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太湖美》的悠扬旋律化作濠河畔的丹桂幽香,南通球迷的心潮已然拍打在太湖北岸,“苏超”常规赛最后一轮无锡与南通的对垒哨声即将吹响。这不只是一次绿茵场上的巅峰对决,更是“太湖明珠”与“江海明珠”的又一轮“双珠合璧”。
当《太湖美》的悠扬旋律化作濠河畔的丹桂幽香,南通球迷的心潮已然拍打在太湖北岸,“苏超”常规赛最后一轮无锡与南通的对垒哨声即将吹响。这不只是一次绿茵场上的巅峰对决,更是“太湖明珠”与“江海明珠”的又一轮“双珠合璧”。
无锡的魂,是太湖给的。
眼前这面浩瀚的“湖镜”,收敛着天光云影,也沉淀了千年的清秋烟绿。她以母性的包容,将周围的山林、田舍、城郭温柔地揽入怀中。于是,无锡的性格里,便有了太湖的沉静、圆融与灵秀。这里是“包孕吴越”的所在,是泰伯奔吴开启的至德名邦,是《富春山居图》里流淌的山水妙境。紫砂壶上的每一道刻痕,都仿佛太湖的涟漪;惠山泥人憨态可掬的笑容里,藏着的是稻香与鱼肥的富足。
而运河之水,又如一条玉带穿过这座城市的脉络,将她与中国最繁华的古代经济命脉相连,滋养出“丝都”“米市”“布码头”的盛世繁华,也奠定了其“太湖明珠”温润而坚实的内核。这是向内求索的美,在湖光的映照下,精雕细琢着生活的智慧。
彭常青 摄
南通的魄,是江海铸的。
“左窗可听海,右窗涌江涛”,立于“大江之委海之端”,南通如同一个永恒的倾听者。这涛声,是大江的雄浑,是汇聚的深沉,更是开疆拓土的号角。这是辟我草莱的风韵,江海先民筑起一道道堤堰,将汹涌的波涛化为万顷良田,那份坚韧在历史长河中流淌成追江赶海的壮阔史诗。
地理的禀赋,在文明的童年,便为这两颗明珠注入了截然不同的气质底色。然而,它们又同属一片名为“江南”的水网,血脉里都流淌着水的灵动与坚韧,为更深层次的“合璧”埋下最初的伏笔。
当历史的航船驶入近代,江风海潮与太湖波涛共同见证了一场“实业救国”的双珠合璧。
先贤张謇的视野,如同他面对的江海,开阔而远大。他那远眺的目光,早已在《张季子荷锄图》中定格。这幅悬挂于濠南别业中堂的画作,为1899年冬南京画家单林所绘。绘制完成后,张謇邀请师友、发小及门生17人题咏。画中的“张謇”肩扛锄头,坚定地注视着远方。图乃写意之作,寄寓古代士人躬耕田园之乐;而题咏文字却如实记录了张謇投身实业、创办大生纱厂及通海垦牧公司的壮举。这幅画仿佛就是他向世人发表的宣言,宣告他将与旧式文人作彻底的决裂,背上“士负国家之责”的行囊,踏上实业救国的漫漫长路。“扶犁海东头”的张謇,看上去像个废灶兴垦、疲惫躬耕的农人,实为一位披荆劈莽、播种希望的精神领袖。
《张季子荷锄图》 张謇《家诫》
“不忍坐视国家经济沦溺绝境,应尽吾一分忠实之心,作一分忠实之事业。”无锡荣宗敬、荣德生兄弟俩,从大生纱厂的机杼声里听到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坠地初啼。在张謇的感召下,荣氏兄弟从1900年创办中国最早的面粉厂——保兴面粉厂起步,栉风沐雨三十年,让无锡的民族工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担负起半个中国的衣食事业。
1920年,张謇积极推动专谋地方自治的“连合策进机关”——苏社的成立,荣德生积极响应,并于初夏抵通参加苏社成立大会。当年8月,张謇联合荣氏兄弟在吴淞设立左海实业公司,试图把这里建成一个独立自主的航业中心和经济要地。次年,张謇亲访无锡,考察实业,与荣德生泛舟太湖,并写下《谢荣德生书》:“清流迤逦,相逢廿载之船;名埠经营,摩击百工之肆。致钦迟于枌社,弥企慕于梅园。”
“无锡荣氏身为商界巨擘,非为个人谋财致富,而致力社会公益,尤其是兴办教育,称誉海内,堪称张謇第二。”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当年对荣氏兄弟如此盛赞。
“利在一身勿谋也,利在天下者必谋之”,在无锡鸿声里钱氏故居,《钱氏家训》赫然镌刻在照壁上。这一无价宝典,乃钱家先祖五代十国时期吴越王钱镠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而这样的家国情怀,也始终流淌在每个无锡人的血脉里,荣氏兄弟更不例外。
《钱氏家训》202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首个家训类国家级非遗项目。 “这是一本似乎蕴含着神奇魔力的家训,它缔造了一个中国历史上绵延千年的名门望族,蕴含着一个家族长盛不衰的神奇秘诀。” 南通籍导演在纪录片《读书的力量》里对此有这样的记述。
这个家族在华夏版图的东南,缔造了一个美丽富庶、安宁祥和的“人间天堂”,恩泽浇灌了灿烂辉煌的江南文明。近现代以来,更是以一场场壮观的人才“井喷”,孕育了一大批名家贤达——钱学森、钱伟长、钱三强、钱永健、钱穆、钱基博、钱钟书、钱玄同……蔚为中国科学和中华文化的主风景。
而濠南别业的中堂里,也有一部镌刻在石屏上的家训。这一张謇亲笔书写的《家诫》,精选刘向、诸葛亮、颜之推、朱熹等七位古贤的诫子名言而集成。其中“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积财千万,无过读书”等经世致用的训言,与《钱氏家训》的智慧交相辉映,也成为更多南通人的精神底色。
彭常青 摄
如今,时代的巨轮鸣响“跨江融合”的汽笛。这不再是简单的政策联动,而是一场深刻的地理与人文的“认亲”。沪苏通长江公铁大桥的天堑跨越,不仅是两岸土地的深度缝合,更是经济与情感的彩虹飞架——长江的活力与太湖的底蕴开启前所未有的珠联璧合。
无锡的物联网产业如神经网络般敏锐,南通的船舶海工如巨人之臂般强健;太湖畔的科创园区孕育着精细的智慧,长江口的产业基地轰鸣着磅礴的力量;苏锡通科技产业园引来鼋头渚的创新活水,无锡的茶馆里流传着南通煮海熬波的海洋传说。这并非简单的产业叠加,而是两种文明特质的完美互补。太湖的精致与匠心,为江海的宏图注入细腻的质感;江海的魄力与视野,为太湖的积淀打开无垠的空间。人才、资本、技术……就像种子一样,在两地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生长的土壤与温度。
邮票《太湖·鼋渚春涛》 范扬 画
太湖与长江,水脉相通,川流不息,文化的交融也悄然脉动。“父教育而母实业”,就是刻在两地人骨子里的共同基因;吴侬软语,绵柔入骨,江海之畔也能听到类似的腔调,就连蛇年春晚《无锡景》的氤氲里,也藏着启东姑娘陆锦花口中的弹词软糯;板鹞风筝的哨口,响彻太湖上空,那分明是将天地视为舞台的万丈豪情;当《二泉映月》的悲怆弦歌与《平沙落雁》的梅庵琴韵相遇天际,我们听到的也许就是苦难与超脱的一次哲学对话;若给惠山泥人“大阿福”穿上蓝印花布缝制的肚兜,你的脸上定会绽放他的笑容;南通籍画家范扬三十年前的画笔,洞见《太湖》邮票方寸里的浩瀚乾坤,惊起无边的“鼋渚春涛”;当《太湖美》的旋律再度响起,又有多少人心湖上的白帆,就是戎马一生的南通籍军旅作曲家龙飞笔下的绝妙音符……
彭常青 摄
当夕阳的余晖同时洒在太湖与长江的万顷碧波上,我仿佛看到,这两颗明珠光晕交织,辉映成一盏照亮球场的明灯。江海与太湖双珠合璧的光芒,注定照亮更遥远的未来、更辽阔的远方。
来源:南通蔡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