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伯种地40年从不用农药 城里人嫌贵不买,如今订单排到明年找上门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5-16 13:33 2

摘要:老杨头有一双粗糙的手,指甲缝里总有清洗不掉的泥土。这双手摸起来像是树皮一样粗糙,却能在地里把小芽捏得那叫一个精准。他的脸被太阳晒得黝黑,眼角有深深的皱纹,笑起来像是一朵绽开的菊花,皱成一团。

村里人都叫他老杨头,虽然他才58岁。我跟他家沾亲带故,都姓杨,他算我二伯。

老杨头有一双粗糙的手,指甲缝里总有清洗不掉的泥土。这双手摸起来像是树皮一样粗糙,却能在地里把小芽捏得那叫一个精准。他的脸被太阳晒得黝黑,眼角有深深的皱纹,笑起来像是一朵绽开的菊花,皱成一团。

记得他40多岁那年,也就是1998年洪水之后,村里人都在抱怨庄稼歉收,他却拿出积蓄承包了村口那十亩荒地。当时村里人都劝他:

“杨有根,你这是要干嘛?那地都是碱土,种啥不长啊!”

老杨头挠挠头,笑道:“试试看呗。”

那块地确实不好,我上初中时骑车路过,夏天都是光秃秃的,只有一些耐盐碱的杂草。老杨头把那地承包下来第一年,整整三个月没怎么回家,就住在地头的小棚子里。后来我才知道,他是在改良土壤,用的全是老法子——堆肥、沤粪、挖深沟排碱…

第二年春天,他开始种白菜、萝卜这些容易活的蔬菜。我记得那时候村里人都说:

“杨有根疯了,死活不用农药化肥,卖菜能有啥出路?”

确实,那时候谁家不是追求高产啊?农药杀虫,化肥催生,哪家舍得不用?但老杨头犟得很,说什么也不用。

“这东西吃到肚子里,总归不是好事。”他总这么说。

老杨头的菜长得慢,个头也不大,卖相确实差。我记得他第一年的收成,拿到集市上去卖,愣是没人买,价格比别人贵一截不说,菜叶上还有虫眼,谁看了都摇头。

“这破菜,卖这价钱,想钱想疯了吧?”

那天收市,他推着大半车没卖完的菜回来,却没见他丧气。

第二天,他又去了,接着是第三天、第四天…

我那时候在读高中,有一次放假回家,正好碰到他从集市回来。他的三轮车上还堆着不少菜,我就问:

“二伯,今天又没卖完啊?”

他笑了笑,没说话,只是从车上拿了两个萝卜递给我,说:“带回去吃吧,甜。”

我当时也没在意,回家后妈妈切了一块给我尝,那个萝卜的味道至今我都记得——又脆又甜,根本不像集市上买的那种水分多味道淡的萝卜。

就这样,老杨头坚持了下来。十年后,我大学毕业进了城,偶尔回家看他,他的菜地扩大了,已经有二十多亩。他养了一池鱼,还有一群鸡鸭在地里转悠,说是”生态循环”,我也听不明白。

最让人意外的是,他居然请了两个帮手,都是村里的留守老人。

“现在卖得掉了?”我好奇地问。

“卖给镇上的食堂,学校食堂。”他依然是那副笑呵呵的样子,好像没啥了不起的。

我记得那是2010年左右,刚好有个同学在县城开了家饭店,我就向他推荐了二伯的菜。没想到那同学来看过之后,二话不说就签了长期供货合同。

“你二伯这菜,没说的,虽然贵点,但是味道真不一样。”

我曾经帮二伯送过几次菜,看到他每次收菜前都会用清水冲洗,装箱时小心翼翼,生怕磕着碰着。每个箱子上都贴着一张手写的纸条,上面写着什么时候收的、是哪块地的,仔细得让人想笑。

“那么认真干嘛,又不是什么名贵东西。”我说。

“吃进肚子里的东西,马虎不得。”他依然是那句话。

就这样,他那十几亩地的菜,供应了几家固定的饭店和食堂,日子也算是稳定下来了。

可是,转折却来得又急又猛。

2018年,那年我结婚,二伯送了一筐自己种的蔬菜作为礼物,被我媳妇笑话土气。可婚宴上,厨师竟然专门跑出来,问这些菜是从哪里买的,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原材料。

那次之后,二伯的名声开始在县城餐饮圈子里传开。不知道是谁,把他的事迹发到了抖音上,一下子就火了。视频里,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衣服,戴着草帽,蹲在地里摘菜,几只鸭子跟在后面,抢着吃地里的虫子。

“四十年坚持不用农药,只用传统农法种地的倔老头”——这个标题配上他的朴实笑容,让不少人为之动容。

一个月后,来了个戴眼镜的年轻人,带着什么仪器,说是要检测他的土壤和蔬菜。检测结果出来后,那年轻人给他送来一个证书,说是什么”有机认证”。

二伯对这个不在意,只是把证书挂在了自家堂屋的墙上,跟他儿子的大学毕业证并排放着。

但,这个认证却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城里人的钱包。

2019年春天,镇上来了辆面包车,车上下来几个穿着时髦的年轻人,自称是什么”社区团购”的,要包他全部的菜。二伯没同意,只肯给他们三分之一的产量。

“老客户的量不能少,这是诚信。”他说这话时,态度难得地坚决。

后来又来了家”有机食品专卖店”,还有”农夫市集”的,二伯都只给了一小部分产量。

我问他为什么不扩大规模,雇更多人,种更多地。

“种地和养孩子一样,投入的心思是有限的,摊得太开,就照顾不过来了。”

这些年,他断断续续扩大了一些,但始终保持在五十亩以内。雇的都是村里的留守老人和一些妇女,最多时有十来个人。他给的工钱不高不低,但活轻松,一些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的人,正好可以在他那儿干活补贴家用。

2020年那场疫情,全国都乱了套,但二伯的菜却一天都没断过。县城封闭期间,他和几个帮手住在田间的小屋里,天天给订户送菜,从不间断。

有一次,他骑着三轮车去送菜,被卡在了路障那儿。

“回去,现在禁止流动!”执勤的小伙子很严厉。

二伯不急不恼,从车上搬下一箱菜:“这是给县医院订的,他们食堂缺菜。”

“有证明吗?”

“没有,但你可以打电话问问。”

值守的人将信将疑,真打了电话,没想到医院食堂的师傅急了:“老杨的菜必须放行!我们这儿正等着呢!”

那段时间,他的菜主要供应医院和一些养老机构,价格也没涨一分钱。

疫情过后,二伯的名气更大了。不知是谁发了篇文章,标题是《疫情中坚守的”有机菜农”:四十年如一日的坚持》,文章里有张二伯站在菜地里的照片,朴实得有些不好意思。

从那以后,他的订单就没断过。城里来的客户越来越多,甚至有外地人专程开车来买他的菜。

去年冬天,我回老家,发现二伯家门口立着个牌子:【预订已满,新订单排至明年春天】。

我在村口的小卖部听说,现在二伯的菜不光卖到了县城,还有人专门从省城来拉货,每周定时定点,价格比市场上的贵一倍不止,却还是供不应求。

“现在那些城里人,可不就是认准了老杨头的菜嘛!”小卖部的刘婶笑着说,“以前嫌贵不买,现在求着买还买不到!”

我去看他的时候,他正给地里浇水。白发多了些,身板却依然硬朗。他的菜地还是那么大,没有再扩张,但多了些整齐的标识牌,每块地都种着不同的蔬菜,连种植时间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二伯,听说您现在可出名了啊!”我打趣道。

他摘下草帽,擦了擦汗,憨笑道:“哪有什么出名,就是种地而已。”

“现在生意这么好,您就不打算扩大点规模?”

他放下水管,慢悠悠地说:“地就这么大,人手就这么多,再扩大,就顾不过来了。我这人没啥本事,就懂得一点——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把每一棵菜都照顾好。”

我突然想起什么,问道:“二伯,您坚持这么多年不用农药化肥,最初是为什么啊?”

他愣了一下,眼神飘向远方,好一会儿才说:

“你奶奶,就是你大爷的媳妇,记得不?她那年得了胃癌,走得时候才五十出头。医生说可能和吃的东西有关系…”他顿了顿,“那时候我就想,种地嘛,能不能干净点,少点农药化肥,让人吃得放心点。”

我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二伯坚持四十年的背后,是这样一个简单却深沉的理由。

“所以您现在不打算扩大规模?”

“人这辈子,能把一件事做好就不错了。”他笑着说,“再说了,一亩地的收入顶过去十亩,还累得少,何必贪多呢?”

说着,他弯腰从地里拔出一颗水灵灵的小白菜,掸掉泥土,递给我:“带回去吧,刚长好的,嫩着呢。”

就在前几天,我听说县里要给二伯发”生态农业先进个人”的奖,还有媒体去采访他。村里人都替他高兴,觉得他这么多年的坚持终于得到了认可。

可二伯却躲着不见人,还是像往常一样,天不亮就起床,穿着那身洗得发白的蓝布衣服,戴着草帽,下地干活去了。

太阳照常升起,照在他佝偻的背影上,也照在那片生机勃勃的菜地上,四十年如一日,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变化,他只是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那一方土地,和那份执着的初心。

昨天我在朋友圈看到一条消息,说是省农业大学的教授来村里了,要和二伯合作研究传统农法。二伯听说后,憨厚地挠着头说:“咱就是种地的,懂啥研究啊?”

但他还是同意了,说是想把自己摸索出来的经验教给更多人。

我知道,对于二伯来说,种地从来不是为了出名或赚大钱,而是一种责任和坚守。在这个浮躁的时代,他就像一株扎根在土地里的老树,默默地生长,静静地奉献。

在村口的那片绿油油的菜地里,二伯的身影渐渐与黄昏融为一体。那一刻,我忽然明白,这世界上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往往就是这样平凡却又坚守的一生。

而这个故事,还在继续。

秋天,二伯的菜地里,黄澄澄的南瓜挂在藤上,胖乎乎的白萝卜露出头来,就像他那永远乐观的笑脸,朴实而温暖。

村里的广播响起来,说县里的领导要来参观。二伯听了,只是笑笑,然后低头继续拔着地里的杂草。

“这草啊,不及时拔,就会占了菜的养分。”他絮絮叨叨地说,仿佛那些名声、荣誉与他无关。

夕阳西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长很长,伸向远方,却又紧紧地连着脚下这片土地。

有人问我:“你二伯现在赚了不少钱吧?”

我笑了笑,心想,对于二伯来说,真正的财富从来不是钱,而是那片土地和四十年如一日的坚守。那些现在趋之若鹜的城里人,曾经对他的菜嗤之以鼻,而现在却把它奉为珍品。

人生不就是这样吗?有时候,坚守的意义不在于被多少人认可,而在于你相信这是对的事,并且愿意为之付出一生的心血。

最后,我想说,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片”菜地”,只是看我们愿不愿意像二伯那样,执着地耕耘四十年,不为名利,只为心安。

“明天天气好,得给菜地松松土了。”二伯望着天空,喃喃自语。

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来源:彩虹泡泡熊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