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复杂和激烈。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思想健康和价值观塑造,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近期,北京科技大学在新生调查问卷中加入美国思想殖民认知和对武汉大学相关事件
《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解析之39
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防线,抵御思想殖民侵蚀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愈发复杂和激烈。高校作为培养国家未来人才的重要阵地,其意识形态安全不仅关系到个体的思想健康和价值观塑造,更关乎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未来发展。近期,北京科技大学在新生调查问卷中加入美国思想殖民认知和对武汉大学相关事件的讨论,这一举措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广泛的关注和思考,也标志着高校打响了思想殖民反击战的第一枪。
一、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
(一)培养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高校承担着为党和国家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青年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漏洞,让错误思想和价值观乘虚而入,就可能误导学生,使他们偏离正确的人生轨道,无法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确保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必然要求。
(二)维护国家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的重要保障
高校是知识创新和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前沿阵地。一些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往往会利用高校这个平台,通过各种手段进行思想渗透和文化侵略,企图动摇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破坏国家的政治稳定和文化安全。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关系到国家的政治安全和文化安全。只有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防线,才能有效抵御外部思想文化的侵蚀,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
(三)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良好的意识形态环境是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高校的教学、科研、管理等各项工作都离不开正确的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如果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出现混乱,就会影响师生的思想稳定和工作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因此,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确保意识形态安全,是推动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危害
(一)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西方思想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大量涌入我国高校。一些西方国家利用其在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学术交流、文化产品输出、网络传播等手段,传播西方的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企图对我国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洗脑和价值重塑。例如,一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往往会带有偏见和歪曲,传播西方的“普世价值”,宣扬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等思想,对我国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二)学术领域的不良倾向
在学术领域,一些高校教师和研究人员存在着崇洋媚外的思想,盲目崇拜西方学术理论和研究方法,忽视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经验的研究。他们在教学和科研中,往往会不加批判地引入西方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甚至将西方的学术标准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导致学术研究脱离中国实际,缺乏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此外,一些学术造假、学术腐败等问题也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学术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三)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个别问题
高校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言行举止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然而,在高校教师队伍中,也存在着个别教师政治立场不坚定、理想信念动摇、师德师风缺失等问题。一些教师在课堂上发表不当言论,传播错误思想和价值观,对学生的思想造成了极大的误导。例如,上海某大学历史系教授冯某、中文系教授严某,上海某大学否定731的曹某,武汉某大学的老师宋某等,他们打着学术自由的幌子,大搞思想殖民,严重损害了高校教师的形象和声誉。
(四)网络新媒体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交流思想的重要平台。然而,网络的开放性、匿名性和互动性也给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一些不良信息、虚假信息和有害信息在网络上肆意传播,容易对青年学生的思想造成误导和伤害。此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还会利用网络平台,制造网络舆论,煽动社会情绪,对高校的稳定和安全构成威胁。
三、美国思想殖民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
(一)手段
1. 文化输出:美国通过电影、电视、音乐、游戏等文化产品,向全球传播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这些文化产品往往带有强烈的美国意识形态色彩,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观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例如,好莱坞电影中经常宣扬美国的个人英雄主义、民主自由等价值观,让观众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不自觉地接受了美国的思想文化。
2. 学术交流:美国利用其在国际学术领域的主导地位,通过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开展学术合作、提供奖学金等方式,吸引各国优秀人才到美国学习和交流。在学术交流过程中,国学者往往会传播美国的学术理念和研究方法,影响其他国家学者的学术思维和研究方向。此外,美国还会通过控制学术期刊的发表权和学术评价体系,对其他国家的学术研究进行干预和引导。
3. 网络传播:美国拥有全球最发达的互联网技术和网络基础设施,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思想传播和舆论引导是美国进行思想殖民的重要手段之一。美国政府和一些非政府组织会利用社交媒体、搜索引擎等网络工具,发布大量的虚假信息、谣言和有害信息,制造网络舆论,影响其他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秩序。例如,美国在一些国家的选举期间,会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舆论干预,支持其代理人上台,以实现其政治目的。
4. 教育渗透:美国通过在其他国家设立学校、提供教育援助等方式,推广美国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培养亲美人才。美国的一些教育机构还会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等方面,融入美国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对学生进行思想洗脑。例如,美国国际开发署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展的教育项目中,会推广美国的民主、自由等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美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根源
美国进行思想殖民的根源在于其霸权主义的政治野心和经济利益的驱动。美国作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一直试图维护其在全球的霸权地位,通过思想殖民来控制其他国家的思想和行为,是其实现霸权主义的重要手段之一。此外,美国的跨国公司为了开拓国际市场,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也需要通过思想殖民来改变其他国家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从而为其产品和服务打开市场。
(三)国际危害
1. 破坏国家主权和政治稳定:美国的思想殖民往往会导致其他国家的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通过传播西方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观念,美国试图在其他国家培养亲美势力,推动政权更迭,从而破坏其他国家的主权和政治稳定。例如,美国在一些中东国家发动的“颜色革命”,就是通过思想渗透和舆论引导,煽动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最终导致政权更迭,给这些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2. 侵蚀民族文化和价值观:美国的文化输出和思想渗透会对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和价值观造成侵蚀和破坏。通过传播西方的文化和价值观,美国试图削弱其他国家的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心,使其他国家的人民逐渐失去对自己民族文化的热爱和传承。例如,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学生在接触了大量的美国文化产品后,开始模仿美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对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和否定。
3. 加剧国际矛盾和冲突:美国的思想殖民会加剧国际社会的矛盾和冲突。由于美国的思想殖民往往带有强烈的政治目的和意识形态色彩,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和抵制,从而导致国际社会的对立和冲突。例如,美国与一些伊斯兰国家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与美国的思想文化渗透和宗教歧视有关。
四、北京科技大学举措的积极意义
(一)增强学生的思想免疫力
北京科技大学在新生调查问卷中加入美国思想殖民认知和对武汉大学相关事件的讨论,有助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西方思想文化的本质和危害,增强学生的思想免疫力。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分析,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手段和方式,提高对错误思想和价值观的辨别能力,从而在面对各种思想文化的冲击时,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和价值取向。
(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这一举措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通过在新生中开展思想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形成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的熏陶下,师生们能够更加自觉地抵制各种错误思想和不良行为,共同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
(三)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
北京科技大学的这一举措为其他高校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有助于推动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深入开展。在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北京科技大学能够积极主动地采取措施,加强思想教育和意识形态引导,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其他高校可以学习借鉴北京科技大学的经验和做法,结合自身实际,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筑牢意识形态防线。
五、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要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高校教师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力量。要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师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大局意识,使教师能够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在教学和科研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教师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机制,对师德师风存在问题的教师要严肃处理。此外,还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培养,提高教师的意识形态工作能力和水平。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载体。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师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增强师生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四)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阵地。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建立健全网络意识形态工作机制,加强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网络上的不良信息和有害言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打造具有影响力的网络文化品牌,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同时,要加强对师生的网络安全教育,提高师生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对外开放的背景下,高校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积极开展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活动,向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魅力和发展成就,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同时,要加强对国际交流合作项目的管理和监督,防止西方思想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在国际交流合作中,要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同时保持自身的文化特色和独立性。
六、结语
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未来发展。北京科技大学在新生调查问卷中加入美国思想殖民认知和对武汉大学相关事件的讨论,这一举措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示范作用。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性,深刻分析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问题及危害,学习借鉴北京科技大学的成功经验,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筑牢高校意识形态防线,抵御思想殖民的侵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人才支撑。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高校必须肩负起历史使命,以坚定的信念、无畏的勇气和科学的方法,打赢高校思想殖民反击战,守护好意识形态领域的这片净土。同时,我们也期待更多的高校能够积极行动起来,共同为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推动高等教育事业健康发展贡献力量。让我们携手共进,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稳定、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奋斗!
附录: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3.2嵌入认知楔子,挑拨地缘冲突
出于地缘外交目标需要,美国经常在不同利益群体间散布政治谎言、嵌入“认知楔子”,或挑唆对立、煽动分裂,或制造冲突、坐收渔利,甚至亲自下场、教训“不听话”的对手。
为除掉眼中钉萨达姆政权,美国鼓噪、捏造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2003年美军对伊拉克发动军事行动之前,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等媒体,就萨达姆政权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一议题实施了数月的舆论轰炸,迫使联合国派遣武器核查专家团队前往伊拉克开展调查,却没有找到任何证据。随后,2003年2月5日,美国时任国务卿科林·鲍威尔却在纽约联合国安理会进行了一场举世瞩目的“表演”:他举起一管小小的玻璃瓶,郑重其事地告诉全世界,瓶内的白色粉末就是伊拉克拥有的可以引发核爆般恐慌的“炭疽”。就这样,凭借煽动人心的画面、不容置疑的强硬口吻和伪造加工的情报,美国将“萨达姆藏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塑造为“共识”,并以此作为军事行动依据。然而,推翻萨达姆政权后的美军掘地三尺,也没有找到任何蛛丝马迹,战后一年美国才通过报告公布伊拉克并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嵌入“认知楔子”愚弄国际社会、谋一己之私,是美国的惯用伎俩。近年曝光的证据显示,美国中央情报局、美国国际开发署、美国国际媒体署、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是炮制这类“认知楔子”的重要操盘手。在“国际合作”“对外援助”“媒体交流”“文化推广”等旗号掩盖下,这些机构在海外大量开展“灰色”甚至“黑色”行动,用虚假信息误导公众认知。#MCN微头条伙伴计划##认证作者激励计划#(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来源:大道巴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