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云岭大地东北端,赤水河源头的云南镇雄县正以 “生态” 为笔、“品牌” 为墨,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镇雄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绪春近日接受专访,深度解读 “赤水源品” 区域公用品牌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 “大雄古邦” 的农特产品从深山走向全国。
在云岭大地东北端,赤水河源头的云南镇雄县正以 “生态” 为笔、“品牌” 为墨,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镇雄县委副书记、县长杨绪春近日接受专访,深度解读 “赤水源品” 区域公用品牌如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让 “大雄古邦” 的农特产品从深山走向全国。
从 “无名山货” 到 “生态名片” 的三重蜕变
“镇雄的农特产品曾‘养在深闺人未识’,品牌化让它们真正‘活’了起来。” 杨绪春介绍说,通过 “赤水源品” 的塑造,镇雄实现了三个维度的质变:
一是从无名到有名,生态价值贴上了“符号化”。依托赤水河源头的生态禀赋(水质达 Ⅱ 类标准、森林覆盖率 58%),镇雄将 “有机、生态” 作为品牌核心标签。首批纳入品牌的方竹笋、二荆条辣椒、乌蒙魔芋等 10 余种产品,均通过欧盟有机认证,其中方竹笋氨基酸含量较普通品种高 20%。现在上海、广州的商超,镇雄二荆条辣椒成了“货架宠儿”,溢价率达 30%。
二是从田间到舌间,产业链条的实现“纵深化”。过去镇雄农特产品以初级原料为主,附加值低。如今通过 “种植基地 + 加工园区 + 销售网络” 全链布局,建成 10 万吨竹笋深加工生产线、5 万吨辣椒制品车间,开发出即食笋片、油辣椒等 40 余种产品。2023 年,仅方竹笋加工产值就突破 15 亿元,带动 2.2 万户农户户均增收超 8000 元。
三是从杂牌到品牌,质量管控实现了 “标准化”。制定《赤水源品生产规范》,对种植密度、采收时间、加工流程等设定 56 项指标。例如,要求辣椒种植必须使用赤水河沿岸冲积土,农药残留检测标准比国标严 50%。建立溯源系统,每袋产品扫码可查 “土壤检测报告 + 加工视频”,累计查处假冒产品案件 12 起,维护品牌纯度。
生态、品质、人文铸成牢固的“铁三角”
一是赤水河源头的 “天然认证”。作为赤水河发源地,镇雄严格执行 “流域禁渔、全域禁塑、化肥农药零增长” 政策,建成 104 万亩方竹林碳汇基地,年固碳量达 20 万吨。“我们的竹笋喝的是山泉水,长在负氧离子超 1.2 万个 /cm³ 的环境里,无需认证就是‘隐形有机’。” 杨绪春强调说。
二是山珍背后的 “硬指标”。
方竹笋:脆嫩化渣,膳食纤维含量达 6.8g/100g,是普通竹笋的 1.5 倍;
二荆条辣椒:维生素 C 含量达 180mg/100g,较其他产区高 30%;
乌蒙魔芋:葡甘聚糖含量超 60%,远超行业标准。
杨勋春告诉记者,这些 “天生丽质” 的农特产品,通过品牌化实现 “好品质卖好价钱”,方竹笋收购价从 3 元 / 斤涨至 7 元 / 斤,三年翻番。
三是红色基因的 “味觉传承”。镇雄是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乌蒙回旋战” 在此留下深刻印记。品牌设计融入 “四渡赤水” 文化元素,推出 “红军餐” 主题产品套装(辣椒 + 竹笋罐头),在电商平台讲述 “一根辣椒的长征” 故事,年销售额破千万。
品牌效应激活乡村振兴 “一池春水”
一是农业增效实现从 “碎片化” 到 “集群化”。通过品牌引领,镇雄建成 42 万亩方竹、10 万亩辣椒、4 万亩魔芋标准化基地,形成 “一县三品” 格局。2023 年,三大产业综合产值超 50 亿元,较品牌建设前增长 120%,其中加工产值占比从 15% 提升至 35%。
二是农民增收,实现从 “单打独斗” 到 “利益共享”。创新 “品牌 + 合作社 + 农户” 模式,农户以土地入股分红,参与基地务工。方竹产区农户年均增收 3500 元。杨绪春感慨道,“过去年轻人外出打工,现在家门口就能端上‘生态碗’。”
三是动能增强,实现从 “人口外流” 到 “人才回流”。品牌效应吸引 2000 余名务工人员返乡,创办竹笋加工厂、电商服务站等经营主体。华南理工大学毕业生李娟回乡打造 “赤水源品” 直播间,单场带货超 200 万元,带动 500 余户农户触网销售。
从 “区域品牌” 到 “生态经济范式”
谈及发展愿景,杨绪春提出 “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 双轮驱动战略:
一、生态价值转化:开发 “赤水源品” 碳汇产品,将竹林固碳量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预计年收益超 2000 万元;
二、科技赋能升级:与云南农业大学合作开发竹笋膳食纤维、辣椒素提取物等精深加工产品,目标加工产值占比突破 50%;
三、文旅融合破圈:推出 “赤水河源头探秘之旅”,建设方竹主题民宿、辣椒文化体验馆,年接待游客目标 50 万人次。
“镇雄的实践证明,生态不仅是‘颜值’,更是‘价值’。” 杨绪春告诉记者,“我们将继续以品牌为纽带,把绿水青山的‘生态颜值’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经济价值’,让‘赤水源品’成为‘两山’理论的生动注脚。”
来源:中国企业报经鉴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