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钱人和穷人吃饭的差别,超乎你想象!

B站影视 欧美电影 2025-05-16 11:29 2

摘要:在现代社会,虽然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至少大家在吃饭这件事上,不会有天壤之别。你去街边吃碗拉面,我在高档餐厅吃牛排,虽有差异,但都能吃饱吃好。可要是穿越回古代,那有钱人和穷人吃饭的差别,简直大到超乎想象,真可谓是 “云泥之别”。

在现代社会,虽然贫富差距依然存在,但至少大家在吃饭这件事上,不会有天壤之别。你去街边吃碗拉面,我在高档餐厅吃牛排,虽有差异,但都能吃饱吃好。可要是穿越回古代,那有钱人和穷人吃饭的差别,简直大到超乎想象,真可谓是 “云泥之别”。

在远古时期,生产力极为低下,不管穷人富人,食物都比较匮乏,大家都在为填饱肚子而努力,差距还不算太大。那时人们种植的粮食有限,主要是谷子、小米、高粱之类。但随着时代发展,食物逐渐丰富,富人和穷人在食物种类上的差距就如同鸿沟一般被拉开了。

先看看古代有钱人吃些啥。

那可真是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各种肉类是餐桌上的常客,除了常见的鸡、鸭、羊,还有珍贵的鹿肉等。海鲜也不稀罕,鲍鱼、海参、鱼翅这些现在听起来都很名贵的食材,在他们眼中不过是日常饮食。

像《红楼梦》里的贾府,那可是富贵之家,一顿饭的菜品丰富得让人咋舌。光是螃蟹宴,就有几十斤螃蟹,还有各种精致的配菜和点心。而且他们吃的螃蟹,都是从特定产地精心挑选来的,个头大、肉质鲜美。

除了肉和海鲜,有钱人对蔬菜和水果的选择也十分讲究。蔬菜要吃新鲜的竹笋、莲藕等稀罕物,水果则有荔枝、龙眼、柑橘等。要知道,在古代,交通不便,南方的水果运到北方,那成本高得吓人,只有有钱人才能享受。

唐朝时,杨贵妃爱吃荔枝,唐玄宗为了博美人欢心,不惜动用大量人力物力,快马加鞭从南方运送荔枝到长安,“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背后是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奢侈。

再瞧瞧穷人的食物,简直是天壤之别。穷人大多只能吃粗粮,像高粱、小米就是他们的主食。这些粗粮口感粗糙,难以下咽。而且,他们还经常吃不饱,只能在里面掺杂一些野菜来充饥。

野菜种类繁多,但味道苦涩,营养也少得可怜。遇到灾荒年景,情况更是凄惨,草根、树皮都成了他们的食物,甚至还出现过人吃人的悲惨现象,《明史》中就有 “(崇祯) 六年,陕西、山西大饥…… 太原大饥,人相食” 的记载,让人触目惊心。

在古代,粮食产量低,穷人还要上缴沉重的赋税,能留下的粮食少之又少。小麦虽然在周朝之后出现,但穷人能吃上面粉的机会少得可怜。大部分小麦要上缴粮食税,还要留一部分做种子,只有在重要节日才舍得拿出来一点。而且,古代的工艺水平有限,小麦磨成白面馒头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远不像现在这么简单。所以,穷人的一日三餐,大多是清汤寡水,既没什么营养,也谈不上美味。

有钱人吃饭,那讲究可多了去了,用餐环境必须奢华至极。他们通常会在宽敞明亮、装饰精美的厅堂内用餐。厅堂里摆放着名贵的桌椅,墙上挂着名人字画,地上铺着昂贵的地毯,处处彰显着主人的身份和地位。

用餐时,使用的餐具也都是精美的瓷器、银器,甚至是金器。这些餐具制作精美,工艺精湛,有的还镶嵌着宝石。在唐朝,宰相元载一顿饭吃掉千金都不为过,光是餐具就要用 3000 套,其奢侈程度可见一斑。

而且,有钱人吃饭时还有众多仆人伺候,上菜、倒酒、布菜,都有专人负责,服务周到细致。他们的餐桌上还会摆放各种酒水和水果,增添用餐的愉悦感。

在用餐礼仪方面,有钱人更是一丝不苟。从入座的顺序,到使用餐具的方法,再到吃饭时的姿态,都有严格的规定。比如,在正式场合,主人要坐在主位,客人要按照身份地位依次入座;吃饭时不能发出太大的声音,喝汤不能吸溜,筷子不能随意乱放等等。这些礼仪不仅体现了他们的教养,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穷人吃饭可就没这么多讲究了。他们的用餐环境十分简陋,大多数时候就是在自家昏暗狭小的屋子里,甚至是在田间地头,随便找个地方就开始吃饭。他们没有专门的餐具,往往用一个大碗或者盘子直接盛放食物,用的筷子也是普通的竹筷,甚至有的时候连筷子都没有,只能用手抓着吃。

穷人吃饭也没有什么礼仪可言,他们只求能尽快填饱肚子,哪有心思去讲究那些繁文缛节。在他们眼中,能有口吃的就已经很不错了,哪还顾得上什么姿态和规矩。他们吃饭时狼吞虎咽,只求能多吃一点,好有力气干活。

大户人家的厨房配置堪称专业豪华,有专门的 “四司六局”。“四司” 指账设司、厨司、茶酒司、台盘司,“六局” 指果子局、蜜煎局、菜蔬局、油烛局、香药局、排办局。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分工,各司其职,从采购食材、烹饪菜肴,到布置餐桌、准备酒水,都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一套复杂的厨房系统,反映出有钱人对饮食的极致追求和奢华享受。

再看穷人的厨房,那可就简单多了。有的穷人甚至连厨房都没有,只是在屋子的一角搭个简易的灶台,放上一口锅,这就是他们做饭的地方。他们的厨具也非常简陋,除了一口锅,可能就只有几个碗和盘子,连菜刀都可能是钝的。做饭用的燃料,也大多是从山上捡来的柴草,做饭时烟熏火燎,十分呛人。

在饮食制度上,古代有钱人和穷人也不一样。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两顿,而皇室四餐,诸侯三餐。这种饮食习惯源于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经济条件。战国时代开始,贵族阶层逐渐形成了 “三餐制”,即早餐、午餐和晚餐。

然而,这一制度并不适用于普通人。

直到宋朝,由于经济的繁荣和都市餐饮业的发展,平民正式开启了三餐制。这标志着等级制度的用餐制度失效,也反映了宋朝社会的繁荣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即便如此,穷人虽然能吃上三餐,可食物的质量和数量依然无法与有钱人相比。

古代有钱人和穷人在吃饭这件事上的差别,全方位地体现了当时社会的贫富差距。这种差距不仅反映在物质层面,更反映在生活方式、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了解这些,能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来之不易的生活,也对古代社会有更深刻的认识。

不知道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呢?是为古代穷人的悲惨生活感到唏嘘,还是为现代社会的平等和富足感到庆幸?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来源:吴老师历史小黑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