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小学AI通识课怎么上?点进来看→

B站影视 韩国电影 2025-09-25 08:33 1

摘要:“我们要让青少年从小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科学认知,培养既懂技术、又明伦理的‘未来公民’,为国家储备科技创新人才火种。”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力争将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成全国标杆,真正让数字技术赋能每一位师生。

秋季学期起,北京1400余所中小学全面开设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程,实现全市183万余名中小学生全面覆盖。

“我们要让青少年从小建立对人工智能的科学认知,培养既懂技术、又明伦理的‘未来公民’,为国家储备科技创新人才火种。”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说,力争将北京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打造成全国标杆,真正让数字技术赋能每一位师生。

在日坛中学操场上,人形智能机器人与学生一起踢足球。和冠欣 摄

人工智能通识课都学什么?由哪些老师来教?课程怎么安排?学习效果如何评价?今天,一起来看这些中小学校的解答↓↓↓

人工智能通识课学什么

动手实践+内容细分

全学段均强化伦理教育

近日,北京市日坛中学五年级的一堂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上,信息技术教师梁岩和学生们领到了一个新任务:心理老师需要一款人工智能产品,帮助她在与学生进行心理访谈的同时,及时识别学生的情绪。

北京日坛中学教育集团高中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如何实践应用

“机器人怎么了解人的情绪?人的情绪有什么样的外在表现?”梁岩邀请学生上台,用眉毛、眼睛、嘴巴等五官的变化来表达开心、愤怒、平静等不同情绪。课堂的气氛瞬间热了起来。紧接着,梁岩借助市级平台上提供的小程序及模块化编程内容,带领孩子们完成一款简单的情绪识别产品。

同一时间,在初二3班的课堂上,以“人脸识别”为主题的课程也在进行中。导入人脸模型、采集不同角度人脸特征、对模型进行训练……一手持摄像头、一手操控行空板,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反复测试着自己的人工智能作品。

同样是学习“人脸识别”,高中的课堂探究的是人脸检测和人脸识别的算法实现。高中信息技术教师王玉英说,课堂放弃既有的模块化编程思路,从原理入手,引导学生尝试编写代码。学校还将提供接口,让学生编写的程序有机会在智慧校园的实际场景落地。

日坛中学初中学生正在上人工智能通识课。和冠欣 摄

而在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高一年级的“初识人工智能”课上,学生不仅学习了理论知识,动手实践也成了这节课的亮点。

在这节课上,学生们借助老师提前编辑好的代码,“训练”人工智能更准确地识别图像中的目标。有同学表示,课程完全颠覆了自己的想象。“原以为人工智能课只是讲解技术原理或者展示应用场景,没想到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同时,还参与了模型训练的实践操作。”该校副校长古天表示,“让学生动手实践”正是这门课的特点,课程让学生在真实的AI项目式学习中掌握前沿技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直接参与图像识别模型的训练实践,经历从数据采集到模型应用的全流程学习。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高一年级的同学正在上人工智能通识课

北京市第一六一中学回龙观学校的同学正在学习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除了理论+实践的结合,部分学校的老师们在备课时也格外注重同一主题课程的分阶段渐进。其中,北京日坛中学的人工智能通识课程,针对小学、初中、高中不同阶段的学生,教师授课内容也有区分:

🔘小学阶段以“感知启蒙”为主,教师结合扫码支付、语音助手等学生身边常见的人工智能案例,讲解人工智能的基础概念,在孩子心中种下兴趣的种子,让他们初步感受人工智能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初中阶段聚焦“认知深化”,引导学生探究数据采集、模型训练等人工智能原理,通过实际操作学会用人工智能工具解决简单问题,提升对人工智能技术的认知深度;

🔘高中阶段升级为“创新担当”,引导学生将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更广阔的领域,用人工智能优化社区服务、保护文化遗产,甚至参与前沿技术的实践应用,培养创新思维与社会责任感。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教育集团则设计了螺旋上升的课程内容:

🔘小学阶段的核心是趣味感知。一二年级的学生可以在语文课上用AI语音听写练习生字,在体育课上借助AI动作捕捉纠正广播操姿势;三四年级的学生开始用AI探秘生活,合作制作校园AI地图,完整体验一次“数据采集-标注-应用”的流程;到了五六年级,学生们能够在AI创意工坊里,通过可视化编程设计猜数字游戏,甚至能用生成式AI创作未来校园的美术作品。

🔘初中阶段聚焦技术入门与应用拓展。初一学生可以在信息技术课上学习用OCR文字识别等工具,完成校园图书借阅数据的统计分析;初二学生可以借助专业工具训练自己的手势识别模型,并开发校园噪声监测系统;初三学生可以围绕社区垃圾分类小助手等真实项目,进行跨学科整合,课程会正式引入AI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思考技术的边界与责任。

🔘高中阶段强调系统实践与创新突破。高一学生可以通过Python课程,结合校园一卡通消费数据分析等项目,筑牢编程基础;高二学生可以深入学习神经网络等核心原理,利用古籍图像库开发古籍修复AI工具,探索智能机器人控制,将学习推向研究的前沿。

不同年级的学习内容也被细分。比如,在朝阳区白家庄小学,为适配不同学段认知节奏,低年级以“生活场景+游戏化体验”为主,中年级侧重“问题探究+简单实践”,高年级聚焦“项目实践+综合应用”。

虽然各个学校的授课和学习内容有区别,但相同的是,全学段均强化伦理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技向善”的价值观。

在课堂上,老师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人工智能带给人们的生活便利,另一方面通过人工智能换脸等案例,为学生讲解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风险。有的老师则将人工智能的“双刃剑”特点渗透给学生。

这门课由哪些老师来教

多学科内容整合

信息科技教师是教学主力

为更好地指导学校利用前沿技术开展AI教育,今年8月,市教委成立了首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专家委员会。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志明、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马少平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和中小学的专家,成立专家指导组和教学指导组,发挥咨询、研究、培训、评估和指导等职能。作为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东城区围绕人工智能通识课师资建设,与市专家委员会密切合作,通过多元化培训,打造了一支具备智能教学能力的骨干教师力量。

东城区中小学人工智能通识课培训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熊璋教授为现场教师开展培训

此前,东城区在14所中小学进行了试点。目前,各学校已配备了“专职+兼职”结合的校内教学团队,信息科技教师为核心来源。他们参加了系统化培训,掌握了人工智能技术认知框架,具备人工智能通识课程设计教学及伦理教育实施能力。

东城区中小学生开展人工智能课程学习

同时,东城区智慧教育研究中心还牵头开展了《校本人工智能通识课程体系化设计及师生能力培养》课题研究,组织全区信息科技教师研究各地及企业课程资源,打造适配本校学情的校本课程。比如,新鲜胡同小学崔子千老师开发了《我的智能伙伴》课程,通过互动式教学示范了校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成为全区教师可借鉴的实践模板。

东城区新鲜胡同小学师生在2025年服贸会上的一节人工智能通识课

本学期,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三至六年级将新增加的人工智能通识教育课与原有的科学课、信息科技课整合,实现了“三课合一”。

挑战也随之而来。“信息科技老师得学习怎么教科学,科学老师也要学习信息科技,所以暑假期间相关学科老师接受了系统的培训。”学校人工智能+教研组组长高宇说,培训以科学学科为龙头,结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和《中小学生人工智能课程指导纲要》展开。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学生正在上AI通识课

不同年级目标不同。比如:

🔘三年级教师在进行学科整合时,注重通过趣味实验、数字化工具应用与人工智能启蒙实践,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现象、记录数据、分析规律,初步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信息素养与人工智能认知,激发其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四年级教师融合《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中的数据、算法、网络、信息处理、信息安全、人工智能6大逻辑主线,通过项目式学习与跨学科任务设计,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4大核心素养;

🔘五年级教师通过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将科学探究、信息科技应用与人工智能实践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信息意识、计算思维及社会责任感等。

学科间也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巧妙融合。比如:

🔘三年级学生将利用3个课时分别学习水的三态变化,观察冰融化、水蒸发、水蒸气凝结现象(科学);用电子温度计记录温度变化,绘制温度-状态曲线(信息科技);用人工智能工具识别水的不同状态,生成状态变化动画(人工智能)。

🔘四年级学生在学习“声音”时,将探究声音产生原理,进行声音传播实验(科学);用传感器采集声音数据,用表格分析数据(信息科技);用人工智能语音助手识别不同声音(人工智能)。

目前,该校在暑假期间已经完成了三至六年级上学期多学科内容的整合。

北京市第二中学经开区学校的学生和机器人打招呼

人大附中航天城学校则发挥十二年一贯制办学优势,面向小初高全学段,构建了以信息科技课程为核心,科学、劳动和通用技术课程主动融入,其他学科积极借助的“浸润式”人工智能通识教学模式。

信息科技课程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主阵地”与“排头兵”,系统承担起人工智能原理与方法的教授任务。科学、劳动与通用技术课程作为人工智能教育的“试验田”与“先锋队”,聚焦于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美术、政治、地理、生物、物理等基础学科课程作为“赋能器”与“协作者”,着力提升教学实效,引导学生在学科学习中主动运用AI。

人工智能通识课怎么学

高科技企业成了学生的学习资源

《北京市推进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方案(2025-2027年)》明确,鼓励中小学充分发挥本市科技创新资源优势,联合头部企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行业协会等研发一批人工智能教育大中贯通课程、校企联合课程;推动构建“高校+企业+中学”联合培养人工智能拔尖创新人才的体制机制,探索高校与中学合作开展人工智能人才培育模式,打造一批面向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人工智能教育高阶课程。

不少学校整合校内外资源,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搭建起多元的成长平台。

广渠门中学为学校首届“人工智能班”聘请的新导师,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以及高新技术企业。“人工智能班”由学校对人工智能领域感兴趣、比较擅长数理化学科的学生组成。在完成国家课程的基础上,该班级的学生还将利用周末时间进行“升级版”课程的学习。

开学典礼上,广渠门中学首届“人工智能班”导师聘任仪式

“联合高校和企业的资源,我们本学期聚焦机器人、脑机接口、无人驾驶开发了系列课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广渠门中学智能体工作室负责人裴毅说,同一主题的课程也为不同能力基础的学生提供选择空间。学校还将带领学有余力的学生走进高校和企业的实验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高科技企业,成了二中经开学校学生的学习资源。企业为学校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和教学资源,如开源平台、工具、数据集等;学校定期组织学生到企业参观交流,了解企业的实际运营和研发流程,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我们与人工智能企业合作建立了虚拟路云实验室,为学生提供人工智能无人驾驶的实地教学场景。”学校人工智能+教研组组长高宇说,小学生可在实验室里体验驾驶的乐趣;中学生将自己设计场景,利用各种传感器,不断完善汽车的设计。“这个企业的产品主要面向高校的汽车实验室,这次合作就相当于直接把高校的汽车实验室建在了中小学里。如果学生有志于从事相关研究,他们到了高校后,就实现了真正的无缝衔接。”

作为“智云听校园安全守护系统”的试点示范应用单位,二中经开学校还将使用信息反馈给企业,用于修改更新产品。企业工程师也定期走进校园,与学校教师共同开发人工智能语音识别课程,真正将企业技术与学校课程贯通,促进了校企合作的良性循环。

学生的学习成果怎么评价

多元方式评估学生核心素养

北京理工大学附属实验学校根据学生的不同发展阶段,制定了分层递进的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目标,并对应设计了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小学阶段,以培养学生的人工智能核心素养和兴趣为主,通过课堂观察、问卷调查、项目作业等多种方式,评估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的理解、使用人工智能产品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数据和伦理的初步认知。这一阶段的评价重点放在学生对人工智能基本概念的理解和简单应用能力上。

🔘初中阶段,通过理论测试、项目实践、课堂讨论等方式,着重考查学生的编程能力、技术实践能力,以及对人工智能社会影响和伦理问题的思考。这一阶段侧重技术实践和伦理思考,评价内容增加对数据处理、简单编程和人工智能伦理问题的探讨。

🔘高中阶段,通过项目实践、科研报告等方式,考查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科研素养。对高中生人工智能素养的考查聚焦前沿技术应用和科研素养,评价标准提高到复杂模型构建、科研项目参与和创新能力等方面。

具体来说,对小学生不安排纸笔考试,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AI活动记录卡”量化考核合作探究、工具整理等行为习惯,并做一次1至2分钟的口头报告,用来讲解作品原理。对初中生要求案例分析真实AI应用场景,撰写200字左右的观点短文,还会要求提交800字左右的《AI技术应用调研报告》,内容如“智慧安防人脸识别在校园安防中的利与弊”等。高中生研究性学习成果主要采用学术论文方式,考核要求引用参考文献提交2000字以上的文章,如“生成式AI对艺术创作的影响”等。这些评价指标体系贯穿学生生活、学习的全过程,确保了不同学段教与学目标的达成。通过这种分层递进的评价方式,学校能够有效衔接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学校还会借助希沃智慧课堂系统、“班级优化大师”等智能技术,提高评价的效率和准确性,也为教学改进和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来源:子清视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