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甄嬛传》和《宫锁珠帘》等宫斗电视剧的热播,使久已被尘封在历史文献中默默无闻的清代果亲王允礼人气陡增,知名度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剧中的允礼如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学识渊博,且忠诚于爱情,愿为所爱的人付出生命,这一角色成了当今许多女性心目中的完美男人。真
近年来,随着《甄嬛传》和《宫锁珠帘》等宫斗电视剧的热播,使久已被尘封在历史文献中默默无闻的清代果亲王允礼人气陡增,知名度得到了大幅的提升,剧中的允礼如玉树临风、风流倜傥、学识渊博,且忠诚于爱情,愿为所爱的人付出生命,这一角色成了当今许多女性心目中的完美男人。真实历史中的允礼与李东学和杜淳两位青春偶像演绎的允礼却有着不小的距离,他忠诚于雍正皇帝,豁达识体、聪明持重,为报雍正皇帝的知遇之恩,他办理政务尽心竭力,实心为国,操守清廉,有着斐然的政绩,可谓为雍正一朝的政治的稳定发展效尽了心力。
爱新觉罗·允礼,号自得居士、春和主人,康熙帝第十七子,生于康熙三十六年三月初二日(1697年3月24日)寅时,生母为纯裕勤妃陈氏,隶满洲正红旗。由于年幼,没有赶上康熙帝对皇子的两次封爵,终康熙之世,没有封授任何官爵,是个白身皇子。由于康熙帝非常重视皇子的教育,制定了严格的教育管理制度,允礼自幼便受到良好的教育,他刻苦学习了儒学的经典和史书,掌握了满文、汉文和蒙文,尽管自幼身体羸弱,但还是学习了骑射等军事科目。康熙四十四年(1687年),年仅9岁的允礼便开始随父亲巡狩塞外,以后更是每次皆从,早年的经历养成他喜好游历山水的性情。成年后的允礼工书法,善诗词,并精于绘画,是一个“风流文采、雅娴翰墨”的皇子。在北岳恒山,现保存有允礼在康熙年间题写的“人天北柱”匾额。这方匾额上有允礼的两方印章,一方是阳文的“皇十七子章”,这白身皇子的印章正反映了允礼在康熙朝的身份;另一方是阴文的闲章“漱六艺之芳润”,语出晋代陆机的《文赋》,其意为写作时积累的群书之精髓如涓滴倒出,六经之英华润荡于口中。这表明年纪尚轻的允礼没有卷入兄长们尔虞我诈的皇位斗争,而是痴迷沉醉于文化艺术的修养,他恒对琴书,诗思泉涌,赏景观花,终朝啸咏,享受着悠然自得的快乐时光。
雍正皇帝即位后,于雍正元年四月初二日(1723年5月6日)降旨封允礼为果郡王,并委以重任。由于允礼的忠诚与干练,雍正六年二月初五日,雍正皇帝晋封允礼为果亲王。允礼崇信藏传佛教的宁玛派(红教),被西藏地方的僧俗民众尊称为“具足智慧的康赛亲王”,对西藏的政教事务有着深入的了解,又长期主管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的理藩院,有着丰富的民族工作经验,雍正皇帝因此把安定西藏的重要任务——会晤第七世达赖喇嘛,并送其启程回返西藏之事交予果亲王允礼办理。
雍正皇帝很重视巩固对西藏地区的统治,于雍正六年正式设立了驻藏大臣,作为朝廷的代表和与西藏地方当局联系的纽带。在发觉清朝的宿敌、割据西北地区的准噶尔部企图干涉西藏地区的事务,为防止准噶尔部进入西藏劫持达赖喇嘛,雍正皇帝将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迁到其家乡打箭炉(今四川康定)西边的格达。雍正八年,又将达赖喇嘛迁到泰宁寺居住,并派兵1000守护。雍正十二年,西藏局势初步稳定,清朝决定将达赖喇嘛送回西藏。
雍正十二年冬,允礼奉旨前往位于川藏交界处的打箭炉(今四川康定)会见七世达赖喇嘛噶桑嘉措,并巡阅沿途各省驻防八旗和绿营官兵。这是允礼一生中最具光彩的一页,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不顾身体的羸弱,鞍马劳顿历时六阅月,行程达一万二千里。允礼用日记、诗歌、绘画的方式,记录下沿途的所见所闻,他考究山川的源流,追溯地理历史的沿革,描述旅途的风物,观察地方的民俗风尚,记载往古的名人轶闻,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雍正十二年十月初六日,允礼奉旨后自海淀启程,他在日记中记述道:“自海淀起程,回望觚棱,心增纡恋,西山送翠,马首戒途,行三十里许过卢沟桥。”此后,允礼一行沿太行山的东麓南行,十二日抵达正定府,在校场校阅了总兵标营的将士后,是夜宿于隆兴寺。隆兴寺原为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燕慕容熙的龙腾苑,隋文帝开皇六年(586)在苑内改建寺院,时称龙藏寺。唐朝时改称隆兴寺。因寺内的佛香阁供奉有高达19.2米的铜铸大悲菩萨像而得名大佛寺。第二天,允礼登佛香阁瞻拜大悲菩萨,法身“高七丈余,绀须眉为丈夫相,千臂两足,手执兵仗。阁三层,广八十楹,中空洞,四围开牖(窗)。拾级而上,及顶才见菩萨面目”。十四日,由井陉入山西。二十八日到达解州,这里有关圣帝君的祖庭关圣庙,次日晨,允礼朝服拜谒关圣帝君。
十一月初二日,允礼抵达黄河东岸的蒲州,欣赏了龙门的壮丽,他赋诗一首:
龙门一曲处,风气萃蒲津。
关险全临晋,山形半入秦。
楼窥飞鸟上,柏郁大河滨。
只有重华日,环回万古新。
他从风陵渡渡过黄河,由潼关入陕。驻潼关期间,允礼两次游览了华岳庙,登阁远眺秀美的西岳华山的山色,但见“三峰削成,翠落天半”,作为丹青妙手的允礼,按捺不住创作的冲动,即景绘出一幅《三峰胜景图》。
十天后,允礼行至陕西的兴平县,他休憩于马嵬坡,凭吊了杨贵妃墓,写下一首《兴平》诗:
棠梨瑟瑟水无波,词家千秋托兴多。
汉庙唐陵残照里,路人偏指马嵬坡。
十一月二十三日,自宁羌(今宁强)翻越秦岭,从“秦蜀交界”牌坊下进入四川的广元。允礼具牲帛祭嘉陵江神,随后乘船沿嘉陵江航行至与白水汇合处,这里竹桥横空,怪石诡异,“或斜压颓崖,或突若虎攫,或隐若狮蹲”。踏上崎岖难行的蜀道,一路上的危岩陡峭不说,还时常遭遇到凉雨夹雪、风阻涛隔,更兼仄途泥泞,寸步难行,直至腊月初十日始抵雅州府(今四川雅安),这里是中国有名的“雨都”。次日,“出府南门上坡西南行”,在山势峥嵘、林木丛菁的山间,冒着阴溕的细雨,山路上赤泥如膏,以致马蹄粘涩,步行以寸计,“尽一日之力,仅行四十五里”,其艰难可想而知。待终于攀过高山,而崖壁峭直、洪波迅疾的大渡河又横亘在眼前。允礼登上著名的泸定铁索桥,桥东西长三十一丈一尺、宽九尺,“凌风跨板而过,左右动摇,不觉腾身云雾中,两耳涛声轰击,心神震悚”。渡过铁索桥,抵达重镇打箭炉,这里是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市肆稠密,烟火万家。由此西北行,越过连绵的大雪山,他在《越大冈山》诗中豪迈地写道:
已过连云栈几重,
何如首险大冈峰。
行人莫漫生劳顿,
万水千山不易逢!
后人赞道:“不惮其劳,而以为难逢,作诗者尤宜具此识力。”
腊月二十三日,允礼一行终于抵达了目的地泰宁寺。这里山皆平坦,二百里内田庐绝迹,荒无人烟。允礼在泰宁的40天里,几乎天天会见达赖喇嘛,他向达赖喇嘛、章嘉呼图克图及其弟子、僧众,当地藏族土司和民众,宣布圣旨,颁赏金帛赐物,并出席达赖喇嘛的藏经道场,接受达赖进献的丹书和佛像、唐卡等。雍正十三年元旦那天,天气晴和,允礼率文武官弁僧徒民众等拜万岁牌,“臣民欢忭,望阙抒诚”,之后,允礼午宴达赖喇嘛及僧徒1800人、藏族酋长180人,这2000人的大宴会盛况空前。二月一日,达赖喇嘛为允礼举行了盛大的饯行宴会,宴席间,允礼还欣赏了藏族歌舞。二月初三日,完成使命的允礼离泰宁北归,达赖喇嘛亲送至惠远寺门前,藏族僧众跪在道旁恭送。一时间锣鼓齐鸣,声震天宇,感受到这个疆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的荣耀与辉煌。
在返京途中,允礼不辞辛劳,继续校阅各省的驻军,还曾亲自乘马驰射以做表率。他还多次接到雍正帝的圣谕和赐物。闰四月初一日,不辱使命的允礼返回京师,并立即赴圆明园向雍正帝覆命。
一个月后,允礼将途中所撰诗作辑成一部《奉使纪行诗集》,并把旅途写下的两万余言的日记编为《西藏日记》,这两部书是研究历史地理的重要著作,允礼西南之行的功绩彪炳史册。
为了纪念这次壮游,允礼在当年六月请宫廷画师、意大利人郎世宁,为自己绘制了一幅画像。画像采用写实的手法,描绘了西行的允礼背负弓箭、端坐马上的勃勃英姿。允礼挥笔在画卷上作了豪迈的题记:
我行西南,驰驱万里。
蜀道既平,筰马孔驶。
圣德广覃,天威尺咫。
靡及有怀,瞻望无已。
雍正乙卯六月果亲王自题
作者:王密林
来源:京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