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跳水界的“双子星”陈芋汐与全红婵,近日因身材反差再度卷入舆论漩涡。9月17日,陈芋汐在社媒晒出一张训练照,照片中她身穿运动背心、短裤,腰腹紧实,腿部线条流畅,被网友齐赞为“自律典范”。而就在9月13日,全红婵以暨南大学新生的身份亮相开学典礼,她的身型相较以往明
跳水界的“双子星”陈芋汐与全红婵,近日因身材反差再度卷入舆论漩涡。9月17日,陈芋汐在社媒晒出一张训练照,照片中她身穿运动背心、短裤,腰腹紧实,腿部线条流畅,被网友齐赞为“自律典范”。而就在9月13日,全红婵以暨南大学新生的身份亮相开学典礼,她的身型相较以往明显壮实了些,与一同出席的苏炳添合影时更是引发了关于“发福”的质疑。当这两张照片被放在一起对比时,瞬间点燃了全网的争议焦点——那些“陈芋汐完胜”的拉踩言论,是否掩盖了竞技体育背后更为残酷的真相?
全红婵近期的体重变化,被部分网友简单归咎于“放纵”或“躺平”。然而深入了解背后,这其实是青少年运动员成长过程中普遍无法回避的生理挑战。一方面,全红婵家族成员普遍偏壮实,遗传因素使其属于易胖体质;另一方面,正值18岁的她正处于快速生长期,身高一年内增长了近10厘米,体重相应增长了约7公斤,肌肉与骨骼的快速发育直接影响了身体的平衡重心。
更棘手的是,2025年中旬,她的脚踝旧伤不幸复发,不得不暂停高强度训练,这使得体重管理变得更加困难。对于跳水这项要求动作精确到毫米的运动来说,体重的波动意味着需要重新调整起跳力度、空中转体的轴心等关键技术细节。全红婵自己就曾坦言:“有时候感觉找不到以前那种熟悉的状态了。”
反观陈芋汐,20岁的她似乎已经较为平稳地度过了发育关,身材保持得与过往无异。但鲜少有人详细提及这背后的艰辛付出:巴黎奥运会结束后,她一直保持着高强度的系统训练,甚至在世锦赛等重要赛事前,不惜每日额外加练3小时来打磨技术细节。当全红婵的“胖”成为一些人口中嘲讽的对象时,陈芋汐的“瘦”,同样是她用无数血汗交换而来的成果,这份自律的代价同样沉重。
令人遗憾的是,这两位本是赛场内外并肩作战的“金牌搭档”,却屡屡成为极端粉丝“拉踩”的牺牲品,关系被恶意解读。争议的漩涡时常围绕着她们。例如在2025年5月,当全红婵因伤暂时退出全国跳水冠军赛时,陈芋汐独自挑起重担并成功包揽了单人和双人两项冠军。这本是实力的体现,却莫名招致了“打压队友”、“靠后台抢名额”等阴谋论的恶意中伤。更恶劣的是,有人利用新兴技术伪造所谓的“陈芋汐行贿裁判”视频,甚至通过克隆声纹技术散布“队内霸凌”的虚假信息,致使网暴升级。值得关注的是,9月18日,上海公安机关公布了10起网络暴力违法犯罪典型案例,其中就包括抓获多名专门编造并传播涉及国家跳水队谣言的不法分子,法律的重拳出击有力地撕开了某些饭圈行为的遮羞布。
回顾中国女子10米跳台的历史,似乎存在着一个无形的“魔咒”——至今尚无选手能在年满20岁之后再次夺得奥运会的单人项目金牌。昔日的“跳水女皇”陈若琳在20岁后也仅专注于双人项目;而全红婵在巴黎奥运会后,竞技状态也有所起伏,在2025年跳水世界杯的分站赛中,其单人项目的总分未能突破420分大关。再看陈芋汐,她所拥有的30个世界级赛事冠军头衔(全红婵为16冠),其背后也充满了度过发育关后,技术风格艰难转型的博弈。对于全红婵而言,寻求技术转型是一条可能的出路,比如通过科学的增肌训练来提升力量,尝试发展“力量型”动作组合,以逐步替代过去高度依赖纤瘦体型的“水花消失术”。而陈芋汐也并非没有隐忧,维持纤瘦体型虽然有助于动作精度,但肌肉量的相对不足也可能在未来限制她向更高难度系数的动作发起挑战。
来源:辰东小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