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到央视主持人,多数人会先想到撒贝宁的幽默、康辉的严谨、董卿的优雅,却鲜少有人主动提起张泽群。可若说起 “八次登上春晚主持台”“董卿的御用搭档”,不少人会恍然大悟 —— 原来是那个总在春晚上念贺电、气质沉稳的主持人。这位出生于河南郑州普通家庭的主持人,曾因一句
提到央视主持人,多数人会先想到撒贝宁的幽默、康辉的严谨、董卿的优雅,却鲜少有人主动提起张泽群。可若说起 “八次登上春晚主持台”“董卿的御用搭档”,不少人会恍然大悟 —— 原来是那个总在春晚上念贺电、气质沉稳的主持人。这位出生于河南郑州普通家庭的主持人,曾因一句 “董卿的父母就是我岳父母” 引发绯闻热议,后又被传 “央视除名”,不得不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名誉。鲜为人知的是,他的逐梦之路并非一帆风顺,曾四次参加高考才考入心仪的北京广播学院,用坚持改写了自己的人生。如今的他,虽年过半百,依旧活跃在主持舞台,用实力证明 “宝刀未老”,更不忘为家乡贡献力量,活出了低调而正直的模样。
四次高考:从 “文艺分子” 到广播学院学子
1965 年,张泽群出生在河南郑州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薪阶层,对他没有过多严苛的要求,反而十分支持他的兴趣爱好。小时候的张泽群,完全是个 “文艺积极分子”—— 满脑子都是唱歌、跳舞、参加文艺汇演,学校里只要有这类活动,总能看到他的身影。他会为了排一个舞蹈,放学后留在教室反复练习;也会为了唱好一首歌,对着收音机模仿歌星的唱腔。可这份对文艺的热情,却让他忽略了文化课学习,成绩在班里一直处于中下游,用他自己的话说 “算是一塌糊涂”。
随着年龄增长,社会上 “不考大学难有出路” 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张泽群也开始为自己的未来焦虑。他知道,以自己当时的成绩,想考上大学几乎是 “天方夜谭”,必须寻找其他 “自救之路”。正巧,学校当时有 “招飞” 名额,抱着 “试试看” 的心态,张泽群报了名。可体检时,他被查出是色弱,不符合飞行员的身体要求,第一次 “曲线救国” 的尝试就此失败。
就在张泽群迷茫之际,班主任看出了他的困境,也发现了他的潜力:“你写作不错,嗓子又亮,不如试试考播音主持相关的学校?” 班主任口中的 “相关学校”,正是当时正在全国招生的北京广播学院(现中国传媒大学)。那时的艺考对文化课成绩要求相对较低,这对张泽群来说无疑是个机会。当得知北京广播学院主要学习 “念报纸、做播音” 时,张泽群心里有了底气 —— 他平时就爱朗读课文,对 “念稿子” 这件事并不陌生,于是当即决定报名参加考试。
第一次参加北京广播学院的考试,张泽群完全是 “懵懂无知” 的状态,既没系统准备过播音技巧,也不了解考试流程,结果毫无悬念地被刷了下来。可这次失败,却让他对播音主持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 考场里的话筒、舞台上的灯光,都让他心生向往,暗下决心 “一定要考上”。第二次考试前,他特意打听了考试内容,却因准备不够充分,再次铩羽而归。第三次考试,他在面试环节表现出色,可文化课成绩又拖了后腿,还是没能如愿。
连续三次失败,让张泽群成了村里人的 “笑柄”,每次回家,都有人故意调侃他 “大学生回来了”。巨大的压力让他几乎想要放弃,这时,高蕴瑛老师的鼓励给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再试一次,你已经离成功很近了。” 为了第四次高考,张泽群拼尽了全力 —— 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练声,从气息控制到吐字发音,反复打磨;晚上则泡在图书馆里复习文化课,遇到不懂的问题就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功夫不负有心人,1985 年,20 岁的张泽群终于通过了北京广播学院的专业考试和文化课考试,成功踏入了这所他梦寐以求的学府。
央视深耕:从农业台到春晚 “最帅绿叶”
大学四年,张泽群丝毫不敢松懈,他深知自己能考上这所学校有多不容易。课堂上,他认真听讲,记录下老师讲的每一个知识点;课后,他泡在播音室里练习,反复录制自己的声音,对比专业播音员的播报,找出差距并改进。毕业时,他凭借优异的成绩,被分配到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原农业电视台),担任主持人兼导演。在农业台的四年里,张泽群跑遍了全国各地的农村,采访过无数农民,制作了许多反映农村生活、农业发展的节目。这段经历让他变得更加接地气,也培养了他对 “民生” 的关注,为他后来的主持风格奠定了基础。
1994 年,央视面向全国招考主持人,张泽群毫不犹豫地报了名。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以考试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央视,负责主持青年节目《12 演播室》。这档节目以 “关注青年成长、探讨社会热点” 为主题,张泽群凭借超前的新闻选题、接地气的语言风格,以及对青年群体的深刻理解,让节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他也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自己沉稳、务实的主持风格。
后来,张泽群参与拍摄的电视专题片《云来雾去》,还获得了中国电视金鹰奖 “金童奖”,这是对他专业能力的极大认可。随着在央视的表现越来越突出,他逐渐受到高层的关注。2006 年,张泽群首次登上央视春晚舞台,与朱军、董卿、李咏等知名主持人搭档主持。从那以后,他成了春晚的 “常客”,先后八次登上春晚主持台,其中多次与董卿合作,两人配合默契,被观众称为 “黄金搭档”。
在春晚的舞台上,张泽群不像其他主持人那样光芒四射,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发挥稳定 —— 他常常负责念贺电、串联节目等 “配角” 工作,却从不抱怨,每次都认真对待。他沉稳的气质、标准的普通话,以及对节奏的精准把控,让他成为春晚舞台上不可或缺的一员,也被观众亲切地称为 “春晚最帅绿叶”。除了春晚,张泽群还主持过《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中国诗词大会》等多个知名节目,与董卿的搭档次数更是超过上百场,两人的默契程度,让不少观众误以为他们是 “情侣”。
绯闻与谣言:用正直与法律维护名誉
随着张泽群与董卿的合作越来越多,关于两人的绯闻也渐渐传开。一次节目录制现场,张泽群在与董卿互动时,开玩笑说:“董卿的父母就是我岳父母。” 这句话被媒体捕捉到后,迅速引发热议,网友纷纷猜测两人 “关系不一般”。没过多久,董卿宣布结婚,嫁给了富商密春雷,这让张泽群与董卿的绯闻愈演愈烈 —— 甚至有谣言称,张泽群曾在公共场合不顾董卿的尴尬,三次跪地求婚,董卿的父母都表示支持,可董卿对他没有感觉,为了摆脱他才 “着急结婚”。
面对这些离谱的谣言,张泽群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在接受采访时公开澄清:“我和董卿是并肩作战的‘战友’,我们互相欣赏对方的专业能力,从来没有过任何越界行为。而且我这辈子,只会跪天、跪地、跪父母,不会跪其他人。” 这番话既澄清了绯闻,也展现了他的原则与底线,让谣言不攻自破。
绯闻风波刚过,张泽群又遭遇了更严重的谣言 ——2024 年 4 月,有网友爆料称,张泽群因 “称呼董明珠为大姐”,被认为 “身份不够资格”,甚至因此被 “央视除名”。这个消息迅速登上热搜,不少不明真相的网友纷纷指责他 “不自量力”。面对这无中生有的谣言,年过半百的张泽群十分气愤,他当即在社交平台发布视频澄清:“我从未被央视除名,目前仍在正常工作。对于那些以讹传讹、造谣诽谤的人,我将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他还晒出了自己近期的工作证明,用事实打破谣言,展现了他面对恶意攻击时的坚定与果敢。
直到这时,大家才发现,这位平时低调的主持人,早已结婚生子。2020 年,55 岁的张泽群在社交平台发布了一张自己儿子的照片,配文 “父子日常”,这才让外界知道,他早已拥有幸福的家庭。他之所以一直低调,只是不想让家人受到舆论的打扰,希望能给家人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
宝刀未老:深耕主持与家乡情怀
如今的张泽群,虽已年过六十,却依旧活跃在主持舞台上,用实力证明 “宝刀未老”。2025 年 8 月 7 日,他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段自己在平遥古城主持阎维文演唱会的视频。视频配文写道:“2800 年烟火相继的平遥古城,俯瞰似龟,干道形土,土子的一竖,是古城的血脉,贯穿两横,一条钱线、一条文脉。” 短短几句话,就将平遥古城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字里行间满是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
视频中的张泽群,头发虽略显花白,脸上也有了岁月的痕迹,却依旧精神矍铄。他穿着一身黑色西装,简约大气,站在舞台的角落,主动为大屏幕让出 C 位,可他那雄厚有力的嗓音、从容不迫的台风,以及对节奏的精准把控,还是让他成为了舞台上无法忽视的存在。台下的观众安静地聆听着他的主持,偶尔爆发阵阵掌声,不少观众表示 “还是熟悉的味道,张泽群的主持从来没让人失望过”。
除了专注于主持事业,张泽群还始终不忘自己的家乡河南。他经常在社交平台宣传河南的传统文化、旅游景点,为家乡的发展助力;遇到家乡有困难时,他也会主动捐款捐物,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有人曾质疑他 “蹭家乡热度”,张泽群却从不放在心上,他说:“我是河南人,为家乡做事是应该的,比起那些虚名,我更希望能踏踏实实地为家乡做点实事。”
2025 年国庆期间,张泽群回到河南郑州,主持了一场 “家乡文化节” 活动。活动现场,他用河南方言向观众打招呼,瞬间拉近了与大家的距离。他还邀请了当地的非遗传承人上台,向观众介绍河南的皮影戏、豫剧等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河南的魅力。活动结束后,有记者问他 “未来的规划”,张泽群笑着说:“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站在主持台上,也会一直为家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夕阳下,张泽群站在郑州的街头,看着家乡的变化,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从四次高考的落魄考生,到八登春晚的央视主持人;从面对绯闻的从容澄清,到遭遇谣言的坚定反击;从深耕主持事业,到心系家乡发展,张泽群用自己的经历证明,成功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坚持与努力;而面对外界的纷扰,唯有保持正直与清醒,才能走得更远。他的故事,没有轰轰烈烈的传奇,却充满了普通人逐梦的坚韧与温暖,值得被更多人记住。
来源:众看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