的患者,皮下粘连严重,建立通道困难,风险高。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且腺体血供极丰富者,术中出血风险高,需谨慎。
(2)手术时间和麻醉时间更长。
(3)费用更高:尤其是机器人手术,因其设备昂贵,总费用远高于开放手术。
微创手术有严格的适应证,主要适用于有强烈美观需求、且病情符合以下条件的患者:
(1)良性结节::结节通常小于6cm,结节不位于胸骨后。
(2)恶性肿瘤:肿瘤无甲状腺外侵犯,无颈部淋巴结广泛转移或融合固定。
(3)患者有意愿:无法接受颈部疤痕,并充分理解微创手术的潜在风险和优缺点。
选择微创还是开放手术,是一个需要医患共同决策的过程。首要目标是治病:确保肿瘤被彻底切除、手术安全是第一位的。不能为了追求美观而牺牲治疗效果。传统的开放手术仍然是久经考验的“金标准”,其切口的美容效果现在也做得非常好。
最适合病情和个人需求的手术方式,往往就是最好的手术方式。
问题七:碘摄入与甲状腺结节的关系经常被热议,那甲状腺结节的患者需要严格限碘吗?日常护理还有哪些需要特别注意的?
答:这个问题非常贴近生活,是甲状腺结节患者最常问到的问题之一。关于碘的摄入,答案并不是简单的“限制”或“补充”,而是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科学对待。
总原则是:均衡碘饮食,避免不足与过量。绝大多数甲状腺结节患者不需要严格限碘,也不需要额外补碘。
但是有两类患者需注意:一是合并“桥本氏甲状腺炎”的结节患者,建议适当限制高碘食物,可考虑使用无碘盐,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富含碘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苔、海蜇等。。二是合并“甲亢”的结节患者(如高功能腺瘤),建议严格忌碘。甲亢患者体内激素水平本就过高,摄入碘会“火上浇油”,加重病情。
除了碘,日常生活中的综合管理同样重要,旨在维持甲状腺功能稳定和整体健康。
(1)规律随访,遵医嘱复查: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切勿因结节是良性的或无症状就掉以轻心。
(2)保持均衡饮食,无需特殊“忌口”,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十字花科蔬菜可以吃:如西兰花、菜花、卷心菜等。它们含有的硫苷理论上可能影响碘的利用,但需要每天生吃超过1-2公斤才会产生明显影响,正常烹饪后食用完全没问题,不必恐慌。
(3)避免长期服用含雌激素的保健品或所谓“补品”,以免刺激结节生长。
(4)维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管理情绪,放松心态,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
(5)避免不必要的辐射暴露。
问题八:您在临床中遇到过很多的甲状腺结节患者,有没有哪些常见的误区,可能会误导患者,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答:在临床工作中,我发现患者对甲状腺结节存在大量普遍且根深蒂固的误区。这些误区常常导致不必要的焦虑、过度治疗或者相反的,忽视必要的随访。
以下是几个最常见的误区,希望能帮助大家更科学、更理性地看待甲状腺结节:
误区一:甲状腺癌是“懒癌”,不需要治疗
甲状腺癌里边有近90%-95%%是分化型甲状腺癌,预后确实很好,但是这里边有一大部分是有侵袭性的,容易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或出现淋巴结转移甚至是远处转移;其次,甲状腺髓样癌和未分化癌,预后差,需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
误区二:结节越大,越可能是恶性的
结节的形态比大小更重要。一个1厘米但形态不规则、有微小钙化的结节,可能比一个4厘米、形态规则、边界清晰的结节更可怕。
误区三:吃加碘盐导致了甲状腺结节高发,必须换无碘盐
这是最大的饮食误区!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常规食用加碘盐会导致甲状腺结节。碘摄入贵在“均衡”,而非“杜绝”。盲目使用无碘盐反而可能因碘缺乏刺激甲状腺代偿性增生。
误区四:长了结节,不能再吃海鲜和海带了
错误认知:所有海产品都是“发物”,会刺激结节生长。
需要区分对待。鱼类、虾、蟹等优质蛋白是可以正常食用的。真正需要控制的是极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苔。但对于普通良性结节患者,偶尔吃一次也并无大碍,只需避免长期大量食用即可。
误区五:穿刺活检会导致癌细胞“扩散”或“转移”
事实上这是彻头彻尾的谣言!细针穿刺活检使用的针极细,采用负压抽吸,细胞是被吸入针芯内的,几乎不存在“种植”的风险。这项技术在全球已应用数十年,非常安全。
问题九:甲状腺结节治疗后是否还会出现复发的情况?需要多久复查一次?如果复查时发现结节又长了,该怎么办?
答: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是几乎所有接受过治疗的患者最关心的长期问题。
一、甲状腺结节治疗后是否会复发?
答案是:有可能。但“复发”的概念需要根据最初的治疗方式区分看待:
良性结节术后:手术目的是完整切除结节,复发率很低。但如果手术只切了一部分甲状腺,剩余的正常甲状腺仍有可能长出新发的结节(这严格来说是“再发”而非“复发”)。如果本身有桥本氏甲状腺炎等基础病,再生结节的风险会稍高。
甲状腺癌术后:复发风险取决于初治癌症的危险分层。低危患者复发风险非常低,不到2%。高危患者:如曾有淋巴结广泛转移、甲状腺外侵犯等,复发风险相对较高。
热消融(射频/微波)治疗后:消融的原理是让结节细胞坏死,并逐渐被人体吸收缩小。存在一定的再生长的可能性,因为可能会有少数边缘细胞存活。
复查方案是高度个体化的:
良性结节建议6-12个月复查一次超声。
良性结节(消融治疗后)术后第1年:通常在第3、6、12个月复查超声,评估消融效果和吸收情况。之后每年复查一次。
甲状腺癌术后:初期可能每3-6个月复查一次。术后2年后:如果情况持续稳定,可延长至每12个月复查一次。
如果复查时发现结节又长了,对于良性结节:医生会评估增长的幅度(是否符合手术指征:体积增加>50%或有两个径线增加20%/+2mm)以及形态是否有恶化。如果只是单纯增大但形态好,可能继续观察;如果符合手术指征,则建议手术。
对于甲状腺癌术后患者:医生会综合评估,可能会建议进行细针穿刺活检(FNA),一旦确认复发,治疗通常是再次手术,效果通常依然很好。
定期、规律、规范的随访是应对一切“复发”或“再生长”的最强武器。它能让任何变化都在早期被发现和处理,从而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切勿因为害怕而逃避复查,也切勿因为结节“又长了”而过度恐慌。
问题十:现在甲状腺结节这么常见,对于健康人群来说,怎么做才能更好地预防结节的发生呢?
答:这是一个非常积极且重要的问题,体现了从“被动治疗”到“主动预防”的健康观念转变。虽然甲状腺结节的确切成因尚未完全明确,且部分因素(如遗传、年龄)无法改变,但通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我们完全可以降低其发生风险。
以下是基于现有医学证据的预防建议:
一、核心基石:均衡饮食、稳定碘摄入:正常使用加碘盐,避免长期大量摄入极高碘食物:如海带、紫菜、海苔等。偶尔吃一次没问题,但不要将其作为日常蔬菜大量、长期食用。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少吃高加工食品、高糖饮料和油炸食物。
二、健康基石:管理情绪、充足睡眠、坚持运动、戒烟限酒、远离辐射。
三、主动监测:对于无法完全预防的疾病,早期发现就是最好的“预防”。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甲状腺超声检查。这是发现结节最敏感、最经济的方法。
以上不仅是预防甲状腺结节的良方,更是抵御大多数现代疾病、保持长久健康的基石。
本期嘉宾:
杨迎旭,郑州市中心医院甲状腺外科 副主任医师
专业特长:
擅长甲状腺及甲状旁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擅长腔镜甲状腺手术,甲状腺癌根治术及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甲状腺肿瘤热消融术等。
社会兼职:
河南省健康科技协会甲状腺乳腺腔镜专业委员会委员
河南省医院协会甲状腺疾病规范化诊疗与管理分会委员
河南省健康科技协会乳腺专业委员会委员
学术成就:
荣获第十届腔镜甲状腺手术西部赛区决赛一等奖
荣获乳淋外传第二季全国总决赛银奖
发表SCI论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10余篇,参编专著3部。
来源:健康大河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