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9月24日,一个寻常的秋日,却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考研名师张雪峰在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四大核心平台的同名主账号“张雪峰老师”,被同步处以“禁止关注”的处罚。
2025年9月24日,一个寻常的秋日,却在中国的互联网上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考研名师张雪峰在微博、抖音、B站、小红书四大核心平台的同名主账号“张雪峰老师”,被同步处以“禁止关注”的处罚。
这一罕见的、跨平台的一致性操作,迅速点燃了公众的好奇与猜测:这位以敢说敢言著称的“网红顶流”,究竟触碰了哪条红线?
与过往直接“封号”或“禁言”的粗暴处理不同,此次处罚显得颇为“精细”。账号历史内容依旧可见,如同一个开放的档案馆,供人浏览回味;但“禁止关注”的功能则像一把锁,牢牢掐断了账号未来增长的可能性,使其成为一个只能消耗存量、无法获取增量的“休眠火山”。
与此同时,张雪峰公司旗下的业务账号,如“张雪峰讲升学规划”等并未受到影响,仍在正常直播带货。这种“惩主号、保业务”的模式,有网友猜测,这这一次平台方的目标并非彻底摧毁其商业版图,而是有针对性地限制其作为“舆论领袖”的公共影响力?张雪峰本人对记者“账号问题”的模糊回应,更让此事蒙上了一层迷雾。
当然,张雪峰此次受罚,不太可能是单一事件所致,更有可能是其长期积累的言论风格、商业逻辑与当下监管环境、平台规则碰撞后的结果。网友的声音也各有不同,都在预测是什么原因,总结了一下,可能来源这三个方面。
第一, 言论的“破圈”与边界的模糊。张雪峰的崛起,源于他对高校和专业犀利甚至略带夸张的解读。这种风格在考研圈内被视为“干货”和“真相”,但当他成为全民关注的公众人物后,其言论的波及面早已超越教育本身。例如,他曾发表的“文科都是服务业”、“打晕都不要报的专业”等观点,虽然瞬间引爆热搜,但也引发了巨大争议,被批评为制造焦虑、片面解读、干扰正常志愿填报秩序。
当教育指导的言论开始对社会共识、行业评价产生广泛影响时,其内容是否“恰当”的评判标准就不再局限于粉丝群体,而是置于更宏观的监管视野下。
第二,流量生意与教育初心的潜在冲突。张雪峰早已不是单纯的教师,而是一个庞大商业帝国的核心IP。其公司“峰学未来”业务横跨升学规划、图书出版、直播电商等多个板块,流量是其商业模式的基石。为了维持热度和变现,其言论不可避免地需要追求“爆点”。这种将教育内容与流量生意深度捆绑的模式,可能导致其在“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和“制造有争议的话题”之间走钢丝。一旦平衡失当,被平台或监管方判定为“以不当方式博取流量”、“扰乱教育生态”,就可能面临风险。
第三,平台自治与监管压力的双重驱动。在当前的互联网治理环境下,平台负有内容审核和社区治理的主体责任。四大平台步调一致的行动,极有可能是收到了明确的监管指令,或是平台方基于对政策风向的预判而采取的“自清”行为。这或许预示着对教育、财经等垂直领域“网红”的言论规范将趋于严格,要求其内容更加严谨、负责任,避免引发社会性焦虑和误导。平台也需要通过处理头部案例,来彰显其治理决心,平衡社区生态。
第四“个人IP”过度集中的风险。张雪峰的商业帝国高度依赖其个人品牌。将如此巨大的流量和影响力集中于一人之身,本身就存在极高的政策风险。此次处罚精准地针对其“主账号”,而放过“业务账号”,可以看作是一种警示:平台或监管方希望其团队能够降低对个人言论的依赖,将业务转向更制度化、更规范化的运营,而非永远靠创始人“语出惊人”来驱动。
张雪峰账号被“禁关”,无论具体原因为何,都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它向所有知识型、观点型的“网红”发出了一个明确信号:流量越大,责任越大;影响力越广,言论的边界越需要谨慎。对于张雪峰及其公司而言,这或许一次严峻的考验,也可能是一次转型的契机。是继续游走在争议边缘攫取流量,还是沉下心来打造更稳健、更专业的服务体系,将决定“峰学未来”能走多远。
张雪峰的账号依然在那里,只是暂时静默。这场风波,既是他个人职业生涯的一个危机,也是中国互联网内容治理进入深水区的一个缩影。当流量的潮水退去,最终能留下的,终究是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价值与真诚。
来源:聊聊王室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