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到英国,有很多不适应,语言毫无疑问是最难的。即使考过了雅思,依旧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面对语言和生活的诸多挑战,我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并进入了英国的职场。
我是郑小琳,一名95后福建女孩,如今在英国创业。
大学毕业后,我的职业生涯还算顺利。然而,三年的稳定生活并没有让我的心安定下来。我决定去英国留学。
初到英国,有很多不适应,语言毫无疑问是最难的。即使考过了雅思,依旧听不懂老师在讲什么。面对语言和生活的诸多挑战,我没有退缩,而是迎难而上,顺利拿到硕士学位,并进入了英国的职场。
在英国工作后,我发现自己并不适合给公司打工,我花了三天时间决定辞职,选择创业。
创业之路充满着各种艰辛,但是我相信:即使跌入谷底,只要心怀坚定,总会迎来反弹的时刻,关键在于勇敢面对问题,而非逃避。
(这就是我)
我出生在福建的一个名叫龙岩的小城,之后定居广州。
在龙岩,我度过了快乐的童年。
记忆中的我有用不完的精力,性格外向、活泼而独立。家人给了我最大的自由,只要我把作业做完,寒暑假随便我玩。
我的外公,不善言辞,但非常善良,乐于助人,不求回报。他厨艺很好,邻居朋友请客需要帮助时,外公总会义不容辞地去帮忙。
外婆性格则相反,她是一个开朗活泼的老顽童。有一次她用游戏币乘公交车,成功后会兴奋地告诉我,而我则认真地“教育”她这是不对的。
(外公外婆在北京)
母亲一直在做生意,很少时间陪我,但母亲很乐观,常跟我讲:“不论做生意还是做人,大不了就跌入谷底,但总会有绝地反弹的机会,关键是要直面困难,不能逃避。”
母亲的教导对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大学期间,我主修汉语言文学,一次偶然的机会选修了新闻写作课程。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走出教室,用手中的笔记录下现实。
新闻写作的过程让我感受到了新闻工作的魅力,它不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观察与记录。
(大学时的我)
有一次,老师要我们报道一个校园展会活动,为了得到一手资料,我当场拟好采访提纲,和展会负责人沟通细节。展会结束后,我熬了个通宵整理和编辑采访稿。
当看到自己的文章刊登在校报以及腾讯新闻时,那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无与伦比。
那一刻,我意识到新闻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种使命。从此,我坚定了自己的方向,决心在新闻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所以,除了本专业的课程外,我同时辅修了新闻学,并积极参与实习。
大学毕业时,我已经积累了三段主流媒体实习经历,发表了近2万字的新闻稿,为顺利找到财经记者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大二时采访非遗传人)
大学毕业后,我历经多次面试、跳槽,最终进入上海报业集团旗下的财经媒体担任记者。
彼时,直属领导对我十分关照,工作也如鱼得水,生活渐趋稳定。然而,我那颗不安分的心再次涌动,渴望着新的挑战与变化。于是,深藏心底已久的留学梦想再度浮现。
我立刻着手准备申请材料,这里要感谢大学时的新闻老师和辅导员,他们为我写了推荐信,并帮助我顺利取得本科的成绩单。
整个申请过程很顺利,我收到了英国利兹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初到英国时,语言难题无疑是我面对的最大挑战。
记得刚下飞机时,机场广播里急促的英式英语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每个单词从耳边滑过,我却抓不住任何一个。
(担任财经记者时在中国香港参加会议)
当时的我,不得不依赖手机翻译,只能用简单的句子与人沟通。
有一次,在超市结账时,因为听不太清收银员说的话,站在那里手足无措,后面排队的人开始不耐烦,我感到脸颊发烫,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课堂上,尽管已经通过了雅思考试,但还是很难完全听懂老师的讲授。英国教授的口音、有时连读和吞音,再加上较快的语速,常常让我措手不及。最初的几周,我感到非常吃力。
这些都让我深深意识到语言的重要性,也坚定了我要克服这个障碍的决心。
为了解决语言问题,我看英国的新闻节目和电视剧。刚开始时,我甚至要暂停每一句话来理解其意思。渐渐地,我发现自己能听懂更多的内容,口语也变得更加流利了。
除此以外,我会去结交一些本地朋友。英语说得多了自然就适应,大家在一起甚至可以开玩笑。
(硕士毕业)
英国的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批判能力和实践能力。课堂上,讨论和个人研究的时间很多。
学校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经常安排小组讨论和项目合作。这种教学方式,给了我全新的学习体验。
国外的教育体系更倾向于鼓励式,没有太多条条框框。我们的研究生导师常常迟到早退,而我每次踩点进教室,竟然是最早到的那一个。
课堂上,外国学生经常质疑老师的观点,甚至会在上课时打断老师。这些教授非常乐意与学生共同寻找答案,他们欣赏具有批判性思维和勇于质疑的学生。
此外,授课的老师很多都是该领域的顶尖人物。有一次写论文时,我看了很多这个领域大佬的研究成果,发现其中一个名字特别熟悉。再一看课程资料,才意识到这位学术大牛正是给我上了一学期课的老师,他常常迟到,因为他住在法国,每次都坐飞机来英国授课。
(硕士毕业)
硕士毕业后,我留在英国找工作。为了能顺利通过面试进入英国公司,我做了非常详细的准备。
首先,把我想去的那家公司摸了个底朝天。深入研究了公司的背景、企业文化和业务范围,甚至近三年的财务报表都看了一遍,用人标准和企业文化也是我需要提前了解的地方。
除此以外,我站在镜子前一遍遍地模拟面试,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和语调,争取做到表达自然、英文流利。
有一次,我让我的一位英国朋友Kevin帮忙模拟面试,Kevin提出了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我一时语塞。他告诉我,面对突如其来的问题,坦诚和冷静是最重要的。这次经验让我在后来的面试中更加从容和自信。
最关键的一次面试,我用了一整天的时间准备了所有可能的问题,并反复练习。到了真正面试那天,当面试官问到相关问题时,我几乎不假思索地给出了流利而准确地回答。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辛苦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我算是比较幸运的一位,当时有200多人竞争,竞争者来自全球各地,最后只招一个。
(英国风景)
我的职务是市场营销主管,负责国外社交媒体账号运营、市场推广等。本想大展拳脚,但在这里我遇到了迄今为止人生中最大的职场危机。
我们中国人性格乖巧,怕惹事,总是默默承受,所以给一些外国人留下好欺负的印象。
当时公司新来了一个同事,看我是中国人,就滥用职权,再三要求我做职责范围之外的事情,我直接拒绝,于是我们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我非常生气,一口气把辞职信都写好了,想着如果公司是这样的企业文化和架构,那我不干了。
直属领导得知此事后,非常重视。这事发生在上午,中午就有公司高层给我打电话,刚开始我还以为是诈骗电话直接挂了,后来他又发短信告知我,他们会处理这个事情,让我放心。
下午,公司总部人员就从伦敦来到我所在的曼城公司,他们详细约谈了每位相关人员,搞清楚事情原委后,将那位同事停职了。这个结果还好,没让我心寒。
(英国日常)
因此,我想对所有在海外工作的中国人说:请务必保持勇敢。在异国他乡的职场中,切莫过于谦让和退缩,不要默默承受不公。我们应该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和声音。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尊重,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以前的我性格温和,总是不愿与人发生冲突,也不想给人留下强势的印象。这在职场中并不是一种优势,反而容易让自己吃亏。
这次经历让我成长了许多。我学会了如何坚定地拒绝,即便是面对领导的要求,我也会先考虑清楚,而不是立即答应。
还有,很多人以为在英国打工工资会很高,其实英国工薪阶层除了律师、金融等高薪行业外,普通打工人薪资并不高,仅仅够一个人生活、房租和日常的开销。
而且这里的个人所得税很高,差不多总收入的20%都要用来交税,同时还要支付全民医保费用。
就普通基层员工而言,税前收入人民币23000到25000,税后可能只有16000左右。
英国的生活成本也很高,这些钱仅仅够生活。
(英国日常)
以房租为例,我在曼彻斯特(英国第二大城市)租了一间一居室的小公寓,每月的租金大约1200英镑(11160人民币)。刚搬进来的时候,看到每月的账单,我一度感到非常压力。
为了节省开支,我平时尽量自己做饭。周末,我都会去附近的市场采购新鲜的蔬菜和肉类,花费大约在100-120英镑之间。
外出就餐的话,费用相对较高。普通的餐馆,一餐大约需要15-20英镑,稍微高档一些的餐厅则会更贵,主要是服务费。如果是选择快餐,比如麦当劳,一顿饭大约在7-10英镑左右。
有一次,我和朋友在市中心的一家餐厅庆祝生日,点了一桌美味的菜肴,结账时那高昂的价格让我感到一阵肉疼。
虽然收入不高,但是当地人很注重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这里没有加班,到点就下班。
一到周五,就已经没有几个人在工作了,大家都在讨论周末去哪里玩。
在英国,公司面试比较注重个人隐私保护。
我从面试到入职,领导都不知道我到底多少岁,已婚还是未婚,家庭情况怎样。
这边投简历,也不需要展示照片、年龄以及其他个人信息。
(硕士毕业)
自己一个人在国外,思乡之情在所难免,每到传统节日,思乡之情会愈加浓烈。
第一次在异国他乡过春节,我独自在公寓里包饺子,窗外是淅淅沥沥的雨声,屋内却是一个人的寂静。我打开手机,看到家人们在视频那头热闹地团聚,听到熟悉的乡音和笑声,眼泪止不住地流下来。
还有这里冬令时,天黑得特别早,下午四点就已经漆黑一片,这种漫长的黑夜让人感到异常压抑。思乡之情也滚滚而来,我常常感到无尽的孤独和抑郁。
一个人走在寒冷的街头,看着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心中那种无法排遣的寂寞和思乡之情让我几乎崩溃。
有一次,我在回家的路上看到一对老夫妇手牵着手,恍惚间仿佛看到了自己的父母、外公和外婆,心头一酸,眼泪瞬间夺眶而出。回到家后,我坐在床边大哭了一场,那一刻无法与家人团聚的痛苦和无助感达到了顶点。
为了缓解思乡之情,我常常会和在英国的中国朋友聚会。中秋节那天,我们一起在公寓吃火锅、吃月饼、玩惯蛋,聊起彼此的家乡和过去的故事,仿佛回到了家乡的那个小院子里。在那些温暖的聚会中,我们彼此依偎,找到了在异国他乡的一丝安慰和归属感。
没出国以前,我对国外有一层滤镜,现在发现国外有国外的好,国内也有国内的好。
这些年在英国的求学和工作经历让我变成了更坚强的自己,还让我从怕与人起冲突的小女孩变成善良中带点刺的玫瑰,带刺不是为了伤害别人而是为了保护自己。
我心中一直栖息着一股向上生长的灵魂。或许这与我福建人的身份息息相关,老话说得好“爱拼才会赢”。
(在英国)
在英国工作稳定后,我逐渐意识到朝九晚五的生活不是我所追求的人生状态。我渴望开创属于自己的事业,为家庭、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于是,我花了三天时间做出了辞职的决定,随后才向父母坦言我的计划。他们对我追求事业的决心表示了坚定的支持。
目前,我在英国创办了一家名为Lawe Elite & Co的咨询公司,担任主要合伙人。虽然公司规模不大,但未来业务做大,我会执行朝九晚五或做四休三的工作模式,让员工工作和生活能够平衡。
为什么选择英国创业呢?我是看中了这里成熟的市场环境和机遇。英国的法律制度和职场文化完善,创业氛围比较开放,机会比较多。
对于创业,我明白道路还很漫长。然而,正如我母亲曾经教导我的那样,即使跌入谷底,只要心怀坚定,总会迎来反弹的时刻,关键在于勇敢面对问题,而非逃避。
【口述:郑小琳】
【撰文:夹竹桃】
【编辑:晓柒】
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真实人物采访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本账号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来源:倾听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