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可到了清末,国家财政一塌糊涂,铜钱不足,银子不够,经济压力像一口大锅盖,压得人透不过气。
说到清末的钱币,很多朋友脑子里第一个蹦出来的就是“大清铜板”。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那枚小巧又朴实的大清十文铜板。
别看它个头不大,背后可是浓缩了一段大清末年的经济尴尬与社会风云。
在清朝以前,主要流通的还是白花花的银子和铜钱。
可到了清末,国家财政一塌糊涂,铜钱不足,银子不够,经济压力像一口大锅盖,压得人透不过气。
于是,政府干脆学西方,开始铸造机器压制的铜币,也就是“大清铜板”。
这大清十文铜板就这么诞生了,可以说是清朝经济改革的“产物”。
很多朋友问,那时候的十文铜板到底能买点啥?举个例子,在光绪末年,一枚十文铜板能买上两根油条或者一碗杂粮面条。
换句话说,它在老百姓生活里,还真挺实用。
只是后来通货膨胀一来,十文的购买力一路下滑,老百姓的抱怨声也随之上涨。
大清十文铜板的设计颇有意思。正面写着“大清铜币”字样,中间一个“户部”或“工部”,表明由哪个部门监制。
背面则是英文“TA-CHING T.IEN-KUO COPPER COIN”,还有龙纹盘绕,气势非凡。可惜啊,龙再威风,经济不给力,也只是“纸老虎”一只。
对我们收藏家来说,这种版别细节正是价值所在,不同铸造局、不同版别的铜板,价格相差可不小。
如今,大清十文铜板已经不是当年的小油条“代金券”,而是拍卖场上的老面孔。
普通常见版的铜板,几十元就能入手;若是稀有版别,比如错版、地方局少量铸造的品种,价格能飙到上千甚至更高。
收藏圈里常说:“铜板小,不见得价值小”,这话放在十文铜板身上,简直再合适不过。
各位看官,如果下次在地摊上碰见一枚“油条代币”大清十文,不妨拿起来仔细看看,说不定它比你手里的早餐钱更值钱呢。
部分图源网络 侵删
来源:传承古泉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