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蔓延!感染激增,特效药紧缺,这类人垂危!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6:09 1

摘要:“上海疫情蔓延!感染激增,特效药紧缺,这类人垂危!” 这句描述精准定格了2022年春上海新冠疫情高峰时的紧急图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引发感染潮,高龄及基础病患者群体陷入危机,抗病毒药物供应的阶段性紧张更让这场生命救援充满挑战,而多方联动的防控救治体系最终

“上海疫情蔓延!感染激增,特效药紧缺,这类人垂危!” 这句描述精准定格了2022年春上海新冠疫情高峰时的紧急图景。奥密克戎变异株的快速传播引发感染潮,高龄及基础病患者群体陷入危机,抗病毒药物供应的阶段性紧张更让这场生命救援充满挑战,而多方联动的防控救治体系最终筑起了守护生命的防线。

疫情蔓延速度与感染规模超出预期。2022年3至4月,奥密克戎亚型变异株凭借强传播性与隐匿性迅速渗透社区,上海感染者数量短时间内大幅攀升,定点医疗机构收治压力骤增。

截至4月20日24时,全市在院治疗的重型患者达139例、危重型患者20例;次日新增的11例死亡病例平均年龄84.2岁,均合并严重基础疾病且大多未接种疫苗,病情进展极为迅猛。这种激增态势直接冲击医疗体系,而上海36%的老龄化率使得高龄群体成为疫情中最脆弱的一环,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近83万人,其救治需求尤为迫切。

抗病毒药物的阶段性紧缺成为突出矛盾。对于有重症风险的患者而言,小分子抗病毒药物是降低重症率的关键,但疫情高峰初期供需失衡问题显著。

尽管后续上海推动Paxlovid、阿兹夫定等药物向社区倾斜配备,最终实现三级医疗体系全覆盖 ,但在感染峰值阶段,药物调配速度仍难以完全匹配需求。张文宏教授强调,新冠治疗存在“黄金72小时”用药窗口,越早使用抗病毒药物,越能有效阻断重症化进程,而药物紧缺意味着部分高危患者可能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这一问题在基层社区尤为突出。

高龄及基础病患者的救治过程充满挑战。92岁的独居老人张阿婆感染后,因患有严重冠心病、糖尿病且长期卧床,很快出现呼吸急促等症状。家人辗转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时,正赶上小分子药物临时断供,家庭医生只能先紧急上门提供氧疗支持,并通过医联体绿色通道申请药物。

类似案例并非个例,当时收治的患者中60岁以上占比近三成,超60%合并基础疾病,40%以上同时患有3种以上慢性病,诊疗需兼顾新冠治疗与基础病管控的双重需求。

108岁的叶鸣老先生的救治经历更具代表性。这位抗美援朝老兵4月12日入院时意识不清,合并脑梗、冠心病等多种基础疾病,很快发展为重症。

由于老人年龄过大,用药剂量需精准把控,且基础病药物可能与新冠治疗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医院立即组建由重症医学科、呼吸科、心内科等多学科构成的救治团队,采用高流量吸氧、高侧卧位通气等对症治疗,同时邀请市级专家远程会诊调整方案 。年过七旬的ICU医生王静恩带头冲在一线,护理团队每天为老人吸痰护理、唠嗑安抚,经过32天精心救治,老人最终转阴出院,创下国内重症新冠患者治愈年龄纪录 。

面对危机,分级诊疗体系与应急保障机制迅速启动。全市259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发热诊间全部启用,承接了超过60%的发热诊疗量,通过优先配置指氧仪、氧气罐等设备筑牢基层防线 。

132名市级专家与579名区级专家分片下沉,通过视频会诊、现场指导等方式,帮助基层识别重症倾向患者,规范氧疗与药物使用流程。在徐汇、闵行等区,还组建了由上级医院专家带领的巡诊小分队,每日对养老院开展“包干”巡诊,现场评估用药需求并及时开具处方 ,颛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仅一天就为7名符合指征的老人开出Paxlovid,其中6名来自养老院巡诊发现的病例 。

随着资源调配优化与救治能力提升,重症救治局面逐步扭转。截至5月中旬,不仅有叶鸣老先生这样的百岁重症患者痊愈,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已有多名80岁以上老人出院。社区家庭病床服务纳入居家感染者管理,提供药物与营养支持;互联网诊疗纳入医保支付,有效分流线下压力,多维度缓解了医疗挤兑。

这场疫情考验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药物保障与脆弱群体保护是必须守住的底线。从基层医护的坚守到多学科团队的协作,从药物资源的精准下沉到养老机构的专项巡诊,各方用行动诠释了“生命至上”的理念,也为城市公共卫生体系的完善积累了宝贵经验。

来源:靠山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