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上挖个坑放满水但不放鱼,鱼自己就能来?这是真的还是伪科学呢

B站影视 电影资讯 2025-09-25 09:12 3

摘要:有网友问在自家后山挖个坑,灌上水,不投放鱼苗,几年后水坑里能不能出现鱼?这事儿听着像天方夜谭,可还真有人在这样的水坑里捞出过鱼。没人放鱼苗,水还是死水一潭,鱼咋就凭空冒出来了呢?

有网友问在自家后山挖个坑,灌上水,不投放鱼苗,几年后水坑里能不能出现鱼?这事儿听着像天方夜谭,可还真有人在这样的水坑里捞出过鱼。没人放鱼苗,水还是死水一潭,鱼咋就凭空冒出来了呢?

这种“无中生鱼”的现象,在国内外都有真实记录,比如我国云南、贵州一些偏远山区,村民在高山上修蓄水池或灌溉塘,几年后发现里面有本地常见的小杂鱼,像麦穗鱼、泥鳅,甚至鳑鲏。

这些地方离最近的河流少说也得几公里,按理说鱼根本游不过来,那它们打哪儿来的?

真正让山上池塘“长出”鱼来的,主要是鸟和风这两样“快递员”,先说鸟,尤其是候鸟和涉禽,像白鹭、苍鹭、野鸭子、疣鼻天鹅这些家伙,整天在水边溜达,腿上、羽毛上沾点水不算稀奇,可你别小看这点水。

科学研究发现,那些黏在水草或泥土上的鱼卵能在干燥环境中存活好几天甚至几周。当鸟儿从一个水域飞到另一个水域时,脚上或羽毛里夹带的湿泥里可能正藏着鱼卵。

等它落在新池塘边一抖搂,这些卵就顺势掉进水里。

只要温度、水质合适,它们就能孵化成小鱼。这招叫“被动传播”,是自然界里非常普遍的生物扩散方式。美国鱼类与野生动物管理局的研究指出,多种淡水鱼和两栖动物都依赖鸟类作为远距离传播媒介。

风本身不会直接把鱼吹过去,但它能带动轻巧的东西,比如干枯的水草、浮萍、甚至带着卵的泥块。特别是在干旱季节,浅水区干涸后,底泥裂成一块块,被大风一刮,能飘出去老远。

要是正好刮进一个新建的山塘,又赶上一场雨,水分一恢复,休眠的鱼卵就可能苏醒过来。

日本农林水产省曾做过实验,将含有鱼卵的干土样本放置在模拟风吹条件下运输数公里,结果部分卵仍具备活性并在注水后成功孵化。

这类现象在生态学上被称为“风媒传播”,虽不如鸟类常见,但在特定地理环境下完全可能发生。

有些山体内部存在喀斯特地貌或裂隙水系,表面看是个孤立水坑,实际上和远处的河流、湖泊有地下水连接。

这种情况下,鱼或者鱼卵可能顺着地下水流慢慢迁移进来。我国广西、贵州等地的溶洞系统中,就发现过与外界隔绝但仍存有鱼类的封闭水体。

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对西南地区地下河鱼类的研究表明,部分盲鱼和小型鲤科鱼类可通过微弱水流完成数十公里的迁徙。虽然速度极慢,但时间一长,照样能“游”进新水体。

当然不是所有池塘都能“自产”鱼,这事儿得看天时地利人和。首先周围得有鱼源,哪怕十公里外有个水库或溪流,才有可能提供种子。气候要配合,太冷或太旱的地方,鱼卵扛不住;水质太差,就算卵进来了也活不了。

池塘也必须得有稳定存水,要是半年干一次,刚孵出来的小鱼全得死了。最后还得有点运气,毕竟靠鸟捎带、风吹搬运都是低概率事件,可能十年八年才碰上一次。

山上挖个池塘不放鱼,真有可能慢慢长出鱼来,但这不是啥灵异事件,而是自然界的巧妙安排。鸟儿成了移动快递站,风成了隐形搬运工,地下水当了秘密通道。

大自然从不浪费任何机会,只要条件凑齐,生命总能找到出路,您说是这个理儿不?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

来源:家居设计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