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桦加沙’登陆广东引争议?官方澄清非史上最强台风

B站影视 内地电影 2025-09-25 04:25 3

摘要:2025年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以13级(40米/秒)的最大风力、955百帕的中心气压,在广东阳江海陵岛沿海悍然登陆。然而,在它真正展现其破坏力之前,一场更为隐蔽、却同样凶猛的“信息风暴”早已在网络空间肆虐——“史上最强台风”的论

2025年9月24日17时前后,今年第18号超强台风“桦加沙”以13级(40米/秒)的最大风力、955百帕的中心气压,在广东阳江海陵岛沿海悍然登陆。然而,在它真正展现其破坏力之前,一场更为隐蔽、却同样凶猛的“信息风暴”早已在网络空间肆虐——“史上最强台风”的论调甚嚣尘上,与官方气象部门基于严谨数据发布的科学评估形成了刺眼的对比。这不仅仅是一场关于台风强度的争论,更是一场关乎公众认知、科学素养乃至社会韧性的深层博弈。

“桦加沙”的诞生与演进,本身就是一部充满变数的史诗。它于9月18日20时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随后迅速增强,至9月22日下午2点,已在巴士海峡海面达到超强台风级,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超过17级(62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低至910百帕,俨然一副“年度风王”的姿态。它以每小时20-25公里的速度向偏西方向疾驰,穿过巴士海峡后,于23日凌晨闯入南海东北部海面,并一路向广东中部至海南岛东北部一带沿海逼近。

在登陆中国大陆前,“桦加沙”已在台湾地区留下了触目惊心的伤痕:截至9月24日17时,已导致17人死亡、32人受伤,多人失联,上百人受困。花莲县马太鞍溪堰塞湖溢堤,马太鞍溪桥被冲断,光复乡、万荣乡及凤林镇等三乡镇共12个村里约1800户居民被强制疏散撤离,家园被洪水无情吞噬。

面对这头咆哮而来的巨兽,中国大陆的应急响应机制迅速启动。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果断将防风应急响应提升至Ⅰ级,全省21个地市、121个县区全部启动防汛防风应急响应。截至9月23日17时30分,广东省已紧急转移104万民众,远超应转移人数的七成。广州、深圳、珠海、东莞、中山、惠州、江门、阳江、茂名、湛江、佛山等地市相继宣布实行“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措施,以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水利部门密切监测雨水情,提前对影响区域的重点水库预泄腾库;珠江防总和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同步提升应急响应级别。财政部、应急管理部更是紧急预拨1.5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广东、海南、福建做好防汛防台风应急抢险救灾工作。

“桦加沙”的路径诡谲多变,尤其在靠近广东珠江口近海后,几乎“贴着海岸线走”,这使得其存在随时登陆、甚至多次登陆的可能,极大地增加了预测难度。中央气象台专家坦言,无论在哪个地点登陆,都将对广东省造成大范围严重影响。9月24日凌晨,澳门、香港气象部门均发出最高级别热带气旋警告信号“十号风球”,足见其威胁之巨。台风登陆后强度虽有所减弱,但其带来的强风暴雨影响仍不可小觑。今明两天(24日-25日),广东、海南、广西等超十余省区市将面临强劲台风雨,需警惕暴雨致灾。正值天文大潮期,大潮叠加台风带来的强风将引发风暴潮,海水潮位高涨,广东珠江口到粤西一带尤其要警惕海水倒灌。

然而,在这些严峻的现实面前,网络上关于“桦加沙”是“史上最强台风”的谣言却如野火般蔓延。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不得不站出来辟谣,明确指出2014年的“威马逊”台风,其登陆我国时的中心最低气压为910百帕,至今仍是有气象记录以来登陆我国的最强台风。而“桦加沙”登陆时955百帕的气压数据,显然远不及“威马逊”。气压值越低,台风强度越强——这是最基本的科学常识。

那么,为何如此简单的科学事实,在信息洪流中却被轻易扭曲?这背后,是人类对未知灾害的本能恐惧、对极端事件的猎奇心理,以及社交媒体“算法偏好”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些耸人听闻的标题、夸大其词的描述,往往能迅速抓住眼球,获得病毒式传播。当权威信息未能以足够的速度和广度触达受众时,信息真空便为谣言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人们在焦虑中寻求解释,而那些看似“内部消息”或“惊人发现”的非官方解读,往往比枯燥的科学数据更能满足这种心理需求。

这种信息失真不仅制造了不必要的恐慌,更可能干扰正常的防灾救灾秩序。试想,当民众被“史上最强”的谣言所迷惑,可能会采取过度或不当的应对措施,甚至对真正的预警信息产生麻痹或怀疑。这无疑是对社会资源和应急体系的巨大消耗。

因此,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特别是培养“核查核心指标”的习惯,已成为抵御谣言、构建韧性社会的关键。这意味着,在接收到任何灾害信息时,我们都应保持一份清醒的怀疑,主动关注台风的中心气压、最大风力、预报路径等核心气象数据,并从中央气象台、地方气象局等权威渠道获取信息。这并非要求每个人都成为气象专家,而是倡导一种基于事实、尊重科学的思维模式。

在气候变化日益加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的当下,科学素养已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现代公民必备的生存技能。我们必须认识到,技术进步带来的信息爆炸,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构建一个理性、清朗的信息环境,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权威信息的发布效率和普及力度,利用大数据和AI技术精准推送辟谣信息;媒体应承担起辟谣和科普的社会责任,以更生动、易懂的方式传播科学知识;更需要每一位公民主动学习科学知识,提升信息辨别能力,成为信息洪流中的“清醒者”。

毕竟,在自然伟力面前,人类的渺小不言而喻。但我们并非束手无策。当科学的理性之光穿透谣言的迷雾,当集体智慧汇聚成抵御风险的坚韧防线,我们才能在风雨中保持清醒,从容应对每一次挑战。否则,我们不仅可能被台风的狂风暴雨所吞噬,更可能被无知和恐慌的漩涡所裹挟,那将是比自然灾害更深远的悲剧。毕竟,愚昧的代价,往往比天灾更沉重。

来源:科学抢先知

相关推荐