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eSIM行业重启:运营商加速布局,万物互联落地在即|通讯Plus·深度

B站影视 日本电影 2025-09-25 08:13 1

摘要:近日苹果iPhone 17air的发布让esim 技术再度引起大众热议。国内三大运营商随即同步开启业务部署 —— 中国联通率先官宣成为苹果中国区官方 eSIM 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紧随其后表态推进 eSIM相关业务,标志着此前沉寂两年的国内 eSIM 市

近日苹果iPhone 17air的发布让esim 技术再度引起大众热议。国内三大运营商随即同步开启业务部署 —— 中国联通率先官宣成为苹果中国区官方 eSIM 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紧随其后表态推进 eSIM相关业务,标志着此前沉寂两年的国内 eSIM 市场正式重启,普及进程全面提速。

作为嵌入式虚拟 SIM 技术,eSIM 与当前主流的实体 Nano SIM 卡相比,核心优势集中于 “便捷性” 与 “设备适配性”:既能减少设备内部空间占用,助力终端实现轻薄化设计,又能让用户无需线下前往营业厅,在线完成开卡、选套餐、换号及携号转网,同时规避 SIM 卡遗失、需卡针插拔的麻烦,对跨国出行用户而言,更可避免频繁换卡的不便。

全球进展快,国内经历 “探索 - 暂停 - 重启”

全球 eSIM 落地进程早于国内且推进更为激进。苹果曾率先推出 Apple SIM 并嵌入美英地区发售的 iPad 设备,支持用户动态选择运营商网络;此后 GSMA 发布 eSIM 规范,迅速获得德国电信、美国 AT&T 等全球 30 余家运营商,以及苹果、三星、华为等终端厂商支持。目前欧盟已明确规定,2026 年起智能手机需逐步淘汰实体卡槽,美国主流运营商也已普遍兼容该技术。据行业预测,2025 年底全球 eSIM 智能手机连接量将达 10 亿,2030 年增至 69 亿;2026 年全球 eSIM 物联网连接量还将从 2023 年的 2200 万升至 1.95 亿。

国内对 eSIM 的探索始于 2017 年:中国移动当年推出全球尺寸最小的 eSIM NB-IoT 通信模组,中国联通则联合企业推出国内首款支持 eSIM 的智能手表。随后联通在 6 个城市试商用 “一号双终端” eSIM 业务,初期支持 Apple Watch,后扩展至 Huawei Watch2 Pro。

2021年工信部在《“十四五” 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推动 eSIM 应用,高通、联通等还联合发起 “5G+eSIM 计算终端产业合作计划”,华为、OPPO、中兴等企业均参与其中。

到了2023年,国内 eSIM 业务曾短暂停摆,核心源于两重顾虑:一方面,eSIM 大幅降低用户换网门槛,削弱用户对运营商的黏性,可能加剧行业竞争并导致用户流失;另一方面,早期技术与流程存在漏洞,不法分子利用 OTA 漏洞批量注册虚假 eSIM 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垃圾短信群发,或篡改 eSIM 为实体卡超额使用流量,甚至通过海外 eSIM 绕开监管,多重风险下业务暂时按下 “暂停键”。

终端积极推动,运营商完善落地细则

当前 eSIM 产业链各环节态度分化但整体向好。据 ABI Research 统计,2023 年 eSIM 在智能手机中的渗透率已达 21.3%,可穿戴设备、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渗透率分别为 5.2%、4.3%、1.9%,esim业务边界正在逐步拓展。

运营商如今也已明确布局方向,且正加紧完善办理流程与安全管控。中国联通 7 月已在 App 上线 “eSIM 手机业务” 办理页面,试验阶段仅支持 “上门办理” 或 “到厅办理”,业务覆盖开户、转移、补换卡、销户等全生命周期服务,安全层面具备双向机卡锁定、跨境写卡禁用等能力。

中国移动近期推出 eSIM 业务预约服务,用户需本人持有效证件及设备到厅办理,支持新入网、换卡、携号转网等,同时设置规则限制:单设备最多激活 2 个国内 eSIM 号、月开新号不超过 2 个、单号月补换不超过 5 次,同一身份证下 eSIM 与实体卡总数不超过 5 张。

中国电信的 eSIM 布局也进入收尾阶段,相关人士表示,eSIM手机业务已全面准备就绪,手续已提交工信部,待获得商用试验正式批复后,将很快开放 iPhone 17 等设备的 eSIM 办理服务。

三大运营商的集体动作,为国内纯eSIM设备时代落地奠定基础。

契合5G与物联网需求,重塑通信体验

eSIM 的普及并非单纯的 “技术替代”,更契合 5G 网络与物联网发展的核心需求。随着万物互联加速推进,智能设备对 “无实体卡” 的通信需求日益迫切,eSIM 能打破实体卡槽的限制,让终端更适配多场景应用,同时进一步发挥 5G 的高速率、广连接优势,加速物联网在工业、消费等领域的落地。

对用户而言,eSIM 将彻底改变传统通信服务模式:无需再为办卡、补卡跑营业厅,也不必担心 SIM 卡遗失或损坏,跨国出行时更可直接在线开通当地运营商服务,通信体验大幅升级;对行业而言,eSIM 不仅能推动终端形态创新,还将倒逼运营商从 “渠道竞争” 转向 “服务竞争”,通过提升服务品质留住用户,进而促进行业整体转型。

封面新闻认为,eSIM 作为推动通信服务便捷化、终端轻薄化与万物互联的关键技术,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此前国内因竞争顾虑与安全风险暂停业务,如今三大运营商重启布局,既顺应全球技术潮流,也精准匹配 5G 与物联网的发展需求。

封面新闻记者 寇梦珊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